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马涧古镇(三)——水车的回忆

探访马涧古镇(二)

今天,老街已不见书店和书摊的踪影,当年的我有幸在老街买书租书,播下了阅读的种子,开启了阅读的萌芽。我的大部分同龄人却没我这么幸运,他们继续父辈们的命运,或农耕,或打工,或做小买卖,必须终年辛劳才能满足不断提升的物质追求,无暇顾及精神家园。

老街的中心地带有一老房子遗址改造的农耕文化展示园。犁、耙、风车、打稻机、麦磨、猪笼……一一排列,反映了上个世纪农民的辛苦。

忽然看到一个大水车------我又恨又爱的水车,80年代农田灌溉缺水的记忆如噩梦般重现。

那时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我们村也不例外。

我家所在生产队的田集中在三个地方------“东田畈”、“下庄畈”、“后溪”。“东田畈”在村子南面,土质肥沃,地势平坦,就在家门口,步行只需一两分钟,最最重要的灌溉方便,水渠直接引到田里,不需要额外费心费力;“下庄畈”在村子后面的一个山脚下,离家远,得过一座桥,要命的是那边地势很高,无法把水渠的水直接引入田,灌溉必须借助水车,“后溪”则介于两者中间。

当时主要农作物是水稻,人人喜欢方便水利灌溉的田,都希望自己抽到“东田畈”的田。

怕什么来什么,我倒霉的老爸就像抽到了下下签,抓阄抓到的三亩田全部“下庄畈”。别人家再怎么倒霉也只是抽到一亩差的田,总能好差混搭,整个生产队只有我家的田都集中在这个人人讨厌的山脚下。

没有其他办法,只有认命,为了种上庄稼,为了吃饭,家里首先得备一个水车。

水车的装置并不复杂,由四部分组成:一根木头做的可以旋转的长轴,木轴中间镶嵌方形木片与下面的水箱想吻合,轴两端分别有四段圆木供踩踏,我们称之为lai tou;一截长长的车厢足有两三米;两个用来放lai tou类似脚手架作为垫脚的架子,我们称之为an dua。

虽然都是木头,但是购买材料聘请木匠得花很多成本,家里担不起,我们只能和另外一户人家折价买下生产队里的旧水车,一人一半,用的时候自己取,用完了分开放在两户人家。

水车不但笨重,且体积庞大,即便大力士也很难独自把水车搬到田间地头。这时人口多尤其是男劳动力的家庭就显示出了优势,而我家仅三口人,年仅八十的爷爷,十二三岁的我,四十多岁的老爸,我作为主要劳动力参与有关水车的劳作。

首先得把水车搬到水渠边,通常我和爸爸完成。炎炎夏日,瘦小的我歪着头,挺着肚,撑起全部的力气,双肩担两头,一头an dua,一头lai tou,摇摇晃晃往山脚下的田走去,20分钟的路带我来说遥遥无期。实在太累了,爸爸先把他的那一半挑到目的地再转身来替换我。

水车搬到了田间,我们先要把水渠拦截,然后搭建水车,确保牢固。

开始踩水了,爸爸在左,我在右。刚踩了几步“,布隆”一声我从水车上滚了下来,因为水车两边需要用力均匀,节奏一致,我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节奏。

摔了几次,我终于跟上了节奏了,一步一步,我的脚步缓慢而沉重,等到地里的庄稼水终于喝饱了,我也精疲力竭了。然后还不能休息,又得把水车拆了,哼哧哼哧挑回家。

有几次,踩着踩着,水车翻了,整个人不由自主跌倒在水渠里,没有时间回家回家换衣服,干活要紧,否则好不容易拦截的水渠被别人扒开那就前功尽弃了。有时候水比命还珍贵,为了灌溉水源打架动刀的事情也很常见。于是忍着湿漉漉的身子,混着汗水,饿着肚子,一直踩一直踩。

单调、乏味、痛苦,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变得越来越讨厌农民这个职业,辛苦的劳动却没有换来富裕的生活。有时候我真想把水车杂合稀巴烂,永远不要再见它。

在无数个烈日下,我想象像某个工人安逸地坐在冷饮店,吃一块2分钱的棒冰,或者买一瓶5分钱的汽水,该有多幸福。

时间久了,踩得次数太多,水车渐渐坏了,我们买不起新的水车,厚着脸皮东家借一次,西家借一次……依赖水车灌溉的日子实在太难熬,不知何时才是尽头?

几年后居然有一个亲戚愿意拿他家水田换我们其中的一块,原因是他种水稻种腻了,想搞旱作实验(希望卖个好价钱)。我和老爸少了一块踩水车的田,轻松了许多。

又过了几年,区长鼓励灌溉不方便的田全部改种柑桔,柑桔的价格高出水稻很多倍,全村掀起了种柑桔的热潮,我们终于不用踩水车了,我们以为痛苦的日子结束了,幸福的日子来临了。

柑桔要到四五年之后才能结果,当时确实热销了一阵,但是结果之前的四五年田里几乎没什么收入,综合起来我们也没赚到钱。

后来柑桔又成为滞销品,反过来比水稻还便宜,那是后话了。

现在回想起来,分田时生产队里抓阄的规则很不合理,理论上,所有的田应该按照土地肥沃与否,灌溉便利程度划分等级,每一等级的田都抓阄,每户人家都有机会同时抓到不同等级的田,这才公平公正,当初为什么没有人想到这个问题?

(0)

相关推荐

  • 松龄作品欣赏‖梅江水【客都推荐】

    梅江水 文/李松龄 梅州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一水",要应付八山及一分保命的田,可见水对客家人来说,是多么的稀珍! 客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以水稻为主,水稻有收么收在于水.过去,靠山 ...

  • 『赶水』苗族团寨一种古老的农耕文化与道德文化|苗族团寨文化记忆|杨焕礼

    苗族团寨文化记忆系列 赶水 杨焕礼 赶水在团寨中既是一种古老农耕文化,更是团寨中一种传统道德文化. 从记事时起,我对赶水这个词的认知仅是水稻生产中一道不可或缺的工序.种水稻时,团寨里的人根据水稻生长期 ...

  • 岁月如歌:水车

    水 车 水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是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发明出来的,体现了先人们高超的劳动技艺,是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民间最早的汲水用具应该是"桔槔".<庄子·外篇 ...

  • 文学看台1386 | 刘祖建:千年水车何处觅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刘祖建:母亲的深夜 刘祖建:打猪草 刘祖建:最羡慕那些能进出国营饭店的人 刘祖建:自制电影 刘祖建:游泳 千年水车何处觅 ·刘祖建 水车是老物件了,三十多年前在黔北的农 ...

  • 【北京】《智泉流韵》特邀作家 廖全国原创中篇小说《世 道 》

    世   道 (中篇小说) 廖全国 一 几场大暴雨过后,庙河水像发疯的巨兽冲垮了河堤. 庙河湾一片汪洋. 田驼子赶牛,田旺背妻,逃到江堤坡上才发现少了一人. 田玉珍呼天唤地哭妈,田驼子捶胸顿足唤妻.田旺 ...

  • 【作家在线】| 张仿治作品:春苗曲

    当"处处闻啼鸟"的季节到来之时,大河两岸的原野上,树儿醒了,草儿醒了,蛙儿蛇儿也醒了.这时,勤劳的种田人知道,沉睡在仓库之中的"秧子谷"也该醒了.生产队里的老农 ...

  • 朱选成 ||秤杆柳罐棋盘田

    作者:洛阴 秤杆柳罐棋盘田 提起沙苑,有的人立马就会产生一种"风沙弥漫苦黑脸,喝水硶牙沙半碗"的感觉,个别人甚至还会讥笑"娃娃露着豁豁牙,遇见卖菜都叫大",普遍 ...

  • 探访马涧古镇(四)-----三次走进初中

    接上文探访马涧古镇(三)--水车的回忆 记忆中,老街的尽头便是马涧初中,那是留有我难过和欣喜的美好校园. 第一次去马涧初中我读小学四年级,为了参加区一级的数学竞赛,也是年少的我走得最远的地方. 当时我 ...

  • 探访马涧古镇(一)

    马涧镇是到我老家的必经之地,留有许多美好释童年记忆.因为对灵泉寺遗址的好奇,这个周末我在晓敏兄的陪同下故地重游. 镇政府门口前行数百米,过47旧省道,沿一小桥右拐,便来到梅溪支流-----骥溪(马涧地 ...

  • 探访马涧古镇(二)

    接上文探访马涧古镇(一) 继续往骥溪上游发现一个稍大型的水和新造的凉亭.晓敏兄是文史专家,他说,水坝和凉亭都是按照在<方氏(古镇最大姓氏)家谱>上记载的遗址建造,古代就有,水坝给人们带来灌 ...

  • 马新庄||三打长岗集

    三打长岗集 --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睢.杞采风之三 马新庄 1938年5.6月间,日本鬼子侵占我中原,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长吴芝圃受组织委派返回家乡,成立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 睢县沦陷是1938年5月3 ...

  • 滚来滚去的小土豆 | 山东马闻莺 三年级

    你好文字,我来了 你就是未来作家 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 "中小学作文精选平台"为全国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习作发表机会,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让孩子爱上写作,写出最美满分 ...

  • 马涧镇东叶村

    村名由来: 东叶叶氏始祖为叶本高,行端七,宋庆元三年(1197年)自处州青田迁居兰溪盘山.元初兆四公后裔由盘山迁居东叶.因居地位于祖居地盘山之东,故名东叶. 历史沿革: 东叶村,元明清时期属于灵泉乡, ...

  • 马涧镇东叶村五水共治情况汇报

    马涧镇东叶村五水共治情况汇报 马涧镇东叶村位于兰溪市北部,距马涧集镇10公里,由2个自然村组成,全村现有耕地900多亩,山林面积3000亩,农户396户,人口1380人. 自"五水共治&qu ...

  • 【分享】双河记---探访马料河与广普大沟

    4月24日,周六,天气晴朗,在"昆明走进自然"户外群主的带领下,77名驴友继续探访昆明的入滇河道----马料河与广普大沟 4月24日,周六,天气晴朗,在"昆明走进自然&q ...

  • 山青世界社会实践感悟 | 山东马闻莺 三年级

    你好文字,我来了 你就是未来作家 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 "中小学作文精选平台"为全国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习作发表机会,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让孩子爱上写作,写出最美满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