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一瞥,曾经的中国是多么高贵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无比绚烂的王朝,但是绚烂之光伴随着黑暗之痛。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次亡国,让这个梦华中原荡然无存。虽然在将近一百年后汉人重新建立了新的朝代,但那种难得的文人气质已经烟消云散。
北宋 汝瓷天青釉花口注碗
宋代陶瓷文化作为宋代艺术文化一个小小分支,在整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受到禅宗的深远影响。在这个时候,宋瓷的发展是空前的,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瓷器为世所珍。
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
在宋朝提倡文教的社会环境之下,禅宗思想与文人文化风气互相影响,使得禅宗出现了文人化的倾向,士大夫则在禅宗中吸取新的养分,进而形成浓烈的禅学氛围。文人士大夫参禅活动全面展开,它在当时造成一种经久不衰的社会风气。正如司马光的“近来朝野客,无座不谈禅”,文人士大夫与禅僧结交,以文会友,体会“禅悦之乐”。
禅画、禅诗、禅歌、禅茶等各种与禅学相关的文学艺术活动也在当时蓬勃发展。而陶瓷文化则在浓烈的禅学氛围带动下,吸收了禅宗思想形成了新的审美取向。
禅宗十牛图(其一)
“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这“色”包含世间万物的同时,也包含所指的狭义色彩——青色。在中国的五行学中,青是木的象征。青在中国文化里有生命的含义,亦是春季的象征。
宋瓷的青色釉饰之美,清透如水,水即清净、平等心,提醒人们修此心,无净心不能生净土。禅的境界,是一个清澈、通透、纤尘不染的世界。在此境界中,自然的本性得以展现;在这样的境界中,鱼鸟乃至世间万物都随其天性自由的生活。
北宋汝窑青瓷洗
宋代五大窑
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传说宋徽宗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他非常喜欢,便命汝窑工匠烧制类似颜色瓷器,于是这种介乎于蓝和绿之间的天青色,便成为了汝窑的代名词。作为一个艺术家,宋徽宗对汝瓷材质、色彩、纹饰肌理等方面都有极为苛刻的审美要求。
北宋 汝窑青瓷盘
北宋 汝窑天青釉菊纹碗
北宋汝窑青瓷盆
官窑器釉色粉青,色调淡雅,不崇尚花纹装饰,以造型和釉色见长,简极而美。官窑瓷胎中铁分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于瓷釉的流淌,使口沿处挂釉较薄,显露出带紫色的瓷胎,这就是通常行家所谓“紫口铁足”了,这一点成为鉴定官窑器的重要依据。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宋代官窑盘
北宋官窑尊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创烧于隋,在唐宋盛极一时,特别是北宋时期,定窑瓷器还被宋朝选为宫廷用瓷。到了元朝,定窑因为战乱不息而没落。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消失了600多年的定窑才又复烧白瓷,而目前仅存的定瓷作坊也不过十几家,可知定瓷的弥足珍贵。
宋 定窑粉蓝釉印花人物荷池罔口盘
粉定
红定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钧瓷乃瓷中之王,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一件精美的钧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钧瓷窑变时的色彩
“入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这是著名作家姚雪垠作的一首诗,诗中的“元人画”不是由毛笔和着水墨与颜色画在宣纸上,而是在1200度以上的窑炉中,以火为画笔一气呵成。这样的画法全世界仅有一家,它不是工笔画、不是写意画,它是“钧瓷”。
北宋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北宋 钧窑灰紫釉渣斗式花盆
哥窑也被列为宋代名窑,哥窑是历史上唯一的宫庭窑,但未见有宋人记载,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献记录。虽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但有传说描述了哥窑起源:浙江处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们俩人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称为“哥窑”,生二为弟,当然称为“弟窑”,此二窑皆为著名民窑。
哥窑的釉色以青为主,铁足紫口,釉面有碎纹而著名,号日“百圾碎”。纹片呈血色、黑蓝色、浅黄色等,其中以黑色最多,被称为“金丝铁线”;而按形状分则呈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釉面开片时产生的美妙声音,如涧如泉、如琴如铃,犹如隐于大山深处的天籁之声,让人如痴如醉。
宋 哥窑圆洗
以上就是关于宋代五大名窑最基本的概述。虽然今天这些窑口早已经消失不见,但得以保留下来的这些器物,见证了一千多年前中国最为灿烂的文化。
宋朝的瓷器注重造型和比例,不同于后世青花瓷的艳丽,也不同于其它彩瓷的繁复。有着极高审美情趣的宋朝皇帝,在整个国家经济与文化双重发达的时代,造就了中国瓷器史上最为绚烂的篇章。
宋徽宗赵佶
也就是在那个时代,由于活字印刷与指南针的发明,中国的文字被更多的人阅读,从而科举仕途;中国更多的船找到了方向,从而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瓷器,也随着船舶漂洋过海,与茶叶和丝绸一起,将中国的经济推向世界的前端。
也许宋朝的皇帝在欣赏把玩这些瓷器的时候,根本想不到,他自己的中原帝国,将会是那样凄惨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