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 慢性脑缺血的临床表现及诊疗研究进展
慢性脑缺血(CCH),又称慢性脑低灌注,是一组由脑灌注降低导致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CCH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状态,是血管源性的脑功能障碍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已成为神经学研究的前沿。
CCH作为一个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结果,同时又作为其他相关疾病的一种病因,其定义和诊断标准长期难以达成统一。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于2017年重新对脑血管病进行了汇总分类,增加了CCH的概念,提出CCH是指脑整体水平血液供应减少的状态[脑血流量25~45 ml/(100g·min)],而非局灶性的脑缺血。考虑到CCH病因的多样性,可将其定义为由于长期血管结构性病变或循环障碍导致的脑血供减少,因失代偿而引发的一系列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慢性脑缺血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学会标准):
患者年龄原则上>60岁;起病隐匿,病程长,病史一般超过3个月;症状可呈波动性;
具有慢性脑功能不全的表现,如头晕、头昏、头胀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工作能力减退、睡眠障碍及情绪障碍等;
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病史;
无脑部的局灶神经系统体征。
据2016年度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65岁以上的人群中2/3有CCH病史,在50~60岁人群中约50%有CCH病史,45~50岁人群中亦存在25%的CCH。
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肠道菌群变化、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饮酒、代谢综合征等是导致CCH主要的危险因素。
CCH患者可能有多种不适,如持续数月的头痛、头晕、头昏眼花、行走不稳、全身疲乏感明显等多种非特异性症状。此外,CCH在多种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导致脑白质脱髓鞘、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等。
1. CCH与痴呆
CCH与痴呆之间密切相关。鹿特丹研究发现,脑低灌注先于痴呆发生,并很有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发生。用磁共振灌注成像动脉自旋标记(ASL)法测定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发现与认知功能有关的大脑区域脑血流量明显减少。
2. CCH与缺血性卒中
CCH与缺血性卒中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缺血性卒中不一定都是CCH发展而来,CCH也不一定都会导致卒中。
3. 睡眠与情绪障碍
大多数CCH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异常,如入睡困难、多梦、早醒、夜间失眠等。CCH患者多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淡漠,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
(1)抗血小板: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发病早期,推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以降低血栓栓塞导致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1周后重新评估风险,决定是否继续联合治疗,联合用药时间不宜超过发病后3个月;
(2)血脂:ICAS患者推荐早期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将LDL-C降至<1.8 mmol/l或至少降低50%;
(3)血糖:ICAS伴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靶目标为HbA1c<7%可能是合理的;
(4)血管内治疗适应证:症状性ICAS狭窄率≥70%,强化药物治疗无效或脑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责任血管供血区存在低灌注的患者,是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
Ⅰ1期:达峰时间(TTP)延长,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rCBF)和脑血容量(rCBV)正常;
Ⅰ2期:TTP和MTT延长,rCBF正常,rCBV正常或轻度升高;
Ⅱ1期:TTP、MTT延长以及rCBF下降,rCBV基本正常或轻度下降;
Ⅱ2期:TTP、MTT延长,rCBF和rCBV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