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唐朝开国功臣,创建了第一支“娘子军”,世民称她是女中豪杰

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一个阴云密布的日子,在繁华的长安街道上,缓缓地行进着一支浩大的送葬队伍,由军乐开道,文武大臣护灵居中,擎旗队、举剑队和武十队等依次殿后,场面异常肃穆庄重。路旁行人开始对此十分惊奇,当知道死者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唐朝开国功臣平阳公主时,便纷纷投以崇敬的目光,并为失去这样一位巾帼英雄而大为惋惜。

平阳公主(?~623),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一说陇西狄道人,或鹿郡人。《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有传。平阳公主死时所以如此厚葬,是与亲手创建“娘子军”,帮助父亲打天下的功绩密切有关的。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置民众死活于不顾,荒淫无道,因而民怨沸腾,动乱四起。镇守太原的名将李渊,应时顺势举旗反隋,挥师隋都长安,决心推翻旧制、建立新朝。李渊的女婿柴绍为隋朝官吏,居于长安城内,得知岳父起兵,就对爱妻平阳公主说:“令尊大人已出兵前来围攻京都,我想去共谋大事,恐怕不能带你同去,你意如何?”公主欣然答日:“公宜速去,不必为我担心,我自有办法。”

平阳公主怀着既喜又忧的心情,在送丈夫踏上征途后,寻思自己如何应付眼前的严峻局势。她和家奴反复磋商,认为坐等长安或隐身他地都是下策,只有尽快地组建一支队伍,从军事上支持父王和丈夫正在开创的大业,尽一个做女儿和妻子的微薄之力,这才是上策。主意下定后,她便风尘仆仆地赶回旧居鄂县(今陕西户县),变卖家产,筹措资金,招兵买马,不久就组成一支有数百人的队伍。因为她从小以军队为家,常受父亲李渊谈兵练武的熏陶,深知带兵打仗之法,故能按照将在谋、兵在勇、治军在严的带兵之道行事,所以她率领的队伍组织严密,武艺高强,接连打了许多胜仗。

平阳公主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决心采取招降隋军的办法来扩大自己的队伍。首先她想到的是招降屯于司竹园的隋军一支部队。为此,她专门派长于辞令的家奴马三宝出使劝降。这支部队的总管何潘仁,占地为王,向来我行我素,不愿寄人篱下。马三宝开始说明来意,何潘仁断然拒绝。后经多方说服,终于使何潘仁认清当时天下必将归唐的趋势,懂得像他这样势单力薄的队伍是无法自立于世的道理,从而毅然率部归附。

两支队伍会合之夜,明月当空,男女大小首领聚集在公主幕内欢宴。酒过三巡,平阳公主以坚定而恳切的语气发话:“以明月作证,自今日始,我们合成一家。生同伍,死同穴,为新王朝的建立同心协力,共创功名。”话音刚落,何潘仁声如洪钟般接话说:“我是个粗人,有勇无谋,今后一切听从公主,决无二心。”话说到此,何潘仁顺手从桌上抓起一把筷子奋力折断,又感慨万端地说:“我今后如有反悔,断我颈就如此!”

这天深夜,公主把随身女兵唤到自己身边坐下,亲切地说:“你们随我征战数月,吃了不少辛苦,我于心不忍。等到打下长安把你们许配给年轻将领,好享荣华富贵。”女兵们个个笑逐颜开,发奋为公主效劳。

平阳公主率领的队伍由于迅速扩大,成员的情况随之复杂起来,加之“胜兵易骄”,因而部队军纪开始松驰,为害乡民、抢劫财物的事情时有发生。公主对此非常重视,深知如果听任不管,必将使这支队伍陷入组织松散、指挥无力、不攻自破的境地。为了这支队伍的生存和发展,她“申法誓众,禁剽夺”,(《新唐书·平阳昭公主》)对严重危害百姓的事情都查处,并公布于众。因此,深得人心,,远近百姓争着投奔公主,队伍很快发展到7万余人。面对着发展如此迅速的大好形势,许多将领纷纷赞扬公主治军有方。有的还说:“过去只知公主出身名门,知书达理,想不到她颇有将才,是妇女中的佼佼者。随她征战,确是自己的造化。”

不久,李渊率兵渡过黄河,神速地向西安推进,另派柴绍领精骑数百人抵南山迎接公主。随后,公主与柴绍一起,引精兵万人与李世民会合于渭北。亲人久别重逢,分外高兴。李世民亲切赞扬平阳公主说:“想不到,我平阳还有这般本领,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组成如此众多的队伍,而且连战皆捷。你真不愧为父王的贤女,女中之豪杰!”公主连连摇头,谦逊地说:“世民过奖。我有今日,是在父王和你的灭隋兴唐壮举的感召下取得的,不足挂齿。”接着,对即将开始的渭北之战作了周密的研究。

由于两军配合默契,攻势猛烈,一举攻克了这个西北要地,基本荡平京畿周围隋王朝的残余势力、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胜局。此后,平阳公主和柴绍同留幕府,继续领兵保卫京师的安全。公主对亲手创建和统领的军队,在加紧警备京师的同时,还抓紧平时操练,以保证军纪不松,斗志不减,深得朝野赞许。

人们出于对平阳公主的尊敬,亲切地称这位女将军率领的队伍为“娘子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