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柔寡断?多谋少决?还原历史上袁绍

袁绍在三国历史中,是一个被误解较深的人物,他被《三国演义》描绘成优柔寡断,在《三国志》里又被荀彧“四胜”论,郭嘉“十胜十败”论,以及曹操轮番贬低。但就是这样一个被描写得非常不堪的人物,却兼并四州之地,成为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敌人,差点将曹操置于死地。

袁绍

《三国志》一书本着魏为正统,存在大量美化曹操的言论,如果袁绍真如书中评价的那般无能,那他又是如何坐拥四州,在官渡之战中将曹操逼入绝境的?很明显这不是一个庸才能够办得到的。探究起来,“四胜”论正值曹操在宛城惨败,袁绍在北方做大,不但将曹操当做小弟对待,还不时写信羞辱曹操。“十胜十败”论则是曹操决心消灭吕布,又怕袁绍背刺之时。与其说荀彧和郭嘉的话是理性分析,倒不如说是在给曹操打气。

曹操

长期以来的观念认为曹操是乱世奸雄,篡汉之人。殊不知,袁绍才是曹操的领路人,只是袁绍的野心被《三国志》的尊曹之风给掩盖,其称帝代汉之心不但比曹操强烈,甚至表露的比其弟袁术更早。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时,袁绍便怂恿幽州牧刘虞称帝,企图另立中央。汉代相信君权神授,天下是刘氏的天下,一般人是不能坐的,否则就会遭到报应,王莽篡汉失败更是加强了这个观念。在东汉,即便是宗室,只要不是皇子也不得授予王公之爵,只能和一般人一样封顶侯爵。让刘虞称帝,是对天下人态度的一个试探,袁绍想通过宗室后人先称帝这种较为缓和方式,一点点地打破汉室传承,摧毁刘姓的天命,然后自己好做王莽。

王莽

理解了袁绍的野心,便不难理解其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迷之行为。所以当沮授劝袁绍迎接汉献帝的时候,有称帝之心的他,自然不会同意。反倒是郭图和淳于琼认为“秦失其鹿,先得者王”,极大地迎合了袁绍的内心。

消灭公孙瓒之后,袁绍的野心进一步膨胀,暗中指使耿苞散播谣言,“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汉为火德,尚赤色,袁为土德,尚黄色,火生土为禅让之意,这是王莽篡位时玩过的伎俩。结果诸多重臣认为耿苞“妖妄宜诛”,逼得袁绍只能杀人甩锅,其后以“清君侧”的汉室忠臣形象讨伐曹操,正是因为这个事件所导致。

汉为火德,服色尚赤

刘备斩杀车胄,联合袁绍反抗曹操。结果,袁绍以小儿子生病为借口拒绝了田丰突袭许都的建议,沦为千年的笑柄。这个理由乍看起来确实可笑,但其背后隐藏的却是袁绍为了称帝的考量。此时官渡之战业已开幕,曹操在邺城至官渡许昌一线,早已部署了坚固的防线,几乎不可能突袭成功,想救刘备只能出动大军吸引曹操回援,但这对袁绍有什么好处呢?没有任何好处,换来的只是比曹操还难对付的刘备,袁绍可以用“清君侧”的口号讨伐曹操,却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对待有衣带诏,合理又合法的刘备。袁绍吸引曹操大军,一旦让刘备长驱直入许昌,就会形成以刘备为主导的朝廷,无论如何不会让袁绍来取代刘姓天下。与其给自己找麻烦,还不如坐看刘备灭亡,然后他再灭了曹操,到时天下一统,顺理成章的禅让岂不快哉?可惜沮授、田丰不懂袁绍心思,还天真的将主公当成汉室忠臣,自然免不了被疏远的命运,二人的建议被连番拒绝也在情理之中了。

刘备

袁绍其人虽有众多缺陷,但终究是一方豪杰,其所作所为大多出于称帝的考量,并非刻板印象中的那样愚蠢无能、优柔寡断。即使官渡之战,也并非真像如今讥讽的那样,成功避开了所有正确的建议。观其决策也不是完全错误、毫无道理,个中玄机已非本文所能尽述。

官渡之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