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记录】那些没有手机的卖菜老人
习惯了自然醒,窗外“啾啾”“喳喳”的鸟啼,也似在阵阵催早起。
小城的公园,蜿蜒的石径,还是有魅力的。在没有必须烧饭接读书郎的日子,感觉一切都轻松起来。在固定的路线,走一圈之后,返回路上去菜市场看看,是必备的课程。
新鲜的马铃薯,带着泥土的;苗条的黄瓜,沾着露水;圆鼓鼓的板栗南瓜,一脸的深绿;青翠的辣椒,簇拥着挤在一起……它们,都是让人心动的。它们的主人,或站或蹲,在竹筐后面边扯淡,边招呼着来往的顾客。
那些卖菜的,多是些年过六旬的老人,年轻人都逃离了土地,读书或是谋生,都去了异乡。小城是有着大菜市场,里面人声鼎沸,这与城郊的菜农,有着一定的距离。自家地里的那一点,卖了赚几个小钱,他们在菜市场外面的地摊上,或者是路边,只要是不碍行人,就摆开了自己的那些辛苦劳作的成果。
一日早晨,我路过菜市场时,在东张西望间,看到一老头在摊位的拐角处卖玉米。看到我的目光,他说,俺这是糯米玉米,来几个?他的玉米是彩色的,玉米粒白色、紫色、红色相间,花花的,看着就好。况且,五六寸长,刚好能卧在电饭锅的蒸笼里。
既然喜欢,就弯腰挑拣几个,五谷杂粮,每天早上吃一点,还是不错的。我问:可以扫码付钱吧?称好之后,他利索地拿出一张二维码卡片。扫码时,显示出一个“XX琴”,明显是一个女性的名字。密码支付之后,耳畔没有响起“XX支付,XX元”。
我把手机递给他看支付信息:“怎么是个女的名字?你孙女?”他笑了:“是俺媳妇!”我调侃道:“不怕她不给钱?很多人,都是用扫在孙子孙女手机上的。”他没有做声,自顾整理着眼前的玉米。
这么说,也是我买菜的经历。手机支付,进入寻常百姓家,很多老人猝不及防,一下子没适应过来,只能借助亲人。
在几天前买菜时,是一个老太太,在扫码支付时,出现一个年轻时髦的名字,没听到支付成功的语音提示。我把手机递给她看,她说,那是她孙女的微信,每次卖到100元时,孙女把钞票给她。老人的脸上,是满满的幸福与愉悦。
所以,当这个卖菜的老人说扫码支付到他媳妇那里,我是楞了一下的。他的回答,很是开朗:“我这一天卖几百斤玉米,钱都给她,我要什么钱啊,都是一家人。”
那倒也是,同在屋檐下生活中的一家人,总是需要信任的。这样的家庭,相信也是温馨幸福的。
时代的发展,手机支付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些没有手机,不会运用微信的老人,因为亲情的相伴,一样可以把事情做好。这手机支付,在不经意间,温暖了亲情,让亲情多了一种表达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