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
2019-05-18 至 2019-08-25 | 展厅一、二
公元前2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千百年来,商船往来。胜利归航的荣光和淹没海底的艰险并存。沉船遗址见证了古代海上交通的繁荣,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资料。本次展览的主角——“南海I号”沉船,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较早、船体巨大、保存较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I号”沉没于广东下川岛西南海域,1987年8月被发现,经过二十年的调查及相关考古工作,2007年12月整体打捞出水,并移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相关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持续进行。初步推断,“南海I号”沉船是我国南宋时期,从福建泉州出发,经东南亚,驶向更远的西亚等地的商船。“南海I号”沉船,船体保存情况良好,船货堆放有序,按类归置,其中不乏异域风格浓郁的产品,类别丰富的船员生活用品,现已发掘出土文物多达14万件。为深入挖掘沉船文物的历史与科学价值,展现南宋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史实、古人的智慧之光和今人保护文化遗产的努力,在充分利用最新水下考古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粤博策划了此次大型展览《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共同主办。展览计划于2019年5月18日至8月25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厅一、二展出。展览以400余件“南海I号”沉船文物及馆藏相关南宋时期文物为载体,文物类别涵盖了陶瓷器、金银宝石、金属器、碑拓、动植物标本等。展览分为:南宋中兴——“南海I号”沉船所处的时代、万贯珍品——“南海I号”沉船所载货物、万里行舟——“南海I号”沉船的船员生活、船沉南海——“南海I号”沉船的发现、卅载寻踪——“南海I号”沉船发掘保护实录五大部分。展览开篇首先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遐想八百年前的海上风云瞬间:中国进入南宋时期,受辽金威胁,政府开支日益增大,陆上丝绸之路萎缩。王朝统治者倡导“江海求利,以资国用”,积极发展海上交通,经营海外贸易。此时“中国制造”风靡海外,不幸沉没的“南海I号”沉船船载10余万件船货,就是生动的证明。展览第二部分,通过分门别类展示“南海I号”出水货物,展现当时中国热销海外的商品。商船载有10余万件的器物,其中大部分是东南地区著名外销窑口的陶瓷器,如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福建磁灶窑等,纯净典雅的单色釉瓷器展现了宋代审美;光艳夺目的金器,风格独特,有阿拉伯风格、宋地风格和辽地风格,雕工精巧,无不显示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手艺。铁器、铜器、锡器等金属器,反映了南宋金属的制造水平……10余万件的船货,其包装方式特别讲究,展览将复原船货包装场景,让观众感受到货物的庞大数量和古人包装货物的智慧。万里行舟,勤劳而智慧的人们在漫长而艰险的航行中,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展览的第三部分,将向观众展示船员生活,为我们拼凑出800多年前的这个“流动的小型社会”。展览的最后部分,以视频、图片、模拟实验等方式,展示30多年来,考古、打捞、文保等社会各界人士,为“南海I号”沉船的调查、打捞、发掘等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至此,展览从古到今,将历史视角切换到现实工作,再次唤醒观众铭记历史、珍重历史、守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本次展览是“南海I号”沉船文物第一次在广州进行大规模展示,展览筹展组亲赴现场挑选展品,力图将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带来广州。本次展览,文物类别丰富,出水的瓷器、各类别金属器、金银器、朱砂、果实、动物骨头、水晶、骨头制品、石质文物等都被涵盖。其中,既有1987年第一调查发现搜集的第一批代表性器物,也有2019年最新发现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粤博参加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二季)的宋金项饰,都将在展览中呈现。展览一方面展现了古人在器物制造、造船技术、海上行舟等方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彰显今人不忘历史,发挥才智,保护文化遗产所作出的巨大努力。精品展示
展厅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