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造像量度经
佛说造像量度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诸菩萨声闻弟子,一切人天龙神,无量眷属大众俱。正乃世尊,因为母说法,将升忉利天土时也。尔时贤者舍利弗,向佛敬礼而作是言:“世尊不住斯间,若有善人不胜怀慕,思睹世尊,愿造容像者,则其法如何为之?”佛言:“善哉舍利弗!我今暂升天土,未旋斯间,或示无余涅槃之后,若有善人,思睹瞻仰,及为自他利益作福田故,愿造容像者,则须遵准量度法为之。”
如来身量,纵广相称,如尼拘陀树,满自一寻。今其体肢大小节分,竖横制度,起从顶髻,略说于汝,谛听。
于是世尊即说伽陀曰:
以自手指量,百有二十指。
肉髻崇四指,发际亦如此。
面轮竖纵度,带半十二指。
分三为额鼻,及颏俱得一。
下分四指半。颏身只二指。
广向十六足,深分迳四指。
上唇长二指,宽有其半矣。
中显频婆形,边角各一指。
口长度四指,贤者须要知。
牙齿数四十,坚密白净齐。
下唇长六足,宽深亦如是。
人中凹槽阔,三分指之一。
鼻宽二指量,准高指半矣。
鼻孔圆且藏,窍阔有半指。
双翘匀真圆,鼻柱横半指。
目间旷八足,长分应四指。
白黑睛三分,各分得满指。
黑珠作五分,正中是眸子。
眼宽只一足,其胞有三指。
式如莲华瓣,清莹金精色。
印堂白毫地,广带半一指。
眉如初月牙,中高长四指。
耳广有二指,尖等眉中齐。
洞门宽四足,窍孔得半指。
耳朵高四麦,横分应满指。
耳内上下略,四分指之一。
连槽深分总,二指加半指。
耳叶四指半,耳垂长五指。
轮郭发际边,可爱尽难比。
首围面三倍,如宝盖适意。
两耳面相去,十有八布指。
复其背后间,相去十四指。
合较周匝度,三十有六指。
颈瓶广八指,圆二十四指。
颈边至肩甲,平量十二指。
手长总四搩,臑长二十指。
臂有十六指,巨周亦如此。
肩尖圆且满,根围二十四。
从起中指尖,手头正一搩。
掌纵应七指,广分是五指。
掌肉平饱满,滋润光滑赤。
显诸吉祥纹,螺轮华钩饰。
将指之长分,前面得五指。
此指梢节中,食指之尖至。
屈指之长分,比将矮半指。
小梅指头尖,至屈末半节。
四皆具三节,甲盖半节矣。
巨指长四指,其周亦如是。
此指只两节,甲遮如前矣。
巨指食指根,相去为三指。
小指根以下,四指半至基。
项心脐乳间,带半十二指。
自乳尖至腋,平量六指矣。
两腋相去度,二十有五指。
胸堂周围绕,正五十六指。
自从双乳絣,十六指至脐。
脐圆有折旋,深阔皆一指。
此处腰围绕,四十有八指。
髀枢边向里,平量二十四指。
从脐至阴藏,满搩加半指。
阴藏如马王,密囊有四指。
股奘三十二,长二十五指。
近膝围绕度,二十有八指。
连节膝四指,踝骨纵三指。
鹿腨纤圆直,长二十五指。
中间周围绕,二十有一指。
踝围十四指,其边宽二指。
以下四指踵,凸阔得三指。
足底竖一搩,厚分有二指。
四指俱三节,甲遮末半矣。
将指惟二节,围绕五指是。
长度满三指,食指亦如是。
十六次八分,中屈及小指。
大指厚六足,余渐止满指。
指根连缦网,趺高如龟背。
掌平满柔软,滋润色丹赤。
轮螺吉祥字,诸妙相深微。
如是如来相,一切福德备。
佛说此经已,贤者舍利弗,及诸弟子,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附述:
《佛像度量经》在西藏佛教后弘期翻译成藏文,译者是雅隆人札巴坚赞和印度人达玛达热,两人合作译于芝域贡塘,此后,被作为造像遵循的唯一法度。
汉族地区佛像则有着自己的风格和法度,口头流传与工匠传承中,由于文人画的主流地位,工匠画受到歧视,文人画中的佛像,野逸滥造,不遵法度。乾隆七年由工布查布奉旨翻译成汉文。对佛像造像的标准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藏族绘画尊为金科玉律的《量度经》建立的正是印度古代艺术中最完美阶段的笈多时代的造像规范。笈多艺术是早期藏族绘画接受外来影响的一个最重要的源头。笈多时期的艺术对印度周边的佛教国家的美术有着广泛的影响,包括西藏以及汉族地区。
《量度经》内容主要是论述造像基本尺度,全文分为九拃度、八拃度、七拃度、六拃度造像的具体比例和迎送残旧造像仪轨等六个部分。对诸佛、菩萨等造型特征及身体各部位的度量比例都有详细的论述。
译成藏文的《量度经》创造了适应西藏的度量单位,把拃、平指、青稞粒等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作为度量单位,生动贴切,便于记忆和掌握。
在描述人体各部位的形象时,采用大自然中动植物的造型特点来喻示,生动典型,一目了然。例如:以鸟卵比喻椭圆形脸,以树叶比喻上宽下窄形脸,以弯月比喻眉形;脚背如龟,五脚趾如莲瓣,身背如雄狮等。
同时,《量度经》还强调了佛教造像度量失准,比例不当的恶果,称“长度尺度量不足,灾荒降临家乡毁”;“如果腹肚不鼓圆,五谷歉收年年减”等等。
后代的藏族绘画理论著作也继承了《度量经》以威慑和警示的办法来建立理论权威的方式。后来以此为理论基础,结合早期西藏佛教艺术实践经验,逐渐产生了藏民族的绘画理论体系。
清代翻译成汉文以后,对清代后期以及近代佛像的制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造像工匠奉为楷模。虽然《造像量度经》一直作为西藏艺术的规范性经典,但是佛像的庄严法度是藏汉相通的。
可以说度量经的翻译流通弥补了汉族佛像缺乏经典指导的空缺。对于佛教造像的规范化标准化功不可没。学习汉传佛教绘画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参考量度经是很有必要的。对汉传文人佛教绘画存在的野逸之风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量度经》浅解:
佛像之始,从历史学观点考证,应该在佛灭后500年之间。佛灭后,佛教雕塑中体现佛陀形象的时候往往用莲花座或足印或菩提树代表。
但据佛教传说,佛像在佛住世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第一座佛陀雕像是世尊于夏安居时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离开此土,此世界人民遍寻不见。优填王思恋欲疾。天眼第一阿那律尊者以天眼得见佛在天宫,优填王欲造佛像以解思念使心念安宁,工匠不睹佛容,难以造出。
神通第一目犍连尊者以神力将工匠送往天宫,天宫光明刺眼与佛光相映,金光恍耀,难以得睹。佛陀此时立于池边,水中佛影呈现于水,工匠得以一睹佛容,于是以旃檀雕造,第一尊佛像始成。
世尊从忉利天下,佛像起立迎接,佛陀为佛像授记:汝于未来世当做大利益!莲花色比丘尼为了第一见佛,变幻成转轮圣王,最前礼佛,佛诃曰:汝为何先于大僧前礼佛?你见到的是我的色身而并未见真正的佛,须菩提在岩洞燕坐却见到了真正的法身!
流行千年的旃檀像样式,据说就是此时形成的,佛像衣纹下垂作稠密的水纹型,大概和水中取影有关。
另外关于佛陀画像的传说是瓶沙王皈依佛教以后欲令远方的弟弟知道佛陀,于是画了佛的容像寄给了弟弟。于此可知佛陀造像的意义所在,他可以安抚众生,感化信众,接引众生之菩提因缘。
量度经因缘就是因此而起,故说:“或示无余涅槃之后,若有善人思睹瞻仰,及为自他利益作福田故,愿造容像者,则需尊准量度法为之!”
佛陀的身量总体身长和平伸两臂的纵广长度一致,如同尼拘律陀树纵广相同。凡夫身长和身广只是基本一致而已,不是身长比身广长点,就是身广比身长长点,而佛纵广一致。佛陀的身高和身广被定为一寻,一寻定为120指。也就是120个手指宽。12指为一搩(扎)。
也就是说佛像比例的计算是以佛身分120等份。西域造像度量法一麦粒为一分,二麦为一足四足为一指,十二指为一搩也就是普通用手量东西的一搩。
佛陀坐像比例:
佛身上身从顶肉髻开始到阴部共长5搩。从胯骨到脚跟也是 5搩。总共10搩120指。从头顶到脐部为44指,从肚脐到脚跟72指。比例为1:1.63和黄金分割的1:1.618很接近。而且佛陀腿部更长。
佛陀顶上肉髻,头顶到发际,脖颈各4指,总合一扎;面轮,喉至心窝,心窝至肚脐,肚脐到阴藏各一扎;上身总合5搩。
足踵,膝盖骨,胯骨各4指;合一搩。大腿小腿各2搩。下身总合5搩。10搩为一寻,长120指。
从心窝向上6指(偶像为6指零1)画以横线,左右各一搩到两腋。上臂长20指,小臂长16指,手掌一搩。由此比例看,佛的手臂很长。正合手摩膝相。中指尖正好落在膝盖骨上线上。画弟子像以及凡夫则没有如此长,只到大腿中部。
如果画坐像,以阴藏部位画中线,阴藏以下4指平画直线,交汇处是跏趺交汇处。再下4指是身体的下横线。跏趺交汇点到眉间白毫处距离和到两膝边线距离相等。两足踵相距4指。
佛像面部纵长12指半。是说塑像一扎要加半指,因为塑像是立体的缘故。画像则不用。一个脸长为1搩,一搩份三份,分别为额,鼻,颌。也就是绘画中所说的三停。脸长是三个鼻长。
鼻,额各4指,颌部4指半。唇根至下颌线2指。下巴4指宽(16足),下巴到喉深也四指,有摺成重颌,做双下巴之相。
佛面部除了发际,下颌可以画出来以外,其他的表现凹凸的线条是不允许画出来的。
佛像嘴宽两指,嘴角左右各一指,口缝宽总共4指,上唇厚一指,中间尖突,叫做频婆形。人中宽三分之一指下唇厚一指半,宽深也一指半,中间有凹承接上唇尖突。下唇线也有凹,形如弓把,两边圆垂,比上唇宽出一麦。口角宽半麦,向上扬起,如同莲花瓣尖,笑容之相在于此。
鼻宽约2指,准头高一指半,准头圆满,鼻孔圆而不现,平视不见,两翅圆回厚一足半,高一指,鼻柱两孔各半指,总合鼻宽两指一足(塑像)。
两眼之间宽2指,眼长4指,两个眼角各半指,剩下三指黑眼珠占整个眼睛的三分之一。黑眼珠分5份,中间做眸子,眸子漆黑,边画金圈。眼宽一足,(入定之眼,垂视之相)眼睛形状如同弓把。前弓一麦半后弓一足。眼白一指只能看见3足半。眼泡高一足宽三指如同半个莲花瓣。眼白如珍珠,眸子绀青色,睫毛也绀青色,长如牛王长一麦。
发际下三脂处印堂安白毫,白毫右转,尾部向上。底盘圆宽一指。由此向下3麦半左右横量一足半是眉前梢,眉长4指,眉梢比耳尖低一足。形如新月,眉毛中间粗2麦。两稍渐细。(尼泊尔佛塔上的佛眼。)
耳宽两指,耳上廓与眉弓等高。洞门一指。窍孔半指。耳朵(耳眼前耳椿)竖半指宽一指。耳叶四指半,耳槽边一足,耳垂五指。塑画耳部贵在高低进出一丝不苟,曲折婉转竭尽工力。
面宽12指(塑像立体量为18指)经中首围面三倍是圆周的意思。佛脸圆的缘故。佛面部纵横都是12指。肉髻周长12指。无见顶相高2指,周6指,金色桃形。脖颈如瓶颈,宽8指,周24指,喉下三级纹路,下颌根一足半上路,再下1指1足做二路,由此再下2指做三路。此是颈纹三路相。圆弯两角向上一般和脖颈宽相等,梢部尖细。
肩膀从脖颈边到肩顶为12指(塑像12指2足)从颈中量左右各16指。肩顶圆满丰美,厚阔4指。肩顶以下到腋各6指。从腋斜至肩膀9指。臑(上臂)20指周也20指,小臂长与周皆16指。宽是1/3。指尖到腕一搩。
手掌纵7指广5指,平坦,充满,光滑色如丹砂。中心有千幅轮相,其外围绕右旋螺,吉祥万字,莲花,慈钩等诸般福德之相。
中指(将指)长5指,食指长在中指末节之半。无名指(屈指)比中指矮半指。此三脂根相平,中指根微高。小指根比中指根矮半指长超过无名指末节过一足。从手面看节节一般,从背面看中指上节长2指中节2指半下节3指。其余三指类推。大指长4指周也4指,根部比中指矮3指到掌底5指。
手腕周12指,宽四指。从掌根到中指根7指。掌最宽处也7指。生指处5指。掌基6指。指甲占末节一半,指甲如筒瓦,红铜色,明亮。甲稍一麦,色如琉璃,白色无垢。
五指下节有薄皮相连如鹅王。指底颜色与掌色相同,有文字右旋。指甲根边沿皮宽半麦。总之手长4搩,不露骨节,柔软如意,犹如象鼻之婉转。(日本佛像表现指间缦网相最出色。)
喉至心窝,心窝至肚脐,各一搩。雕塑为一搩半。乳尖阔2足,高而满足。圆光一足。酱色。由此到两腋6指。两腋相去25指,后背亦然。胁肋厚8指。周围66指。两乳相去一搩。横阔22指半,肋厚一搩。共69指。乳尖以下2指处前后阔20指,厚10指,共60指。脐上1指处是腰最细处,横15指,周45指。乳至脐16指。两乳至两肩1搩。脐阔深皆1指。摺纹右旋而不显露。此处周48指。宽15指。
髀枢(胯骨)往上,脐向下4指处连接大腿两胯,两边相去24指。周围54指。脐至阴藏1搩,此处横25指。阴藏长4指顶2指缩藏不现如同马王。阴囊阔4指纵5指。不令显露。
两大腿中间周32搩,阔1/3。根部阔1搩,周3搩。长24指(塑像25指),靠近膝盖处周28指,膝盖骨竖4指阔9指,周27指。加上凸阜得28指。
小腿长同大腿2搩,中间周21指,稍周14指。踝骨纵广3指。揽筋寛2指,足踵纵4指,圆尖宽3指,足底长1搩,大指食指肚面长2指,共长1搩2指。指根生长处寛6指脚心宽5指,踵底寛4指。
足趺高满如龟背。其生根比踵的生根高半指。足底里边厚2指向外渐薄,到外边只1指。大指边和面俱长3指,周5指厚6足。食指和大指齐也3指,只是渐薄。其他三指也随脚底而变薄。到小指只厚1指。把食指分16份,中指得15份。中指分8份无名指得7份。无名指分8份,小指得7份。脚底看2节,脚背看3节。指甲盖头节一半,颜色网纹亦如手指。中心轮相,周围螺贝吉祥字等。
如此如来妙相,皆是累劫修行力所自然感获,庄严全备,不是世间福相乃至天人尊贵容貌所能比喻!
注:《佛说造像量度经》为梵文,在中国不易普及,做佛像艺匠都是师傅传徒弟,口授心记,并不完全知道《经》的要旨。清乾隆七年(1742年),《佛说造像量度经》被译成汉文,译者为工布查布,又称衮布扎布公,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殁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终年60岁。清代著名史学家、语言学家、佛经翻译家。蒙古乌珠穆沁部人,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二十三代后裔。
附:《造像量度经续补》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