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1937.7至1945.8)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一方面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一方面在敌后深入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运动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华北地区,一一五师深入敌后,在晋察冀边区开展游击战争。1937年11月7日成立以聂荣臻为首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1938年1月11日,成立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这是敌后诞生的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主政权。1938年4月,冀中又成立了行政主任公署,建立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使山区和平原连在一起。
1937年9月,八路军一二O师在贺龙、关向应领导下,开展雁北游击战,11月16日在雁门关南,伏击日军汽车560多辆。1938年2月,该师收复宁武、神池等七个县。建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8月,派李井泉支队深入大青山,建立了大青山民主根据地。为晋绥边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37年10月,在刘伯承、徐向前等人率领下,八路军一二九师进入晋东南,发动了七亘村、黄崖底连续伏击战,歼灭日军1300多人,缴获战马1000多匹。建立了太行、太岳两个抗日根据地,并派徐向前带部队进入冀鲁豫大平原,逐步发展为晋冀鲁豫抗日报据地。当山东的韩复榘溃退时,中共山东省委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
1937年10月,国共两党协议,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等八省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政治委员兼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分别担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下设四个支队,1万多人。陈毅、张鼎丞、张云逸、高敬亭分别为支队司令员。1938年春,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创立和发展了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皖中、浙江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在八路军、新四军向敌后进军的同时,共产党人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抗击日军数十万人难以入关南下,汉、满、朝鲜各民族的抗日战士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对日军作战1500余次,歼敌5万多人,牵制敌人兵力30万人以上,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队的正面作战。
(二)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提出抗战战略方针
国共两党在对日作战上,存在着根本的分歧。中国共产党满怀胜利信心,准备长期战斗。而国民党在抗战开始时,是“亡国论”;全面抗战后,当取得一些胜利时,“速胜论”又占了上风。在中共内部,也有一些人存在着盲目乐观和轻敌思想,认为不出四年就能打败日本,因而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忽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扩大。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进一步澄清党内外在抗日战争问题上的错误思想,提高广大人民的抗战胜利的信心,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于1938年5月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毛泽东从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的总根据出发,对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由于敌强我弱,决定了中国不能速胜;日本对中国进行的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而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战争的性质决定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必然失败和中国必然获得最后胜利;日本国度较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经不起长期战争,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中国则是得道多助。这四个基本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胜战,抗日战争是这四个互相矛盾的基本特点的比赛,将各依其本性发生变化,最终决定战争的胜负,日本只能横行一时,不能横行到底;中国决不会亡,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
基于对抗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分析,毛泽东进一步科学地预见了整个抗日战争发展的具体过程是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他还指出: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能够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三个条件,而“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论持久战》一书,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军事理论著作。它以令人叹为观止的逻辑力量和惊人的科学预见,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内在规律,并指明了中国人民争取胜利的道路,从而在思想理论上武装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极大地坚定和增强了全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对于指导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具有 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