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行话大全(三)
(文:方问溪)
大轴子:戏园中最后所演之戏,谓之“大轴子”。[附记]高阳齐如山先生曰,北京剧园中末一出戏,名曰“大轴子”。按:“轴子”二字,始于有清嘉、道时代,盖长本剧之谓也。《都门竹枝 词》谓“轴”音“纣”。按:北方读“轴”为“纣”之处甚多,如从前束制钱为一束,以肩荷之,名曰“钱轴”。此“轴”字均读为“纣”,无读本音者。至布帛柴薪等等,凡成一束者,皆可为“轴”。然则整本剧名曰“轴子”者,何也? 盖北京历来演戏之情形、时代,各有不同。元、明两朝及清初演戏,多系整本。每日至少演一本戏,少则半本,无零出、正本之分。如《桃花扇》中《侦戏》一折,及“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一案,种种情形,难以尽述。要可断定曰,所演皆系整本,此《百种曲》、《六十种曲》等书之所以纂辑也。至乾隆、嘉庆时代,则大半各脚自于各传奇中,择一二折演之,如《燕蓝小谱》、《品花宝鉴》所云,其脚长于某戏,(如袁宝珠以《鹊桥》、《密誓》、《惊梦》、《寻梦》擅长,等等)此《缀白裘》等书之所以篡辑也。道、咸之间,专演零出。台下渐渐生厌,于是又竞排整本之戏。盖整本之戏,多系群戏,而好角有时不与合演,仍单演零出。零出之本子,简单而短,所抄之纸均系单篇故事,名“单出”。整本之戏繁而长,所抄本子,卷为一轴,故班中呼为“轴子戏”,是即“轴子”二字之所由来也。最末所演者,最长,故名曰“大轴子”。中间所演者,次之。又以其在中间所演,故名曰“中轴”。当每日开演之第一出,因观客大半未到,亦先由次路角色演本戏,取其所长而能耽延时间也,故名曰“早轴”。虽非尽属新戏,然皆系群众所演之长戏,其所抄本子皆卷轴而为者也。有人云,“轴子”乃武戏之意义,则误矣。按:轴子戏中虽不能说无武戏组,绝非武戏之谓。如从前四大名班各有所长,三庆曰“轴子”,系以整本戏叫座。四喜曰曲子,系以昆曲歌唱叫座;春台曰“孩子”,系以演旦脚之小孩子,多能叫座;和春曰“把子”,系以武戏叫座。当年以“把子”与“轴子”对列,是足证轴子非武戏也。又如杨掌生《梦华琐簿》云,今梨园登场日,例有“三轴子”,“早轴子”客皆未集,草草开场,继则三出散套,皆佳伶也。“中轴子”后一出,曰“压轴子”,以最佳者一人当之,后此则“大轴子”矣。“大轴子”皆全本新戏,分日接演,每当“大轴子”将开,豪客多径去。故每至“大轴子”时,则车骑蹴蹋,人语沸腾。所谓“轴子刚开便套车”,车中载的几枝花者是也。常来游者,皆在“中轴”之前听。三出散套戏以“中轴”子片刻,为应酬之候。有相识者,彼此互入座周旋。至“压轴子”毕,鲜有留者。其徘徊不思去者,大半贩夫走卒耳。云云,是更可证“轴子”,乃系与散套对列之名词。咸丰晚季及同治朝,因南方用兵,宫廷意兴萧索,绝少传差,故梨园无大变化。大致皆率由旧章,多演单出戏。其末尾一戏,虽一系单出,然旧习相沿,仍名曰“大轴子”。至此,则末一戏为“大轴子”,便成为一定之名词矣。光绪初叶,南方战事终了,西后几每日传差,梨园又鼓舞精神,竞排新戏。斯时各园中末一出,又多半为长轴子之本戏。光绪甲午以后,西后意兴又不佳,各园排戏之风,又归沉寂。所谓大轴子者,又一变而为单出戏。民guo以来,排戏之风又盛,各园末一戏多半为真正之长轴戏。“轴子”之真义,又实现矣。
大字:曲词谓之“大字”。
代份儿:代他人领戏份,谓之“代份儿”。[附记] 伶工演戏毕,如欲他往,不能候至拿份儿时,必须托友人于开份儿时代领,即所谓之“代份儿”也。
代一个:名脚除应演之戏外,再演一出,谓之“代一个”。[附记]剧中需用重要脚色时,他伶多不能代替,欲以名脚扮演,而名角已有本工戏演唱,不得已乃乞其再演一出,即谓之“代一个”。
单挑儿:一人率领众人演戏,谓之“单挑儿”。[附记]凡一人组班,率领大众演戏,谓之“单挑”一个班子。如饰一剧中主角,众人相配,亦可谓“单挑”一出戏。
倒仓:嗓音哑谓之“倒仓”。
倒仓鬼:指嗓音哑暗者而言也。
倒粪:戏中词句屡述不已,令人生恹,谓之“倒粪”。
倒堂:《回朝》、《长亭》……等剧中,除正角外,全班脚色多扮为龙套,谓之“倒堂”。
倒脱靴:剧中主帅引领众将卒而行,谓之“倒脱靴”。
倒字:字音念错,谓之“倒字”。
底包:与“班底”同。
颠了:“颠”音“忝”,乃脱落盔帽之意。
垫:临时加演,谓之“垫”。
垫字:戏词原无之字,而伶工任意增添,谓之“垫字”。
吊场:主脚化妆未成,使配角先上场敷衍,谓之“吊场”。
吊嗓子:伶工温习唱词,而以胡琴和之,谓之“吊嗓子”。
调底:歌声音小且低,谓之“调底”。
调门儿:音色之高低 ,谓之“调门儿”。[附记] 调门曰有七,如小工调,凡字调,六字调,正工调,乙字调,尺字调,上字调是也。
顶场:甫下场而又上之,谓之“顶场”。
定板:开戏时所击之第一板,谓之“定板”。
丢板:与“走板”同。
抖漏子:揭穿隐情,谓之“抖漏子”。
肚子宽:能戏多,谓之“肚子宽”。[附记]张豂子云,陆金桂睅目皤腹,无论昆乱文武,皆能对付,故有“陆大肚”之称。戏界人谓能戏多者为“肚子宽”,犹言腹笥翩翩耳。“大肚”,亦斯义也。
对:伶工互相研究剧学知识,谓之“对”。[附记]凡演一剧,如配角生疏,必须于未演之前,在后台与正角研究,或对词句,或对场子,故谓之“对”也。
对口:角色出入场时,所念之对联,名曰“对口”。[附记] 戏中角色出场及入场之时,必念 “对口”。“对口”者,对联也。五言、七言均可。惟入场时念者,则须于对联上加“正是”二字。否则稍欠圆满,即无精彩可言。如“为人不把良心丧,枉吃白菜豆腐汤”一联,其言若不加以“正是”二字,能振起精神乎? 此其例也。又,“对口”非仅一人所念者,两人合念一联,甲念上联,乙念下联。或场上四人,以二联,每人各念一句。即最普通之《审刺客》一剧,亦有专词。如“如今的事儿颠倒颠,当朝宰相何道安,诸君不信抬头看,谁是忠来谁是奸”等是也。盖“对口”于剧中最为重要。所念词句,须与当时情节相吻合。故此“对口”中,有何道安句也。又如《岳家庄》剧中,牛皋所念之“对口”,各有不同。有念“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亦有念“辕门鼓打三更尽,夜统貔貅百万兵”者,皆不切当时情景。应改念“踏破金邦地,昼夜奔汤阴”联,乃为合法也。
对垒:器械相打,谓之“对垒”。
二衣箱:专置无水袖之戏衣箱也。[附记]凡剧中所需用之靠铠,箭衣,裤衣,裤袄,马卦,僧衣,茶衣,条带……等,皆属于二衣箱者。
翻场:脚色笑柄百出,谓之“翻场”。[附记]梨园行的规矩,不许“翻场”。什么叫翻场呢? 就是几个角同在场上,倘有一人说错或唱错,别的角不但不许“笑场”,并且还得替他遮盖。因为别的角不笑,台下或者可以不理会。若别的角一笑,则台下便知,该角或因此得倒好。所以各角以同行道德关系,不会给别人翻场。(节录《中国剧之变迁》) 。
反串:反其常态,谓之“反串”。[附记]反串乃反其常态之意,如令生饰旦,净饰丑,拿腔作势,实无甚意味.近来社会人心日奇,每多以此为乐,而梨园中人又大张旗鼓,标新立异,演反串戏以资号召观众,若长此以往,决非吉兆。按反串之举,昔虽有之,多因本工不敷用,或所能之戏太多,偶一为之,藉博观客欢心,非如今日随意反串也。
放水:忘却原词,以他戏之词句代之,谓之“放水”。
分包:一般分两处演唱谓“分包”(如应堂会等是)。
份儿:伶人之工资也。[附记]早年伶工演戏,其所得之资,皆按月计算,故有“包银”之名,无所谓“戏分”也。有之,即自慈安太后断国服始,故江都李毓如先生,有《原班废包银改戏份之原起》一文。其文曰,早年堂会最重昆曲,竞有终日不闻大锣之声者。大栅栏戏园为四大徽班轮演(四天一转,戏园予给班中转儿钱)。秦腔只演外城(芳草园等馆),徽班分外城,照戏馆车钱,另给半份。程长庚三庆,不演外城。其时,同人有包银无戏份,每日定有车钱。程长庚每日不过六吊。拿三吊者,即是好角。五百文居其多数。春秋两季说公话,增长车钱,每次亦只五百文,如此便不容易。自慈安太后国服演说白庆昌,乃二路以下角色,彼此凑合。自无包银之规矩,始定为戏份,至大者六吊、八吊。大头、叫天,彼时乃二路之铮铮者,声名亦由此而起,遂成名角。国服既满,戏班亦废包银而改戏份。鑫培由八吊至十六吊,其后长至三十吊,则以为空前绝后。桂凤最盛时,戏份不过八吊,希翼长至十六吊,则心满意足。可见长日挣钱之难。
封台:年终戏园停演,谓之“封台”,又曰“封箱”。 [附记] 年终封台时多演本戏,或新排之戏以号召观众。当年四喜班则演八本《铡判官》,即此例也。按:封台剧终,必跳灵官,及燃放鞭炮。俾使观众知已封台,在除夕前不能再演之意。“封箱”系指戏班而言,与戏园无关。如戏班“封箱”后其所演之戏园,尚未封台,他班仍可接续演唱也。
服诌:服人劝解,谓之“服诌”。
盖口:剧中问答之词句,谓之“盖口”。
盖头:遮头之布,谓之“盖头”。
赶包:于此处演完,即往他处演唱,谓之“赶包”。
赶场:急急上场,谓之“赶场”。
跟包的:为伶工服役之人,谓之“跟包的”。
勾脸:以粉墨涂面谓之“勾脸”。[附记]净脚勾脸,须从头顶勾起,用鼻尖抵住手腕,手指上扬,以中指间所到之处为度,否则脸形扁小,故俗称净角为大花脸。至于小丑勾脸,只用粉墨在眼鼻之间分类勾抹,故俗称为小花脸,其勾法亦有准绳,如张别古为老,张文远为少,汤表背为奸,朱光祖为智,于眉头眼角略施粉墨,则老少奸智,判然分明。又花脸上总不能脱去蝙蝠之形,无论净脚之大花脸,或丑脚之小花脸,其于眉头鼻角及颊间,或红或黑,或大或小,多来一蝠形,观者或不注意之,此不过取其多福之兆,别无用意。又净脚之脸谱,虽有成例,各人勾法不同,脸小者多剃一月亮门,以显面大,或与头顶上加白布一方,连同勾之。……
挂座儿:观客众多,谓之“挂座儿”。
官工:即放假也。[附记] 戏界以三月十八为祭神日,这一天无论何班,都不演戏。民guo后虽废除迷信,可是仍不演戏。所以,又叫“官工”,言其是放官假的意思。在从前各戏班的组织,都是以每年二月十八日为期,个班中添约新脚,或旧有脚色包银加减以及个班规定戏园子的轮转,都是这天以前说妥。既说妥之后,就是一年。各角如欲另搭别班,非等到下年三月十八日不可。现在各戏班到这天也还有点变动,但是不像从前那样重要了。(节录《中国剧之变迁》)
官中:公共所用之物谓之“官中”。
管事的:后台执事人,名曰“管事的”。 [附记] 语云:“一只大船必有个掌舵的,一家度日必有个当家人。”戏班亦何尝不然! 惟后台执事人,谓之“管事的”,凡对于后台一切事项,均负完全责任,且须有戏剧的经验。故除原有戏份以外,另加一项管事钱,多不过数十枚。盖管事者虽不必上场出演,惟遇角色缺乏时,亦得装扮。俗说“卖艺的应行”,何况“救场如救火”。至于派戏,支配角色,某戏演唱之时间长短,某戏出于何朝何代,均须了然于胸。譬如演唱时间不均,散戏时过晚,则必受警区罚办。朝代分别不清,观众必报以倒彩。故早年规矩,开场时所演之戏,其朝代多在唐宋以上,其余诸戏,或在唐宋之间,或在唐宋之下,则无妨矣。支配角色,须知演角性格,应如何对待。是谁“活头”,须交谁扮。遇有“临场推诿”者,无论多狡猾,设法使其心服口服。某戏须某人、某脚与某脚配演,方能相称;某脚戏码在前或在后,方为适宜。且与分配时,尤须公道,否则势难终场。是以膺此选者,不但要有经验,且须有人缘。平时对于班中演角,更须联络,临事时不能撑起架子,必宜面兼冷暖,语杂装谐。甚至出一办法,即能令人钦佩。所谓“不干也得干”,始可称起支配角色之能手。又如开销戏份,班底应发多少,各角应开多少,均须与老板商量。未开锣以前,管事人须先至后台,发令开戏演,方能开演。命催某角,催戏人既往催某脚,此其权柄也。【校案:此乃“导演”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