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诗解
王昌龄一生坎坷,多处边地或谪居之所。是唐代久负盛名的“边塞诗人”,堪称“七绝圣手”。《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该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县丞时。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远谪岭南;次年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今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寒雨连江夜入吴
首句写送别的情境。寒雨代表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凄凉悲伤的心情。本来的天寒就已经让心怀悲凉的诗人心中不快,却又偏偏赶上雨天。天上寒雨如丝,纷纷遥遥,让一对马上就要分别的好友想到了今后难以再见,这种分别的悲伤和日后思念的愁绪涌上心头。于是在漂泊的寒雨之夜,诗人与辛渐同舟而行,随着滚滚江水到达吴地,这个马上要分手的地方。
平明送客楚山孤
天微微亮了,好友辛渐也应该离开了。让人想起了石壕吏中的“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好友辛渐即将远行,到遥远的洛阳去了,而留下的只有诗人这位孤身半老、谪居江宁的老者了。看着远处苍茫的夜色,听着传下潺潺的江流声,目之所及,仅有那苍茫巍峨的楚山,孤零零伫立江边,像极了同样孤独的“我”!好友辛渐随着江水乘舟而去,而我却像楚山一样孤独的留在这里。这是何等的孤独与寂寞呀。
洛阳亲友如相问
在孤独之感的萦绕中,诗人开始畅想辛渐到达洛阳时的情形。那时的辛渐,一定会是高朋满座,大家把酒言欢。席间,大家肯定会问:王昌龄现在怎样了?毕竟世事多舛,时过境迁,在经历了这么多的坎坷和世态炎凉与怀才不遇之后,大家都想知道,现在的王昌龄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本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流传千古的佳句!当有人问起“我”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说:现在的王昌龄,尽管经历了这么多人事风云的洗礼,但是初心不改。仍然像把洁白的冰块放在玉壶之中一样,通体晶莹,灵透秀美,出淤泥而不染,保持着做人立世的崇高节操!这既是对自己人生信念的总结,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无论宦海沉浮,但是王昌龄心系苍生与国祚的初心不会改变。此心日月可鉴!
读到最后,诗作开始的悲凉与寂寥之感荡然无存,诗人洁身自好和品质高洁跃然纸上,掷地有声,铿锵有力!一位自立自强、信心满满而激情澎湃的诗人诤吏跃然纸上。彷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在诗歌立意与意境上达到高潮,又戛然而止,让人荡气回肠,余韵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