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阻

湿阻

  湿阻是指湿邪滞于脾胃引起的以全身困重乏力、胸闷腹胀、口淡纳呆、苔腻为主症的病证。多发于夏季梅雨时节,在我国东南沿海及气候潮湿地区尤为常见。
   【范围】
   西医学消化系统胃和十二指肠疾病以及其它内科杂病,出现以本证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六淫梅雨季节,气候潮湿,或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自然界之外湿入侵,水湿停留,困阻中焦,脾胃运化功能障碍而为病。
   2.饮食因素 嗜茶成癖,或夏季恣食生冷瓜果、饮料、啤酒等,损伤中焦脾胃阳气,水湿不运,酿成内湿,湿邪困脾,运化功能障碍而为病。嗜酒无度,或过食肥甘滋腻,积滞胃肠,饮食难化,阻滞气机,生湿化热,湿热困脾,运化功能障碍而为病。
   二、病机
   1.发病多缓慢发病。
   2.病位脾与胃。
   3.病性分实证与本虚标实证。实为寒湿、湿热,虚为脾虚。
   4.病势湿邪伤人,病势缠绵,初多实证,以湿困脾胃为主。久湿不除,脾失健运,则为本虚标实证。
   5.病机转化湿邪困阻脾胃,若患者阳虚阴盛,则湿从寒化,形成寒湿困脾;若患者阴虚阳盛,则湿从热化,形成湿热困脾;寒湿伤脾阳,湿热伤胃阴,而转为本虚标实证。但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盛则阳微,寒化多于热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以肢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便溏,苔厚腻而粘,脉濡等为主症。
   2.多在夏季梅雨时节及东南沿海地区发病。素有脾胃虚弱者易发病,起病多缓慢。
  
   二、鉴别诊断
   湿温病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长夏初秋雨湿季节,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湿热蕴结上中下三焦有卫气营血传变过程,有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症见身热不扬,恶寒无汗或少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脘痞闷,口不渴或渴不引饮,苔白腻,脉濡缓。湿阻病乃湿邪阻于中焦,以脾胃运化功能障碍为主,一般不发热,少传变。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 口淡无味或有甜味,口不渴,苔白腻者为寒;口干,烦渴不欲饮,口苦,小便黄,或大便秘结者为热。 .
   2.辨湿阻与气虚舌质淡,舌体胖,舌苔腻或厚腻,刮除后移时又渐增厚,食之无味,乃湿阻之象;而气虚者亦多舌质淡,舌体胖,但苔多薄而不腻,二者不同。切忌将湿阻误为虚证,乱投滋补,病情缠绵。
 
  二、治疗原则
   初得之时多为实证,可选芳香化湿、祛风胜湿、苦温燥湿或苦寒燥湿、淡渗利湿之法。后期见脾虚者,以健脾益气为主,佐以除湿之品,扶正祛邪并用。
   三、分证论治
   1.湿困脾胃
   证候四肢困重,头重如裹,脘腹痞胀,纳食不香,口淡无味或有甜味,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脾主肌肉四肢,湿邪困脾,故四肢困重;清阳不展,则头重如裹;湿困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故脘腹痞胀,纳食不香;脾开窍于口,湿邪逗留,脾气不和,故口淡无味或有甜味;舌苔、脉象均为湿困中焦脾胃之征。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运用
   (1)常用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藿香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紫苏9克 茯苓9克 陈皮6克 白术6克 厚朴6克 半夏曲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生姜15片 红枣15枚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加减:
1. 口中有甜味者,加佩兰;
2. 夹食滞者,加砂仁、山楂、麦芽。
临证参考芳香之药物,煎药时间不宜长,以汤药香气大出为度。

  方中藿香辛温,气味芳香,化湿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醒脾快胃,振奋清阳之妙药,用以为君;臣以紫苏、白芷、桔梗宣畅肺气,芳香化湿;半夏曲燥湿降气和胃,厚朴行气化湿,两药相合直接除脾胃之湿;佐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陈皮理气和中,健脾燥湿,大腹皮行气利湿,生姜、大枣辛宣和胃;使以甘草益中焦,和诸药。 .
   (2)加减口中有甜味者,加佩兰;夹食滞者,加砂仁、山楂、麦芽。
   (3)临证参考芳香之药物,煎药时间不宜长,以汤药香气大出为度。
  
2.湿热中阻
   证候口苦粘腻,胸闷腹胀纳呆,渴不欲饮,尿短赤,大便不爽,或有低热,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胃肠素有蕴热,湿邪化热而困阻脾胃,上犯于口则口苦粘腻,渴不欲饮;脾胃为湿热所困,运化受纳功能障碍,则胸闷腹胀、纳呆;湿阻热郁下犯则尿短赤,大便不爽;湿热熏蒸则见低热;舌苔、脉象均为湿热之征。
   治法 清热燥湿。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连朴饮加减。药用制厚朴6克 姜川连3克 石菖蒲3克 制半夏3克 炒香豉9克 焦栀子9克 芦根60克 
1.若腹泻较著,加炒车前子、薏苡仁以利湿止泻;
2.胸腹胀满者,加草果、白蔻仁以理气消胀;
3.大便隐血,加地榆炭、茜草以凉血止血。
加减:湿重热轻者,改用三仁汤;湿热并重者,除连朴饮外,还可用甘露消毒丹。
临证参考本证若伤阴者,当忌利小便。或宜用猪苓汤;猪苓9克 茯苓9克 阿胶9克(包) 泽泻9克 滑石9克  
 1.本方用于热淋、血淋属热轻而兼阴虚者。
 2.若治热淋,宜加栀子、车前子以清热利水通淋;
 3.血淋者,宜加白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
   方中黄连清热燥湿,厚朴行气化湿,共为君药;栀子、豆豉清热郁,除烦闷,芦根清热生津,使湿热除而津不伤,共为臣药;石菖蒲开窍,芳香化浊,半夏燥湿健脾和中,共为佐使药。
   (2)加减湿重热轻者,改用三仁汤;湿热并重者,除连朴饮外,还可用甘露消毒丹。
   (3)临证参考本证若伤阴者,当忌利小便。
   
3.脾虚湿困
   证候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神疲倦怠,肢体困重,脘腹不舒,纳食不香,厌油腻,大便溏薄或泄泻,舌质淡,体胖,苔薄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 脾虚健运失常,湿困中焦,则水谷不化精微,气血不足则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神疲倦怠;湿邪困脾则肢体困重;中焦气机不畅则脘腹不舒;脾虚湿停中焦则纳食不香厌油腻;脾虚湿阻,清气不升则大便溏薄或泄泻,舌、脉均为脾虚湿困之征。
   治法 健脾化湿。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用木香2克(后下) 砂仁2.5克 人参3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陈皮2.5克 半夏3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加减:
1. 湿重者,加葛根、藿香、苍术;
2. 兼阳虚者,加肉桂、干姜。
 临证参考本证还可选用参苓白术散治疗。
   方中人参甘温,健脾益气补中为君药;脾喜燥而恶湿,脾虚不运为湿所困,臣以白术甘苦微温,燥脾补气,培益中焦,扶助运化;茯苓甘淡而平,渗湿健脾,陈皮、半夏燥湿健脾,理气和中,砂仁醒脾开胃,木香理气和胃,共为佐药;甘草甘平,和中益脾,调诸药为使药。
   (2)加减湿重者,加葛根、藿香、苍术;兼阳虚者,加肉桂、干姜。
   (3)临证参考本证还可选用参苓白术散(莲子内5克 薏苡仁5克 砂仁5克 桔梗5克(炒黄) 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10克 人参10克 炒甘草10克 白术10克 山药10克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治疗。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湿困脾胃
   ①藿香正气软胶囊(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每次2~4粒,每日2次。用于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脘腹胀痛。
  ②二陈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9--15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⑨纯阳正气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药厂):每次1.5~3g,每日l~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暑天感受暑湿,肢体酸重,胸膈胀满等。
   (2)湿热中阻
   龙胆泻肝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1次3~6g,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湿热内阻所致口苦、尿赤。
   (3)脾虚湿困
   ①香砂六君子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市中药二厂}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6~99,每日2,--.3次,饭前开水送服。用于脾虚有湿气滞,消化不良,食少,大便溏泻。
   ②参苓白术散(双鹿灵芝牌,兰州中药厂):每次6--9g,每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肢倦乏力,面色萎黄。
   2.单验方
   (1)鲜佩兰、鲜藿香各30g,煎汤代茶饮。治湿阻及口腻口甜者。
   (2)生薏苡仁50g,煎汤服食。治湿阻。
   (3)山药、白术、苍术、泽泻各20g,水煎服,每日2次。治脾虚湿阻。
   (4)茵陈lOOg,水煎服,每日3次。治湿热中阻。
   3.食疗方
 
  (1)湿热中阻
   ①冬瓜粥:鲜冬瓜200g,粳米200g。冬瓜洗净,切成小块,与粳米同煮为稀粥,每日3次,分服。
  ②车前子粥:车前子(包)20g,水煎取汁1000ml,去掉车前子,纳入粳米50g,煮粥,每日2次,3天为1疗程。
   (2)湿邪内阻
   薏苡仁粥:薏苡仁50g,粳米50g,加水同煮粥,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
   (3)脾虚湿盛
 赤小豆粥:赤小豆30g,粳米50g。先将赤小豆煮烂,然后加入粳米煮粥,每日服2次。
   4.针灸
   (1)取中脘、阳陵泉、足三里、天枢、阴陵泉。偏寒者,加艾灸;偏热者,用泻法。
   (2)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中脘。虚者,平补平泻;实者,泻法。
   【转归与预后】
   湿阻之证,传变较少,一般预后良好。-初起湿困脾胃,正气未伤,治疗及时,湿邪易去,脾胃功能易恢复;若湿邪化热,湿热交阻,’多难速效,须守方调治,以求痊愈。若病情迁延,脾虚湿困,则病势缠绵,稍感外邪或饮食不当,使病情复发或加重。
   【护理与调摄】 '
采用内科护理常规,房间应干爽通风,阳光充足,避免潮湿、阴暗的房间。给富有热量、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的易消化流质、半流质饮食,’忌生冷、油腻、肥甘食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
   1.避免久居潮湿之处,或长期冒雨涉水作业,一旦衣裤潮湿,或为汗浸,当勤洗勤换。
   2.夏令梅雨季节,避免过食生冷、瓜果、冰冻饮料、啤酒及肥甘油腻之品,勿饮酒或嗜茶成癖。
   3.常饮用由鲜藿香叶、鲜佩兰、鲜荷叶、香薷、青蒿、扁豆花、川朴花、葛根花、鸡冠花、木棉花、水翁花、菊花等气味芳香的花叶煎汁制成的饮料,以芳香化湿,醒脾和中。
   二、康复
   湿阻病经治疗平稳后,宜常服用藿香正气软胶囊以芳香化湿,而脾虚者可服用香砂六君子丸。
   【医论提要】
 湿阻病名首见于《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我国古代文献中并无此病名,但“湿证”、“湿病”、“伤湿”等病证中包括本病。我国历代医家对湿邪致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阐述,包含有不少属于本病的内容。
   病因病机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指出因受外湿,侵犯皮肤筋脉,以致肢体困重。《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因于湿,首如裹”,即湿邪困遏,清阳失宣,以致头重如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即湿困中焦,脾失健运,以致大便溏薄。明代李梃《医学入f-1》中认为:“风寒暑暴,伤人便觉;湿气熏袭,人多不觉。有自外入者,长夏郁热,山泽蒸气,冒雨行湿,汗透沾衣,多腰脚肿痛。有自内得者,生冷酒面滞脾,生湿郁热,多肚腹肿胀。西北人多内湿,东南人多外湿”,较为详确。
   治法方面,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痉湿喝病”专篇,其中论述了外湿致病的种种临床表现及治法,在治疗禁忌中提出三禁:过汗、误下、火攻。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明确指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宋代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诸湿门》中也指出“治湿之法,不可大发汗,慎不可以火攻之,唯当利其小便”。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湿》中华岫云总结叶天士治湿病经验说:“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运,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温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渗泄之,亦犹低洼湿处,必得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沟渠以泄之耳。其用药总以苦辛寒治湿热,以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或再加风药。甘酸腻浊,在所不用”,对本病的治法做了精辟的概括。
   有关方剂,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湿证》中治疗湿热用四苓散、小分清饮等,寒湿用五苓散、平胃散等。李梃《医学入门》对本病的治疗提出燥脾,采用枳术丸、单苍术丸、通用二陈汤、平胃散等为主。
   【医案选粹】
 案一
   王××,病历028121号,男性,23岁,工人。1959年7月8日初诊。
   久患肾炎在治疗中,昨晚睡后感冒,鼻塞发热头痛流涕,食欲不振,身有汗而发热,身疼而重,胸闷欲呕,腹胀不适,尿黄,大便正常,无其它病史,查体温高达39.O。C以上,脉浮数110次/分,舌苔白腻,除心率快110次/分、心音亢进外,无其它阳性体征。上证为外感寒邪,内湿停滞,治用“芳香解表利湿清热”法,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10g 佩兰lOg 紫苏lOg 云茯神lOg 大腹皮lOg 厚朴lOg 半夏6g甘草6g 白术5g 桔梗6g 滑石15g(包煎)水煎服1剂药后取微汗,翌日即痊愈。
(选自《临床验集》)
案二
   高××,男性,33岁,北京市工人。1965年1月21日初诊。
   昨日劳动中出汗,汗后着凉,身痛酸软无力,发热39.O”C,鼻塞而无咳嗽,随即便稀,日排2次,臭气不大,有汗,口干喜饮,胸连脘腹作胀,舌苔腻而微黄,右脉浮数左脉无力。此汗出外感寒邪,里虚内陷,协热作痢。处以:
 葛根12g 黄芩3g 黄连3g 甘草6g 银花12g 连翘12g 芥穗lOg 桔梗
lOg 每日煎服1剂服l剂后利止热退,连服3剂诸症消退而愈。
   (选自《临床验集》)
  【现代研究】
 湿阻病多见于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不独南方有,北方亦不少见。但对本证的研究报道较少,现将近几年有关研究介绍如下。
   一、基础研究
   李连成通过对1005人的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表明:湿阻是临床常见病证,患病率l0.55%,性别、职业、年龄与湿阻无明显关系,其病因病机主要为:①外湿过盛,如居处潮湿阴暗;②情志不遂,如性格急躁、忧郁;③饮食不节,如饥饱无常,餐饮无规律,进餐急快,嗜食肥甘,饮酒和嗜茶(中医杂志,1992,(6>:44~45)。
   二、临床研究
   张瓞安等对100例湿阻病人进行临床药物疗效观察,药用藿香正气散煎剂与颗粒剂,分别50例病人,药物均由藿香15g,橘皮、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各lOg,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各5g,甘草12g组成。煎剂用饮片加温水lOOOml浸泡15分钟,加温煮沸浓缩药汁500ml左右,分2次口服。颗粒剂按总量分2次用95℃以上沸水冲泡,每次250ml口服。服药时间均定为上午9~10时,下午3~4时,7天为1个疗程。结果煎
 剂组总有效47例,无效3例,颗粒剂组总有效48例,无效2例(浙江中医杂志,1996,3】<9>:402)。

(0)

相关推荐

  • 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证 脾阳不振,导致湿邪内盛. 症状: 脘腹痞闷胀痛.不思饮食.口中黏腻.大便溏泄.头重如裹.肢体困倦沉重.面色晦黄. 调理方:升阳益胃汤(羌活.半夏.干姜.白术.独活.黄芪),用药谨遵医嘱. ...

  • 湿阻诊治精粹

    湿阻系指湿邪内阻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本病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及滨海潮湿之地,由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有其特殊性,故以病机命名,称为湿阻. 中医医 ...

  • UC头条:苍术: 治好许叔微的“湿阻脾胃”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苍术治好大医家许叔微的"湿阻脾胃"证的故事.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苍术[发明]许叔微本事方云:微患饮澼三十年.始因少年夜坐 ...

  •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第787 湿阻经络人乏困 寒邪伤人于无声 曾乐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第787 寒邪伤人于无声 湿阻经络人乏困 作者:曾乐 现在凡30岁以上女性,发现子宫肌瘤的人特别多,尤其是40岁以上的女性,有些因肌瘤过多过大,占满子宫,而不得不切除子宫,这是非常悲剧 ...

  • 治湿阻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湿阻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5个药方 ...

  • 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则——...

    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 湿阻中焦则---腹胀.食欲不振.口甜腻.舌苔厚腻. 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 水湿犯皮肤则---水肿. 湿浊可以引发许多的病理表现,内生之湿多由脾虚所致,故又 ...

  • 肝硬化(气郁湿阻型)治疗方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有疼痛,纳少嗳气,食后作胀,小便短少.苔白腻,脉弦. [治法]疏肝利气,行温消满.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加减. [组成]柴胡6克  佛手6克  枳壳12克 ...

  • 一个经典方,治疗脾胃虚中焦湿阻气滞,很有用

    中医治疗心下痞满,常用半夏泻心汤,其实临床上还有一个方子非常好用,就是枳实消痞丸. 枳实消痞丸常用于治疗脾胃亏虚,湿阻气滞寒热互结导致的心下痞满.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症状. 如果脾胃运化功能不好,气机升 ...

  • 病毒性肝炎(脾虚湿阻型)治疗方

    [症状]疲乏无力,肢体困倦,胁下隐痛,饮食减少,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腻,脉缓软.多见于慢性迁延性或活动性肝炎. [治法]益气健脾,理气祛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 [组成]党参1 ...

  • 苍术治好许叔微的“湿阻脾胃”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苍术治好大医家许叔微的"湿阻脾胃"证的故事.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苍术[发明] 许叔微本事方云:微患饮澼三十年.始因少年夜 ...

  • 【段亚亭:除湿汤-主治湿阻证】

    段亚亭(1928-),主任中医师,重庆市首批名老中医,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第三届国医大师. 除湿汤 组成:藿香10克,佩兰10克,菖蒲10克,苍术10克,厚朴10克,苡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