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老师的写作秘笈(七)----如何"杀掉"一本书
1、交流谈心
本讲的核心词是“春风化雨,交流谈心”。写作课前两次用的刀法叫金刚怒目,采取高压的状态,今天成都天寒地冻,我在茶楼给各位分享,在寒冷的天气里来点阳春白雪。但不管是金刚怒目,还是阳春白雪,都是为了让课堂保持最佳状态。
我今天首先给很少参与微信群讨论的学员说几句话,关心关心你们。我先讲讲我理想中的教育方法。两点,一点来自《教师的七大定律》,另一个名字是《改变生命的教学》,书里面说:
教育的真正功能乃是在创造对自我学习最有利的环境……真正的教学并非提供知识,而是刺激学生去得着它。有人说教的最好的人,乃是教的最少的人。换句话说,上课滔滔不绝的教师很少是好教师。
另外一本书叫《教学七律》,里面有句话:
由于语言的习得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无论学生看上去听得有多认真,教师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安静地听。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自由讨论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呢?就是老师讲得很少的教育。比如说《百家讲坛》,易中天老师讲了一大堆,大家心情很激动。那其实好的教育不是这样的,好的教育是学员讨论比老师多。当然,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理想,这种理想需要很高的成本。
古代的教育,孔子的课堂就几个人,一般孔子到外面去玩的时候带着几个学生旅行谈心;苏格拉底教育更是一对一的教育,他一般到街上一对一的交流,很少有几个人一起交流的;现在西方好的教育一般要求是在15人以内。《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一书45页,作者提到美国新罕不什尔州菲利普斯埃克塞特高中,说“这所学校被称为培养统治阶级的摇篮”,上海兴伟学院的联合创始人陈总就是这所学校毕业的。“在这所学校,每个班只有不到16个学生,学生们围着老师在圆桌旁坐成一圈”,老师只是教练,大家平等交流。这样的课堂对中国的觉得多数老师也许不能适应,却是我所欣赏的教育,我在上海兴伟学院就是用这个方法给我学生上课。
但是我们在网络上开写作课,小鹅通没有办法达到这个效果;但是用小鹅通很经济,大家每人交一百多块钱就可以在网上开课。但其弊端是满堂灌。老师对着手机滔滔不绝地讲,这样的课堂肯定不是好的课堂,那怎么办呢?
我们的办法是充分利用微信群的讨论功能,因此微信群的讨论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们的课一个星期只有一个晚上,每次1个小时,其余的六天都是用来讨论的,讨论的时间占了七分之六。因此,在群里很少有讨论,很少有交流的同学,你的收获就不会太大;因为你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因为好的教育都是讨论出来的。微信群里的讨论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
有学员私信说阿信老师,很抱歉,我很喜欢你的课,但我没有时间来参与讨论。你这个意思我怎样理解呢?我会觉得我这个课程对你来说不是很重要,在你的人生时间的排序里面不是很重要。既然如此,那么你何必来参加我的课程呢?少了你的199元学费,我也不会饿死,反而你会拉低我的教学效果。
今天我把我的这些想法和经常不在群里讨论的同学进行坦率交流。我不是来斥责你们的,当然我很感谢你们交了钱,如此而已。
2-1读书笔记写作
今天主要谈的是读书的问题,如何写读书笔记和书评。其实按照好的教育理论,这是不需要教的。《教学七律》中的“教学过程定律”说:“学习者自己会学的部分,老师不再告诉他。”但既然你们交了钱,又加上你们自己不认真读书,我被迫来教你如何读书?这种会的东西是不用教的,好的读书笔记很多,我先给大家推荐一本《小王子的领悟》,作者是香港大学的周保松老师。我和周老师没见过面,是微信好友,志趣相投,最近他在微信上告诉我去香港他请我喝咖啡。周先生是一位很知名的文字工作者。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女儿周可静6岁,因此书的扉页有两行字:“可静,这是爸爸送给你成长的礼物”。在“代结语,因为读者的领悟里”,周老师说:“必须老实承认,我从中学起开始读《小王子》,之后看过很多遍,但四十岁之前,我真的谈不上读懂了这本书”。他为什么读不懂?“因为那时我根本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哲学修为,帮助我进入这本书。”到他40岁之后有了心爱的宝贝女儿,加上写作和做讲座的关系,在大半年时间里将《小王子》反反复复读了无数遍,才算感悟到作者文字背后的用心。
我们学员里有没有40岁以下的?40岁之前你没有读懂的,你可以再读一次,你不防换一种心态来读;或许你也可以写一本书,叫做《我读小王子的感受》。这取决于你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视角,或许你和周保松先生一样,对小王子、狐狸、玫瑰,蛇、夕阳和麦子会有新的领悟。
我年轻的时候没有读过《小王子》,我读《小王子》时已经40多岁了,一读就《小王子》非常喜欢,收藏了很多种《小王子》的版本。我读《小王子》的方法和周先生不一样。我是从阳明心学的角度来看《小王子》,因为我是阳明的学生嘛!我是从“岩中花树”这个角度来读《小王子》的: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野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你怎么能说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呢?我认为《小王子》是一本关于爱与责任的书,我不认为它跟哲学有什么联系。虽然我不认同《小王子》是一本有关哲学的书,但周先生从哲学角度研究《小王子》还是非常耐看的。
前段,微信群大家讨论《小王子》,我要刺激刺激你:你读小王子,真的读懂了吗?建议你再读一遍、两遍、三遍、无数遍。
2-2对书的两种爱:多数人和少数人
今天晚上我给大家推荐另外一本书,叫《文艺评论的实验》。这本书的作者叫C.S. 路易斯。他是牛津大学的教授,写过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纳尼亚传奇》。英国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品许多是大学教授写出来的,其中《爱丽丝漫游仙境》也是牛津大学数学教授卡罗尔写出来的。
C.S. 路易斯不仅写出了《纳尼亚传奇》,而且他还支持和鼓励托尔金写出《魔戒》。托尔金也像今天的很多同学一样,总觉得自己写得不好。稿子写出来交给出版商,回复说你的作品太长、太啰嗦了,孩子们根本读不下去,缩减之后再说。只有路易斯不断鼓励他,说他写得好,才会有今天的《魔戒》这样伟大的作品。
这两年,我一直琢磨,自己能不能给孩子们写本童话,我从卡罗尔、C.S.露易丝、托尔金身上得到启示,在做好自己的教学、研究之余,给孩子们写写童话。我还想学习J.K罗琳,她白天在一个公益机构做普通员工,晚上在咖啡店写《哈利·波特》。这些人能为自己国家的孩子们写出不朽的童话,我也应该为中国的孩子们做点实事。请大家多鼓励我。
周保松先生的《小王子的感悟》也是在台湾和香港的咖啡馆里写出来的。咖啡馆非常适合写作。
言归正传。C.S. 路易斯在《文艺评论的实验》3-7节“对书的两本爱:多数人和少数人”中说:
多数人对他们所读书籍的“喜爱”,很不同于我们对自己所读书籍的“喜爱”。现在依然明显。二者之别一目了然。
“读书不等于读过”。首先,多数人从不重读任何书籍。盲于文学之人(an unliterary man)的标志就是,他们把“我读过”当作拒绝阅读一部作品的充分论据。我们都知道,有些女性对一部小说的记忆非常模糊,得在图书馆里站上半小时,把小说翻阅一过,才敢确定自己确曾读过。一经确认,就会立即把书丢开。对这些人而言,书是死的,就像燃尽的火柴、旧火车票、或昨天的报纸;他们已经用过它了。相反,阅读伟大作品的人,一生会把同一部作品读上十遍二十遍,甚至三十遍。
你读书,读一本书和你读过一本书是两码事。比如说我读过《三国演义》,读过蔡朝阳的《孩子,谢谢你带我认识温柔》、《我家有个小学生》,《但得爱书人似我》,OK,这些书我读过了,以后再也不会读了。我把它们放回书架上显摆,或者拿出来送人。对这些人来说,书是死的,这是大多数人的读书法。
少数人的读书法,是把自己喜欢的作品读上十遍二十遍,甚至三十遍。那么请问你有没有一本书读了十遍二十遍?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会写作的读书人,必须明白一个道理:读书不等于读过。我去广西希望高中和蔡昕老师见面,看到他们学校学生的校服上印着一句话:“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和教师交流时,我就刺激他们:“阅读真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读出王阳明,也可以读出范进,读书能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吗?读书只读一遍能够成为生活方式吗?伟大的作品要读十遍二十遍……一百遍,这才能够称之上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盼望大家在读书过程中不要贪快,不要贪多.把你喜欢的书多读几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3卡夫卡:书是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
卡夫卡说:“一本书应该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
只应该去读那些咬人和刺人的书。如果我们读一本书,它不能在我们的脑门上猛击一掌,使我们惊醒,那我们为什么要读它呢?或者像你信中所说的,读了能使我们愉快?上帝,没有书,我们也未必不幸福,而那种使我们愉快的书必要时我们自己都能写出来。
我们需要的书是那种对我们产生的效果有如遭到一种不幸,这种不幸能使我们非常痛苦,就像一个我们爱他胜过爱自己的人死亡一样,就像我们被驱赶到了大森林里,远离所有人一样,就像一种自杀一样,一本书必须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
你心中有没有这样一本书,能劈开你心中冰封的大海呢?劈开我心中冰封大海的斧子是王阳明和他的《传习录》。
你的一生中有没有一个人完全让你的价值观发生改变?有没有这样一个朋友,跟他交往,你的生命得到巨大的成长。在我的生命中有这样的人,比如说百特教育我的老板的王胜、比如说阿啃、比如说王阳明;他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虽然说王阳明是生活在500年之前,但他是我的老师,我读了他的《传习录》,对中国学术的精神就豁然开悟了。这时我还没有读过《论语》、《孟子》,但这些都不重要,大道至简。
你命中有没有这样一本书?你读过10遍,20遍,书就像一个牛虻刺着你,促使你去思考,不断地深入了解生命的价值。我们每个人要了解自己生命的成长,读书是一种简便的方法。从古人里面去寻找,这种书会给你一种冷水浇背的感觉,当年梁启超听王阳明学有一种冷水浇背、当头棒喝的感觉。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作者交朋友,你把书的作者当成了最好的朋友,跟他在促膝交谈。但是千万不要把作者神化,不要去膜拜他,而是要去批评他。朋友是会批评你的那个人,因为他批评你要冒着得罪你的风险。因为你的批评,才会让作者得到帮助,你全部说作者好,不会让他得到帮助。比如说阿啃你可以通过阅读他的书,跟他进行辩驳,进行探讨,这样才会让他得到成长。一味的点赞对他毫无意义,除了膨胀他的虚荣心。
人人都关心读书的方法,真正好的读书方法会让你成为一个好的读书人。你要成为C.S. 路易斯所说“少数的读书人”,不要做那种读过一遍就完成任务的大多数。这本书我一直读不下去,但是据说这本书很牛逼,我今天终于把它读完了,终于干完一件事了。这样读书是假读书,是无效的读书法。
2-4钱穆教导余英时的读书方法
余英时先生是当代最有名的儒学大师,他继承孔子、朱熹、王阳明等先贤的私学传统,他也是钱穆的学生。钱穆在1950年到香港,时值国破家亡,钱穆的两个孩子都留在了大陆。本来一个商人邀请他到香港去办一个学校,结果到了香港之后投资人不投资了,他被忽悠了。他就在九龙租了两间房草创新亚书院,一开始只有两个半学生,其中一个就是余英时。条件异常简陋,所以说最伟大的教育就是从最贫寒开始。余英时当时读钱穆的《国史大纲》,我读过这书,《国史大纲》是参考书,不可能一次性读完。这本书其实是中国教育史,讲述中国学术的源流,它不是讲帝王将相、英雄决战沙场的。民国时期包括西南联大在内的很多学校,《国史大纲》都是学生指定的用书。
余英时在《师友记往·犹记风吹水上鳞》里面回忆:
大概在1950年秋季开学不久,我为了想比较深入地读《国史大纲》,曾发愤做一种钩玄提要的功夫,把书中的精要之处摘录下来,以备自己参考。我写成几条之后,曾送呈钱先生过目,希望得到他的指示。钱先生的话我至今还记得,他说:“你做这种笔记的功夫是一种很好的训练,但是你最好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半空页,将来读到别人的史著而见解有不同时,可以写在空页上,以备比较和进一步的研究。”
这里余英时所用的读书法叫“钩玄提要”,其源是韩语《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钩玄”其实就是把你认为特别好的,不明白地方把它勾出来。这就是做读书笔记,把好的地方记下来;“提要”把书中的精要之处进行摘录,摘录说白了就是手抄和总结。抄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比你读书的效果要好得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抄的过程中会汲取作者的智慧。
余英时拿着他的笔记本向钱穆先生来请教,钱穆说:你做“钩玄提要”这种笔记的工夫是一种训练,但是最好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半空页,将来读到别人的史著而见解有不同时,可以写在空页上,以备比较和进一步的研究。
也许一些人不明白这段话,但是做学问的人非常明白,对同一个历史事实不同的书、不同作者,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背后也包括不同的论据和推理。用这种功夫做读书笔记,对统一问题看看不同的作者如何论证、推理,比较鉴别多了,才可以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