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葱白
一、本草摘要:
《神农本草经》:“可作汤,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日华子本草》:“治心腹痛。”
《别录》: “治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平,可作汤,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归目,除肝邪气,安中,利五脏,益目睛,杀百药毒。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肝三经。善发汗,通骨节,逐肝邪,明眼目,去喉痹,愈金疮,安胎气,止鼻衄,治霍乱转筋,理伤寒头痛,杀鱼肉毒,通大小肠,散面目浮肿,止心腹急疼、脚气、奔豚气。连须捣,可除蛇伤、蚯蚓伤。
皮毛腠理,肺所司也。风淫水旺,肝所患也。邪传入里,胃所疾也。葱白功专发散,又主通中,三经之入,有由来矣。
《本经逢原》:“辛温上升,入手太阴、足阳明经,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即《本经》作汤以下主治。故伤寒头痛如破,用连须葱白香汤。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脉微者,白通汤内用葱白,以其辛温通阳气也。”
《本草纲目》:“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通乳汁,散乳痈,利耳鸣。”
《本草经疏》: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怫郁诸证,悉皆主之。伤寒寒热,邪气并也;中风面目肿,风热郁也;伤寒骨肉痛,邪始中也。喉痹不通,君相二火上乘于肺也,辛凉发散,得汗则火自散而喉痹通也。肝开窍于目,散肝中邪热,故云归目。除肝邪气,邪气散则正气通,血自和调而有安胎安中利五脏之功矣。其曰益目睛,杀百药毒者,则是辛润利窍而兼解散通气之力也。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平,味,无毒。作汤,治伤寒寒热,中风面目浮肿,能出汗。
葱白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足阳明燥金胃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
太阳寒水经,为人身外藩者也,寒水虚,则外邪伤,病名伤寒,伤寒有五,风寒湿热温也,当初伤太阳,太阳为病,必发寒热,故可从表散之;葱白入肺,肺合皮毛,味辛可散,所以主伤寒、寒热表邪也。
风为阳邪,阳邪伤上,风胜则浮肿;辛平可以散风,所以主之。气平入肺,肺合皮毛;味辛发散,则胃气充而谷精化汗,故能出汗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回脏腑之利泄,起经脉之芤减,发达皮毛,宣扬郁遏。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大蒜辣素、二烯丙基硫醚。还含有黏液质、维生素、烟酸、草酸钙、铁盐等成分。
2、作用:本品具有抗菌、抗原虫、驱虫、镇静、镇痛、发汗、祛痰、利尿等作用。
3、药理:其挥发性成分等对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尚有抗真菌和抗滴虫的作用;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有发汗解热,利尿、健胃、祛痰作用。
4、临床报导:治疗蛔虫性急腹痛。鲜葱白1两捣取汁,用麻油1两调和空腹一次服下(小儿酌减),每日2次。一般服1~2次后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