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让”之间见骨气
文/王攀
“邻里之间,就让一下吧”“人活着就是要争一口气”,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是父亲一直以来对我和弟弟的劝诫。
我的老家在四川盆地边上的农村,邻里纷争是比较常见的事,但在记忆中,我们家和周边邻居都相处得很是和睦。父亲在年轻的时候,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人,谁家稻子要收割了、院子要平整了、房子要修葺了,他都会主动去帮忙,而且凭着一手好厨艺,左邻右舍操办宴席的时候,也总会请他去帮个忙。父亲是家里的长子,因为爷爷长期工作在外,他16岁读完初中就辍学了,一来照顾弟弟妹妹,一来赚钱养家,年纪轻轻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没有读太多书,但对书里的道理却懂很多,是谓“知书达理”,一直以来他和邻居们都以礼相待,并从小教导我们一定要有辞让之心。记得有一年家里要修院墙,父亲一个人忙活了好几天才把地基挖开,刚把基石埋下去,邻居就找到他,说这个围墙修起来后,院墙的一个角可能会影响大家以后的车辆进出。父亲听后却犯了难,因为院子是在自家宅基地上规划的,并没有越界,而且这个地基都打好了,改起来也很不容易。站在还是一片空地的院子里想了很久,父亲进屋对母亲说了句:“为了方便大家,还是让一让吧……”然后两人就拿着钢钎和锄头,把院墙地基的直角改成了斜角,给转弯处留出了充足的位置。后来有斜角的院墙砌了起来,怎么看都不是很美观,但父亲却笑着对家里说:“院子面积虽然窄了点,但心宽了很多啊……”
在这些邻里小事上,父亲似乎很喜欢和自己“讲和”。村里池塘打捞上来的鱼要分给村民,他喜欢“慢悠悠”地让年纪大点的邻居们先选,就算明知道家里喜欢吃鱼,还乐呵呵地提着几条小很多的鱼回家,因此免不了被母亲一阵数落。在稻子收割的那几天,父亲宁愿自己整天顶着烈日在地里用手收割,也先让年纪大的村民先借用村委会的收割机。一来二去,村里人对我们一家也很友善,时不时还请父亲到家里去喝上几杯。
如果说“让”是为了内心平和,那么父亲的“争”则是为了活出志气。父亲常把“人活一口气”挂在嘴边,因为自己书读的不多,就下定决心要让我和弟弟多读书,从小鼓励我们要通过读书走出“这片山”,争取到“大城市”去。我们成绩下降了,他找老师问了一遍又一遍;为了让我们在学校伙食能好点,他冒着风雨也要用保温桶送些好吃的给我们;为了能赚钱交学费,他也离开了家乡,走上了“打工路”。父亲和自己较着劲,只为了他不止说过一次的话——“只要你们好好读书,我‘砸锅卖铁’都要供你们上大学”。而我和弟弟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都成功考上了大学,而父亲的那些工友们对他说得最多的就是:“老王啊,家里出了两个本科生,真给你争气!”
父亲的“争”,是他任何困难都压不垮的“骨气”。以前村里刚开始发展大棚蔬菜的时候,大家都不敢先试,父亲第一个站了出来,用他的话就是,“这种事情要‘争着干’才有出路”。于是,他骑着自行车到成都周边地区去学方法、学技术,到市场买来了蔬菜种子和薄膜,回到家和母亲一起搭起了村里的第一个塑料大棚,在大棚里30多摄氏度的高温“烘烤”中,一株株西红柿、青椒、莴笋幼苗破土而出,在父母悉心的培育下,第一批大棚蔬菜成功种出来了。为了赶上早市,父亲每天天还没有亮就拉着一筐筐蔬菜去了镇上的菜市场。就在那几年,卖蔬菜的行情也不错,村里很多人也跟着父亲一起种起了大棚蔬菜,大家日子也慢慢好了起来。因为常年在大棚里弓着背浇水,父亲挺拔的背也慢慢的弯了,但他心里清楚,这一辈子,他的脊梁算是挺起来了。
这些“争”与“让”,就是父亲为我们立起来的最好家风,“争”与“让”之间,是积善之家的底气,更是坚忍不拔的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