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30:抑郁的博士,父亲要把他赶出家门!
许多人不敢把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不敢正视自己。女生喜欢通过满世界旅游的方式回避年龄和生活现实带给自己的压力。男生则通过关心世界局势来回避自身的各种问题。我们对抽象的东西要么尽情的讴歌,要么极力的贬斥。B站上的少年,不敢反抗自己的父母,也无法脱离父母而独立生存。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热情高涨的高唱着国际歌要把资本家控制的旧世界彻底埋葬!人们喜欢仇恨抽象而遥远的东西,因为抽象的东西不会对自己的仇恨进行反击。人们也喜欢讴歌抽象而唯美的东西,因为自己无需承担浪漫唯美背后的辛酸苦辣,也不需要为之支付任何成本,付出任何代价…
不管是男生沉浸在英雄豪情的电视剧中,还是女生沉浸在唯美浪漫的电视剧中,他们都不需要经历,只需要自我代入。这种自我代入的好处就是你可以躺在温暖的床上,待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中就能体验到命悬一线的苦难和凤凰涅槃的挣扎。继而就会产生一种幻觉的力量:仿佛自己也经历过了生与死的考验,自己也拥有了那种冲破一切艰难困苦的意志力,拥有了让万千英雄侧目的胆识和魄力。然而,当你从影视剧中退回到现实生活中,环绕在你身上的主角光环瞬间就黯淡了。你的视野里重新露出斑驳的墙壁和暗淡无光的家具,以及不远处堆满了外卖塑料盒的垃圾桶… 当自己的目光从房间的尽头一路回收到自己的大腿根部的时候,与万丈豪情的英雄相比,这身大腹便便的肥肉和一滩烂泥般的状态,会越发的让自己感到大失所望…
姑娘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利用拼凑起来的假期,走马观花的在机场、酒店和景点之间奔波了几天,晚上还要拖着疲倦的身子强打着精神修图,仅仅是为了在朋友圈获得最多的点赞。那几乎就是自己人生中唯一的高光时刻。除此之外,自己生活中的其它方面都在给自己添堵,实在没有办法能够快速的获得如此多的赞誉和肯定!事实上,无论男女都非常清楚自己在逃避:逃避年龄,逃避生活,逃避责任,逃避焦虑,逃避各种各样的挫败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力…
博士
前段时间有一位博士的论文致谢内容火遍大江南北。其实大家都忽视了最核心的东西,不知是不是有意为之:事实上,那位博士最应该感谢的不是他父母,而是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录取了他!我想起曾经的一个邻居说的话,他的话更接地气——当时他是华为的一个中层干部,有一次聊天的时候无意中说起了他自己的经历,他说:“我无比的感激华为,因为我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把我拉扯大,我读书很认真,成绩也好,但家庭贫寒,有一种自卑是浸透到骨子里的。我一毕业就进了华为,我感谢华为录取我,更感谢这些年它发展的这样好。因为它发展的好,我才能在一个规范的体系下没有后顾之忧的努力工作,它给我的福利待遇和股票分红才能让我买车买房。还能让我在华为找到老婆,而且各方面素质都是替我筛选过的!如果不是华为,以我的这种状况,在外面漂泊几年,不断的遭受打击和挫败,最后心态就崩了,只会越来越糟糕,更别说拥有今天这样的生活了!”
道德化的表述更容易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如果你跟一个同频的人沟通,可以就复杂问题进入深入且务实的探讨。如果你跟更低频的人沟通,你的直言不讳会不断触发对方的自我保护机制,从而让对话迅速偏离探讨问题解决方案的轨道,变成了捍卫自尊心的攻防战!所以,要在更大范围内引发共鸣,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复杂问题高度简化并抽象为道德化的表达。比如:吃的苦上苦,方为人上人。事实上,能吃苦的人多了,但许多时候苦都白吃了!
常德的一个小村庄中有一户人家的儿子一直以来都是十里八乡的骄傲。他成绩优异,成为了当地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研究生,第一个博士生。然而,他并没有衣锦还乡,而是带着自己50袋子的书回到了破旧的家。他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太好,无法出去工作,长期焦虑和失眠,需要休息和调理,不知不觉在家里待了两年。他家什么都没有,似乎连电视都没有,他只能在家里看书。然而,他的父母却承受着巨大的社交压力。市井小民和村夫愚妇们从来就缺少宽容和祝福的能力,昔日成绩好让其他人黯然失色,此时此刻不落井下石又怎么能放过。于是,各种明面上的痛心疾首,暗地里的讽刺挖苦给他的父母带来巨大的社交压力,然而,他父母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断然无法成为他与外部压力的隔离带,只会加倍的把这种压力转移给他——对他的父母而言,昔日多么的以你为荣,今天就有多么痛恨你。
中国的家庭从来就是社会性组织,要理解这一点去读《A295:当代女性的两难!》。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从来不关注人本身,只关注的角色、责任和由角色构建起来的内部秩序。读过《F1:底层逻辑》的人就明白,孝道之所能够广泛的推行,主要是因为古代的基础社会组织单元是家族,而家族的资源掌握在长辈手中。这种孝道本质上是一种覆盖着温情面纱的契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背后通常都是停尸不顾束甲相攻的血淋淋现实…
从记者采访的对话来看,这个博士处于高度焦虑的抑郁状态。这个悲剧的形成后续再展开论述。我们先阐述周围环境的反馈及其驱动力。当着记者的面,当他说自己身体有问题需要调理的时候,他母亲破口大骂,说他能吃能睡,哪有什么病!他的父亲更是气愤的要把他赶出去,绝望的说,就当没有他这个儿子!不同的人看到这一幕,会产生不同的自我代入。那些被挫败焦虑反复揉捏而无路可退的大学生会更多的自我代入博士的无助,而那些没上过学早早混社会的人则会自我代入他父母的绝望和不易。他们一致认为是读书太多害了这位博士,并很骄傲的说,自己早早的进入社会,即便是搬砖都为家里改善了经济状况,比这个读了30年书的博士要强得多!
死结
人对事物的是非曲直的判断都以自己为标尺,继而以当事人与自己关系远近为是非对错的判断依据。这本质上与是非没啥关系,更准确的说,是在选择自己的立场。人对立场的选择都是以自己为同心圆的原点,一圈一圈的往外扩散,举例自己越远,立场的选择就越接近事实的真相。这个远近不是指距离,而是指自我代入的程度!
精神结构处于不同状况的人,是无法同频共振的,渴望被对方理解是一种奢望,最好一开始就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底层家庭的孩子在受教育的程度上所遭遇的困境首先来自于自身的扭曲:高等教育在产业化之前是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人才用的,教育的侧重点并不在个体身上,也就是说,不太关注个体的谋生状况,因为这不是办高等教育的初衷。当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再大面积短缺之后,高等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这种财政压力必须要转移出去,于是就开始了教育的产业化进程。当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不再是国家,而变成了受教育者的家庭的时候,高等教育本质上就变成了一种流水线。然而,人的认知是高度滞后的,越是处于底层的人,认知就滞后的越多。所以,越是底层贫穷的家庭就越会不惜成本的投入,这种心理就如同那些买福利彩票的人一样。他们购买的不是彩票,也不是寂寞,而是一种精神安慰,一种绝望中的期待,一种最后的希望!
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那个绝望的父亲用最恶毒的态度去对待曾经引以为傲的儿子,不是因为儿子没有去工作挣钱,而是因为他心中唯一的希望被彻底浇灭了!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含辛茹苦,举全家之力供养着这个曾经给全家带来希望,甚至给全村带来希望的儿子!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父辈中许多人自己身上的各种局限性和隐藏的问题都浑然不觉,又怎么能指望他们能提前给你指条明路呢?事实上,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而言,自己的一生就是在一种惯性的驱动下往前走。今天所遭遇的困境完全没有包含在驱动他们的惯性之中。那位老父亲眼中欲哭无泪的绝望,不仅仅饱含着无奈和苍凉,更多的是一种茫然!他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能忍受的苦难都忍受过了,然而,到头来确实这样的结局,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那本指导他人生的说明书中根本就没有这一章!
底层家庭的小孩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最显著的两个特征就是:1. 视野越来越开阔,2. 自身却越来越焦虑、敏感和自卑。人的生存竞争就如同战争,战争中存在一个这样的常识:兵力不足的一方必须集中所有力量形成局部兵力优势,从而伺机突破。但绝大多少从底层家庭走出来的小孩面对看到的更广阔的世界不仅无法集中兵力攻其一路,反而会四处分兵,最后四面八方都遭受挫败,不仅逃避无门,甚至周围的人也无法容忍他们自我卷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