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人物】张勇升‖老邻居

作者简介

张勇升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第二中学教师。

身边人物

老邻居

张勇升

狗不理是我家乡的一个邻居,他去世已经好多年了,对于他在世时的生活和种种奇特的行为我有着清晰的记忆,有时也在不经意间想起。我总想把这样一个特别的人记录下来,也许在他的身上能让我们看到一点值得思考的东西,也许他的独特的性格和种种古怪的行为能反映出一些人性的东西和由此而衍生的更多的关于个人、家庭、婚姻、教育和社会的问题。

狗不理名叫康立本,是他的养母抱养临村康姓人家的孩子。据我的奶奶说,他的养母成家后老是不能有男孩子于是就向临村抱养了他,狗不理小时候虎头虎脑,特别的招人喜欢,养母疼爱的不行,生怕有个万一,于是首先从名字上给与保险,于是取名狗不理。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是有一种特别的说法的,相传,人死后下到十八层地狱,要过许多关口,每个关口都有小鬼把门当道,对下狱者生前的善恶好坏进行评定并给与相应的惩罚,死者在下到地狱后要过两座山,一座是狗山,一座是鸡山。狗和鸡都面目狰狞,铁牙铁爪。从刀山上冲下争相啃食,下狱之人要过这两座山,自然会遭受百般的苦难。狗不理的母亲也许是知道这个故事的,为了自己的儿子死后免遭狗山的凄苦,也希望儿子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对社会和家庭有更大的贡献,所以取名狗不理,意思是过狗山的时候阴界的狗嫌她臭而不与理会。善良的人把无限的母爱寄托在儿子的身上,母亲不仅无私的给与你成长的物质供应,而且希望你世世代代幸福安康,但是美好的愿望和残酷的现实毕竟有着巨大的差距,我们要想把良好愿望变成美好的现实,光靠一腔的虔诚是不行的,还需要生活中的良好教育、个人的不限奋斗和其他种种的外在因素的一起存在才有实现的可能。狗不理的母亲直到她死的时候,她的儿子依然是光棍一条。在这里就让我们原谅和理解她的无奈,原谅她在教育和家庭中的巨大失误,因为你生活的时代限制了你更大的爱的作为,也许和你同样的家庭在当时不在少数,你的悲剧是你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说到狗不理的婚姻,更是一段值得人们去思考和认知的问题,有人说过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一理论是对事实婚姻的批判,更是罗曼蒂克式爱情者对爱情永恒的赞歌。如果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走向了衰亡,我们又怎能去埋怨婚姻的过错,反过来讲,如果婚后弄得妻离子散,那便是婚姻提前葬送了爱情的发展。狗不理的婚姻就属于后者,属于婚姻埋葬了爱情,毁坏了家庭,桎梏了个人的一切,以至于造成他后来凄苦悲凉的一生。

狗不理年轻的时候,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而且凭着自己一股的专劲,一天学堂未进,尽认识了三千个左右的汉字,这在当时知识匮乏的农村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资本,加上他母亲和二叔的勤劳善良,所以找个对象还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不久,在媒人的说合下狗不理和邻村的一个贾姓女子成婚了,婚后几年倒也相安无事,有一年的正月狗不理和他的妻子到岳父家拜年,他的几个小舅子看到姐夫的到来也特别的高兴,于是就在饭后和他多开了几句玩笑,北方农村有姐夫和小舅子开玩笑的风俗,也许是小舅子比较多,也许是开的玩笑有些过分,也许是狗不理过于木讷,不会权变,总之在这一次正月拜年之后,就在也没有去过岳父家。不巧的是,在这不久后他又和妻子闹了变扭,妻子一气之下跑回了娘家。岳父几经托人捎话让他去寻妻子,但他就是不去。你不来我也不回去,就这样形成了僵局。妻子看到这种情况便提出离婚。据后来者讲,这只是妻子的埋怨的口气,狗不理没有多加考虑便结束这个本来美满而可又短暂的婚姻。后来,我们有几次问起他这件事:“大爷,当初你为什么不要我大娘呢?”他自嘲的解释说:“人家不和我过了,哪是我不要了”我们又追加提问:“不是你岳父还几次捎话让你去找,你就是不去”,他又辩解道:“找甚了,人家到寻了人家了”,这次辩解的声音明显的低了很多,头也压得很低。语气中露出无比的痛苦和后悔的表情。我们也不在问了,他便两只手筒在一起,像受了莫大的委屈又像是一个偷了别人家东西的小孩一样悄悄的走了。

这里,我不仅有这样的设想,假如他想到了自己的错误及时的寻回妻子,假如当年他没有离婚,假如离婚后父母亲及时的再予以成家,那么他的人生结果又是什么样子呢?可惜的是,事实没有那诸多的假如,事实也不会按照你假如的轨迹去在一次轮回,上帝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给了你假如的机会不就是剥夺了正确者前行的权利。当然,芸芸世界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失败,有的还十分的惨重,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伟大的成功者,有那么多优秀的先贤哲人呢?关键就在于他们对自己的失败进行了自我的反省和总结,从不断的失败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形成良好的符合自我发展的行为公式,在慢慢人生的征途上进行着一次次的计算、验证、修改。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

对于一个人来说,婚姻的失败也并不代表全部的失败,如果我们在其他的方面有可喜的表现,也不乏是一个完全的胜利者。也可以扬眉吐气的面对生活,时刻挺起高昂的头颅,面对那些嘲笑我们的人。但狗不理的行为注定他是一个被生活抛弃的人,他的意识局限了他的生活,也注定他命运的悲惨。他生活的环境地处寒冷的高台梁地区,这里的种植习惯是春种秋收,庄稼一年一熟,特别的注重按节令耕种,所以,当地的农民都抢在适令的时候耕种,尽管这样,由于气候的不稳定和雨水的稀少,收成还是很微薄的。但狗不理的种地却和别人不一样,该种的时候不种,该收的时候不收,这可能是他没有耕种工具还是别的原因,总之,总比别人慢。别人的麦苗已经绿了整块土地,他的地里还是一片灰黄。另外,他还有一个奇怪的做法,从种子播到土地的那天开始,便每天定时的到地里挨着田垄去刨,刨开看看,再埋上。有人劝他说“你别刨了,该到麦子出苗你不刨他也出芽”,不到时候你再刨他也出不来。可他就是不听,等到麦苗出来的时候,他的麦田瞎苗断垄的,被他刨过的地方大部分没有出苗。尽管这样,第二年他还是这样,没有丝毫的改变。

到了秋收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赶着收割,早早的出地,用长长的时间来换取更大的工作成果,因为没有机械化作业,全靠一双手。时间摊不进去哪来的工作效率。可他却是别人中午收工的时候他才出地,别人上工他却回来了,几亩地能整整的割一个秋天,最后的结果还是扔的多,收的少。

有一年他在村子的周围种了几亩荞麦,荞麦这种作物种的时间晚,每年过了芒种才能种,生长期又不长,高台梁地区的无霜期短,每年一到处暑就落霜了,一落霜,荞麦不挨冻,等到太阳一晒便干焦掉籽。所以被处暑冻倒的荞麦要抓紧在几天内收完。否则,一年的辛苦便白下了。哪一年他的这几快地里的荞麦在处暑时被冻坏了,他也很着急,但他的做法让人看了真有点替他着急。他不是在一块地里按部就班的收割,而是这块地里拽几把又跑到那块地里,拽不了几把又跑到另一块地里,整整一天就这样的几块地绕着跑,看看地里却没有收割多少。几天后,太阳爆嗮,他的荞麦干焦全部的散在地里了。

如果说,他的这种行为我们给他以不懂农事,不会耕种加以原谅解释,那只能说是我们错了,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十几岁便跟着大人下地干活,每年的时令节气、收成预测比谁都更加注重,每年除夕晚上哪个方向最黑,他都做了详细的考查和记录。据他说,哪个方向最黑,哪个方向来年的收成最大,年初一从旺火灰里用簸箕簸粮食,也是雷打不动的例行工作,他的理论根据是今年从旺火灰里簸到什么粮食,今年什么农作物就会获得丰收。他的家靠近奶奶家,当时村子里就他和奶奶俩家,我们兄弟几个也没有个去处,所以不住的往他家跑,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天真的认为,一个成年的长者每年都干的一件事,必定是很重要的,也是很神圣的。所以年初一簸旺火灰的事也成了我们特别关心的事,初一一大早我便和弟弟跑到他的院子里,一来是想问问他今年的灰里簸到什么?另外是想在他旺火的灰烬旁捡几个没响炸的鞭炮,但结果常常是我们希望而来,失望而归。哪有未炸的鞭炮,一个也没有。我们惊奇他买的鞭炮质量咋就这么好,也佩服于他的购买能力,也由此埋怨爷爷和父亲的购货能力的低下。有好几次我埋怨爷爷说:东院我大爷的鞭炮每个都能响炸,不像你买的鞭炮,老是有好多没炸的。爷爷笑着说:不是他的质量好,他的鞭炮每年都是我给他代买的,和我们的一模一样啊,那为什么人家的就没有散炮呢?我反驳道,爷爷哈哈大笑,拍着我的头说:傻孩子,那是人家响炮的手艺高,你知道人家是咋想的?人家是用手拿着鞭炮一个一个的响。有个别没响炸的,就捡起来拿回家。听了爷爷的话,我才恍然大悟,在佩服大爷响炮手法高明的同时也放弃了再去他家捡散炮的想法,至此以后,我再没有去过他的火堆旁。但年灰里今年到底有什么粮食的诱惑我却一直没有中断。那几年他旺火灰里簸粮食预测作物丰收的做法倒让我真有些相信了,有几回我确实看到他真的簸到了菜籽、荞麦、麦子。直到后来才知道他用什么作物的秸秆当旺火柴,就有可能簸到什么。但对于这个可敬的虔诚者来说,这些工作他做的特别认真,从不遗漏,直到他卧病在床,再不能下地的时候。

他也是一个比较有孝心的人,每年除夕傍晚给母亲和二叔上坟对他来说是一年里最重要的事,可是这两个坟堆不在一起,一个在大东,一个在大西,两座坟相聚七八里地。他上坟又不早走,时间总控制在太阳快要落山就要上灯的时候,按这里农村的乡俗,除夕的上灯叫安神,也就是说必须与其他人家一起在这个时候响炮,挂灯笼,不能落在别人家的后面,落后了神就被别人家接走了,与自己不利。可狗不理每每总在这个时候去上坟,所以就弄得特别的忙乱,你看他,臂弯里挎着一个小竹篮,带着一个小皮帽,帽子的两个边没有系起,耷拉下来,随着身体的晃动上下摇摆,穿着臃肿的救济来的棉布衣服,快速的向前移动着,这种快速走路的姿态很是特别既不是跑也不是走,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踉踉跄跄的前行运动。他每年的这一行动成了这个孤寂山村除夕之夜的快乐前奏,看他忙碌的身形带来的开心不亚于八十年代等待春晚演出的心情。当然,我们不是以别人的行为作为我们快乐的源头,他忙乱奔波的身影确实让让人感到好笑。这是一种出自内心无比同情又替他着急的真诚的体现。

我看到过摩天耸立的高楼大厦,也住过低矮的茅草平房,但狗不理的房屋是我迄今见到过的最特别的房子,这是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土坯房,从屋门进去往靠土炕的地方走,就好比从一座山的山脚向山顶的攀登,地的中间是隆起的“山”的主峰,峰顶几乎和土炕的炕沿平行。沿着“山”的北麓下去是东西走向的一排用泥土垒成的柜子,“山”的东部捎低,并且向下延伸,形成一段缓坡,在快要到达东边屋墙的地方,地势逐渐平坦,是这个屋子里除去炕以外的平原地带。在这珍贵的“平原”上摆着两口黑陶大缸,虽然我无数次的进过这个屋子,但我从来也没有靠近它,也不知里面到底放着些什么东西。道是这两个大缸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让我对这两个黑陶大缸有了更大的恐惧感和无数次的遐想。既然是平原地带,就不免要有光顾这里的不速之客,而且常常是在晚间的时候来访。这些到访者就是住在他屋子外面几个老鼠,弄得主人狗不理好不麻烦,为了彻底的消灭这些害人的东西,狗不理想了各种办法,耗夹子夹,用碗扣,石头打。但都没有起到效果。后来他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在两口大缸的中间搁一个细细的稍软的木棍,在棍子的中间放一些诱饵,这样老鼠会沿着木棍去偷吃中间的食物,但棍子的承重不能承受一只老鼠的重量,一旦有贪吃者上来必定会掉进大缸,而缸壁又光滑如镜、进入就别想跑出去。按照这样的做法当夜就有一只老鼠掉进大缸。狗不理听到缸里有老鼠的叫声,心想如何弄死这个东西,用手抓不行,万一让这家伙咬着手,哪是一个可怕的事情,用石头打,又怕敲碎大缸,想来想去,终于有了好办法,那就是用一根木棍戳死它,恰好门后立着一根“五尺”,这根木棍结结实实,而且长度也够,不多不少整好五尺。用它来作为制服老鼠的工具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取来门后立着的“五尺”,用它来捅死这个十恶不赦的家伙,说干就干,拿起“五尺”朝着缸底一动乱戳,但就是戳不住老鼠。老鼠也很紧张,在缸底展开了激烈的躲散,突然,狗不理哎呦一声扔掉“五尺”坐在地上,原来,老鼠从缸底顺着“五尺”迅速上爬,爬到狗不理握棍的地方,对准他的手狠狠一口,然后跳在地下,顺着“山”的南麓不慌不忙的逃之夭夭。当时,他给我们讲了这个捉鼠的故事,把我们弟兄几个笑的快岔过气去,他也感到十分的可笑,在不断的怪罪自己的无能的同时也十分佩服老鼠的聪明。直到今天,每每想到他当时和老鼠搏斗的激烈场面,还觉得是那样的可笑。由此。我在想:人之无能,尽不如鼠也。

奇异的思想,另类的习惯和古怪的行为总将造成与众不同的结果,他的表现不外乎两种:要么高高在上,创造出巨大的成果,这里有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更有发明大王爱迪生。要么一世无成,穷苦潦倒,就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维持,不能说养家糊口,更不要说报效家国,服务于社会了,狗不理就是后者的典型代表。和现代人的生活来比,可以说天壤之别。用当时人的生活标准来衡量也是及其低下,他的青年时期可能要好一些,但打我认识他开始,就没有一天的好生活,可以用烧吃无燃来形容,

他夏天的主要燃料是羊粪,每天到离村不远的芨芨林里扫,很是辛苦。羊粪总散在茂盛的芨芨林里,要想把他全部的捡拾起来还是要费一些功夫的。于是他就带着一把小扫帚,一个芨芨堆一个芨芨堆的寻找,找到后小心翼翼的用扫帚从扎手的芨芨堆里扫出来。然后装进一个厚重的羊毛口袋。这个捡拾的动作就像一个文物考古工作者从千年的古墓中出土贵重的文物一样。又像是一个手术大夫在做一台大型的手术。虽然辛苦下了不少,但收效甚微,一天下来也就是多半羊毛口袋。常常在夏末秋初的午后;或在落日的余辉里看到他“满载而归”的身行,身影被斜射的阳光拉的老长老长,自行车发出嘎子嘎子的声响,车子后面多半口袋的羊粪上下摇晃,就像一个凯旋的将士从战场中胜利归来。有时路过我们的地头,看到我们在田里汗流浃背的劳作,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这时口里便哼起了咿咿呀呀的小曲,但你细听起来又不知在唱什么。有几次和我们正好在田头相遇,车子也不停下来,扭过头来朝着母亲说:“快割哇,冻呀”。母亲这时往往回应到:“奥,冻呀,今天你又没少扫哇”。也没多少,今天没碰到好地方,一边说一边自豪的向前驶去。

那年秋季,我家种的庄稼较多,收割特别的忙,家里羊圈和羊盘顾不上扫,父亲便对狗不理说“你快不要每天到芨芨林扫去了,扫我们家的羊圈和羊盘去吧,一个秋天下来你会集攒不少羊粪,不仅今年冬天够,你明年夏天也烧不玩”当父亲把这个善意的想法告诉他时,满以为他会满口的答应。因为这不用他到很远的地方运输扫拾,更重要的是它的数量是相当的可观的。但出乎父亲预料的是,狗不理就像当年回绝岳父让他寻妻子的情形一样,毫不犹豫的拒绝了。理由是,你家的羊粪不如芨芨林的羊粪耐烧。父亲被这个不着边际的理由弄的无话可说,只是失望的说:不扫算了,算了。

对于这件事,我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古怪的人偏要舍进求远呢?难道他又不知道这样省力多效的工作对他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千万种理解的答案中,有一条可能最符合他当时的想法,他自私的认为:我扫了你家的羊圈不是帮你们省力了吗?他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愿去配合工作,他总在把别人的好意当做对他的祈求。不能懂得与人方便,就是自己的方便的道理,也就是当今社会大力提倡的合作的力量。这与他的家庭、与他生存的环境和从小接受的教育有着巨大关系,狭隘与自私、封闭与僵化、愚昧与保守、孤独与凄苦占据了他心灵极大的空间,这些消极的思想指导着他的行为习惯,左右着他的为人处世。最终葬送了他的生命。

他的一日三餐就是烙饼开水,素油面条,终年见不上多少的荤腥,每到过年时候,别人给上三二斤猪肉,他总是舍不的吃,总要放起来当作一年的油水。那年夏天,我和母亲回去看我家的老房子,母亲说:到你大爷那蹿个门儿,好几年不见了,于是我们来到他家,推开紧闭的双扇风门,屋里漆黑的一片,当时的时令正是阳光明媚的五月,外面艳阳高照,可他的屋子里却是异常的冰冷,过了几分钟适应了家里的感光之后才看见狗不理坐在靠近锅台的土炕边上,脸颊消瘦,头发胡子老长,头发向后背过去。这样一来,看起来倒别有一番风采,像是哪部电视剧的大导演。见我们进来,他说的一句话竟然让我一下子忘记了这里的不适应,“我以为六六来了”,六六是本地的一个壮汉,这几天正在地里忙乱,可能常来他这儿。母亲说:“眼灰的,我哇,六六”。这时他才定过神来,问道:“哪来来,搬回来了,你们不是在包头吗?”。母亲说:“没搬回来,回家看看,顺便看看你”。“奥,那天我梦见勇勇他奶奶了,她和我说,我们家的人都到哪里了,咋一个也不在了”。他虽然在说着我家的事,但言语中表达的却是对过去深深的怀念,对过去时光无限的留恋。我细细的听着,心里拥上了阵阵的酸楚,这一来是他提到了我的亲人,同时也饱含了对眼前这位我幼小时的邻居,这位比我父亲大不了几岁的长者的深深的同情,对他目前苦难的深深理解和伤心,也为我不能对这位弱者的帮助的自责。我安慰他道;“大爷,你不是有病,你是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的身体衰弱,你不是还有十几只羊吗,你也别指望着发展了,杀的吃吧,只要营养上去,身体恢复起来就什么病也没有了”。他喃喃道:“不行啊,还要买些日常用品,全指靠这几只羊。我向雄雄买了几斤莜面,连个压莜面的工具也没有,金套子每天跑镇上,让他给我稍着买一个,说了两三年了,也没给我买回来。勇勇,你不是经常去包头,我给你拿上钱,你给大爷买上一个”。我说:“大爷,你别给我拿钱,我如果去包头一定给你买上,让人给你捎回来。如我不去,那就买不上了,现在拿上钱咋办。”他听了我的话就好像完成一件什么大事情似的,连声说“好、好”。提到卖给他莜面的雄雄,又内疚的说:“还有人家雄雄的面钱没给了,等羊毛钱下来给他哇,可长时间了”。母亲也安慰他说“几斤莜面钱,还能短下了,你就别记在心上”。又谈了一些别的内容,我就和母亲离开了,至此、我再也没有见到他,这也成为我和这个幼时邻居的最后的一面。

就在这年的六月份我去包头师院学习,一直记得给这位老人买这个压莜面的工具,这个工具的材质有好多种;有塑料的、有铁制的,有不锈钢的,材质不同出面形状也不同, 价格也不同。我跑了好几个超市给他买了一个当时最好的不锈钢的,并且千方百计地托人给他捎了回去。

自从那次和母亲到他家窜门儿,见了他以后,就再也没见过他,虽然三弟后来回村子里养羊,我也回过几次,但这时他已经足不出户,听弟弟说,他已经病弱不堪了,连水都弄不回去了。三弟说:“我隔几天就给他提一桶水,一桶水也够他吃好几天的”。是的,能帮就尽量帮帮他吧,对于孤苦的弱者,我们时刻应保持一颗同情之心,我接着弟弟的话说道:“你们如果吃点好的,也给这位老汉一点”。三弟说:“给的了,那天杀猪,我满满的给他端去一碗猪肉烩菜”。我说:“你想给他吃点儿也不能一次性给,分开吃,不要一下子给吃坏了,你看活着没人管,要给吃坏了主人就多了。三弟说:“死了,死了也没人管”。不是我给隔几天提一桶水,渴也早就渴死了。三弟愤愤的说。他的女儿也不来吗?我接着问,不来,老汉每天念叨,但瞭干了眼睛也不见女儿的踪影。

我不在的问了,我也不忍心再追问下去了,对于这样一个可怜的老者,对于这样一个连亲人也抛弃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可悲的故事。这里有他自身的原因,但家庭的、家族的甚至社会的问题也是我们值得深深思考和审视的存在。这种现象出现在九十年代的闭塞农村,在物质及其丰富的当今难道就没有了吗。当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有些人的精神生活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传统文化正受到当今思潮的强烈冲击。

那年秋天,当我再次回到村里的时候,狗不理已去世二个多月了,提到他的死,简直就是一幕不可正视的悲剧的终结。他死在了他露天的土坯房里,嘴巴大张,头发长长的披在散发着屎尿臭味的被褥之上。身边堆放着小山头似的方便面空袋,码放的整整齐齐,看来在他死前的一段时间里已不能下炕,饿了,吃几口方便面,渴了喝几口凉水,吃完后顺手把空袋放在头边,所以形成了一个小山的模样。最让人感到可怜的是嘴边放着一根被啃的连一点肉星也没有的干羊棒。也许,这是他在人间吃到的最后的最好美食了。

得到狗不理的死讯后,在村委的组织下,杀了两只羊,买了一副薄木棺材,村子里的几个年轻人进行了简单的安葬。没有鼓乐手;没有冲天的纸花更没有亲人哭天抢地的嘶喊,平静的就像是邻居家老死的一只山羊。对于财产的分割也没有形成巨大的争斗,当然了,他本来就没有什么遗产,几间土坯房和房屋所占有的土地已经在他没死之前被蚕食的几乎一无所有了,两个巨大的黑陶大缸也被入侵者占有了,唯一的现金就是贴身衬衫里的三元钱,据说也被人掏走了,有人说这个人是他所有亲人中最亲的人。这里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他是有亲人的,而且还为数不少。只不过这些人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给过他任何的帮助,反而给他带来无尽的想望和痛苦的回忆。而所有的安葬费用就是他留下的十来只羊。

而今,狗不理已经去世十几年了,在他去世几年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实行十个全覆盖工程,政府出巨资为农民盖起了新房子,像狗不理这样的人能获得全免的权利,以他的条件还能享受政府五保的待遇,如果村子里不行的五保户可以进城入驻敬老院,一日三餐有人伺候着,可惜,他没有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在冬日严寒即将过去的黎明前夕,他痛苦的死去了。他的一生,没有人去关心,没有人去理解,更没有人去思念与挂牵,就连他喂养多年的三条腿老猫也在他即将死去的几天里离他而去,这也许正好印证了当初他母亲给他名字的深刻含义——狗不理。连狗都不理,何况人呢?

作品链接

【教育论坛】张勇升‖教师的劳动

编辑 孙传海

(0)

相关推荐

  • 散文窗 || 《与母亲走失在秋天》——何贤华

    <与母亲走失在秋天> 作者:何贤华 xiyunzhaisanwenchuang 溪云斋散文 xi yun zhai chu pin 很长一段时间,我害怕提及"母亲"两字 ...

  • 【春风文苑】散文《家庭琐记》两题 作者 张银洲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内容 <试吃>  文/张银洲 我们小区附近没有菜市场,只有大门口两家生活门店,里面卖一些食品和果蔬.贵且不说,品种也不多.老伴儿闲时在附近寻访,两个星期后,终于找到了一处大 ...

  • 老鼠的幽默:掉进米缸,是该庆幸,还是该惊恐?

    文/李学山 馋嘴的老鼠一直在渴望找到一处理想的沃土来享受终生. 一天晚上,他带着梦想摸到一个地主的家里. 地主家的粮食太多了,满屋子不是小麦就是大米,堆积如山.为了不被发现,他看中了最靠近墙角的大缸. ...

  • 陈振林身边人物小说:老侯

    老  侯 陈振林 老侯不老,刚刚四十出头. 许是秃头的原因,乍看上去,老侯五十挂零了.粗短的身材,一年四季裹着深黑的衣服,当然,在秋冬时节偶尔会系上根鲜红的领带.宽宽的额头下闪着一对灵动的黑眼珠,这是 ...

  • 【身边人物】贾改凤‖最美背影--护士节写给所有白衣战士

    作者简介 贾改凤,女,1966年出生于五原,中共党员,毕业于巴盟师范.五原第二小学退休教师. 身边人物 最美背影 --护士节写给所有白衣战士 贾改凤 今天,社区通知接种新冠疫苗,我便赶往五原县人民医院 ...

  • 龙泉人物之——民警老王

    我是你的家里人 刘述涛 隔得老远,都能听到从后面房子里传来一个女孩子大喊大叫:"你谁呀,我需要你来管我?我父母都不管我,你算老几,轮得上你来管我?" "当然轮得上,我是你 ...

  • 我取了个网名叫:达夫老邻居

    我取了个网名叫:达夫老邻居 "今日孤灯茶榻畔,与谁相对话江南."---郁达夫.  清明将至,我们在怀念已故亲人的同时,也应缅怀那些曾为家乡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知名人物,文学家郁达夫就是 ...

  • 【身边人物】吕靖‖从羊倌诗人到豆腐匠

    作者简介 吕靖 46岁,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人.爱好读书,步入中年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对家庭对社会负有责任. 身边人物 从羊倌诗人到豆腐匠 吕 靖 如果你的双脚存在缺陷,请忘掉萨尔萨舞蹈课: ...

  • 【身边人物】李宝玲‖曹姐

    作者简介 李宝玲,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原临河区直单位工作,中共党员,退休. 身边人物 曹 姐 李宝玲 曹姐,是老年大学工笔画班学员们对她的尊称,全名曹爱萍,今年70岁. 初识曹姐是第一次走 ...

  • 郭书升老中医经验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发表者:赵东奇 1.慢性肝病便溏不渴,舌质淡,腹胀,饮食减少均应温补脾肾.如泄泻不愈是辨证不明,内有积滞,或可以导泻一下,再行温补. 2.小儿肝大发育不良:紫河车三七土元丹皮鸡内金白蔻仁炒卜子白术郁金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汪曾祺纪念馆四周老邻居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汪曾祺纪念馆四周老邻居  江苏  杜国富  汪曾褀走了. 汪曾祺纪念馆建起来了. 汪曾祺纪念馆四周老邻居一个看不到了 ...

  • 【身边人物】赛林花‖义父

    作者简介 赛林花  六零后,中共党员,蒙古族,退休警察.以文字丰富人生,用文字抒发情感,以墨绘家乡风情,以笔书父老故事,与文字相伴四十几载,有诸多作品见于国家级.区级.市级.旗级书刊杂志.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