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卫灵公篇(二十七)

原     文
卫灵公第十五

15.27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释     解
老师说:“人的好恶本是人的情感自然的流露,常常会受到现实利益的引诱和欲望的蒙蔽而不能归之于正。好德君子自会对其情感进行道义的审察和明辨,通过穷理尽性的考察之后,让情感归之于道义之正。因此,好德君子在行政实践中,对众人的毁誉好恶总是要进行'仁之为人’的道义审察检视后作出明确的判断。比如大家都讨厌的,就要查明大家厌恶的缘由,其厌恶的背后是道义之善的彰显还是道义的蒙蔽隐退;对于大家都喜好的,也要考查大家喜好的缘由,其喜好的背后是道义的蒙蔽隐退还是道义之善的彰显。通过如此这般的道义审察辨析之后及时作出择善从之的决策,让大家情感之善得到肯定和弘扬,让情感之偏得到及时的制约和纠正。”
释     字

《说文》:察:覆也。从宀、祭。初八切。臣铉等曰:祭祀必天质明。明,察也。故从祭。段注:覆审也。襾部云:“襾,覆也。”“覈(核),从襾敫声,实也。考事襾笮邀遮其辞得实曰核。”然则察与核同意。《释训》曰:“明明、斤斤、察也。”从宀者,取覆而审之。从祭为声,亦取祭必详察之意。

《广韵》:察:监察也,谛也,知也,至也,审也。案:《说文》云:“察,覆也。”“詧,言微亲詧也。”今通用。

汉字“察”从宀祭声。从宀,会自上而下审视之意;以祭为大事,须审慎而无贻误,故从察声。郑知同《说文商议》:“察之本义非审察,乃屋宇下覆之名,故字从宀训覆。……覆之义引申为自上审下,察义亦然。故《尔雅·释诂》覆察并训审。”本义是屋檐向下覆盖,引申为自上向下审视之义,又引申有仔细观看、细究、考核、明辨、考察、调查等义。

素     说
前一章通过通过“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教导,让人们体悟把握好德君子行政的知言避巧、守仁谋政而成德的要义。本章通过都得老师的“众恶、众好必察焉”的教导,让人们体悟人的好恶出之于人之情感,唯有通过理义的审察检视方可知性而得其正,把握君子行政自上而下的审察情感好恶的践善积德之道。
老师说:“人的好恶本是人的情感自然的流露,常常会受到现实利益的引诱和欲望的蒙蔽而不能归之于正。好德君子自会对其情感进行道义的审察和明辨,通过穷理尽性的考察之后,让情感归之于道义之正。因此,好德君子在行政实践中,对众人的毁誉好恶总是要进行'仁之为人’的道义审察检视后作出明确的判断。比如大家都讨厌的,就要查明大家厌恶的缘由,其厌恶的背后是道义之善的彰显还是道义的蒙蔽隐退;对于大家都喜好的,也要考查大家喜好的缘由,其喜好的背后是道义的蒙蔽隐退还是道义之善的彰显。通过如此这般的道义审察辨析之后及时作出择善从之的决策,让大家情感之善得到肯定和弘扬,让情感之偏得到及时的制约和纠正。”
本章需要注意辨析和《子路篇》“乡人皆好之,乡人皆恶之”教导的异同。《子路篇》“乡人皆好之和皆恶之”是君子行政时自己对“乡人”的亲好态度,不是乡人所好所恶。因此《子路篇》是对君子行政的标准要求。本章是好德君子行政时众人的好恶,孔子是告诫行政者通过审察检视众人之所好恶,从而不随众或者“党群”之好恶,以此达到从善好德的直道之行。因此本章是对具体行政现象的处理方法。刘沅在《论语恒解》的附解中解道:“好恶者,人之情也。得其正,则性矣。穷理尽性,好恶至公,而不以己私与,圣人之所以如天也。常人不自清其心而徇其偏私,好恶失实,小则祸己,大则祸天下,由其中无本也。子言即众恶、众好必察,甚言好恶不可徇人,当确求其义理所在,此中便有克己复礼,至虚至明之理在内。”张居正《四书直解》中解道:“孔子说:'好善恶恶,虽人之公心,而同声附和之言,亦有未必尽实者。有人于此,众口一词,都说他是个不好的人,其所恶宜若公矣。然其中宁无特立独行,而不合于流俗者乎?还要仔细审察,必真见其可恶而后恶之可也。有人于此,众口一词,都说他是个好人,其所好宜若公矣。然其中宁无同流合污,而取悦于流俗者乎?还要仔细审察,必真见其可好而后好之可也。’盖天下有众论,有公论。众论未必出于公,公论未必尽出于众。能于此而加察焉,则朋党比周之人,不得以眩吾之明,而孤立无与之士,咸得见知于上矣。此用人者所当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