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翰林,穿冬装,执夏扇,一部春秋可读否?

秀才出上联:“吕府姑娘,下口大过上口”,下联让人笑出眼泪
    对联文化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起初被称为“桃符”、“楹联”。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所熟悉的春联,就属于对联的一种特殊形式,过年的时候不贴春联的话,会让人感觉不到年味,足以体现对联文化内涵和重要性。

    老话说得好,千万别惹文化人,不是说文化人不讲道理,而是他们可以做到骂人不带脏字。今天讲两个用对联骂人的故事,第一个与纪晓岚有关。众所周知,纪晓岚是乾隆身边的红人,名气与和珅不相上下,更重要的是,纪晓岚口才了得,经常把和珅说得面红耳赤,一般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能言善辩之人,智商和情商都比较高,纪晓岚显示属于这类人,而且是高手中的高手。作为进士出身的纪晓岚,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对联水平也是数一数二,朝中大臣没有一个能与他匹敌。为人处世方面,纪晓岚相对高调,或许在他的人生字典中,就没有低调二字,毕竟他有高调的资本。

    考中进士之后,纪晓岚到翰林院任职,工作相对轻松,闲暇时间比较多,所以他喜欢到处溜达。这年冬天,外面下起鹅毛大雪,纪晓岚被安排值夜班,在办公室坐着也没意思,他就穿上棉大衣,在附近转悠几圈,手里拿着一把夏天用的扇子,显得非常另类。
    走着走着,遇到一位负责打更的老太监,纪晓岚礼貌地打了声招呼。让他意外的是,老太监并不领情,还故意朝地上吐了口痰,言外之意很明显,他瞧不起纪晓岚。是可忍孰不可忍,纪晓岚停下脚步找他理论,老太监对纪晓岚说:“听说你喜欢对对子,今天我就考考你,让你知道什么是天外有天。”

    未等纪晓岚说话,太监就给出一个上联:“小翰林,穿冬装,执夏扇,一部春秋可读否?”这个太监确实不简单,给出的对联也很刁钻,不仅嘲笑纪晓岚的职位低,还讽刺他做事不着调,大冬天拿着破扇子。若是换成别人,真有可能下不来台,奈何老太监运气不好,遇到的是满腹经纶的纪大学士。
    纪晓岚微微一笑,只思考了三秒钟,就给出绝妙下联:“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表面上称对方是“老总管”,实际上暗讽他混了那么多年,依旧是个打更的,最后的“那个东西”更狠,直击太监的痛处。果不其然,老太监差点气吐血,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第二个对联故事,与清代的一位县令有关。清朝雍正年间,江南有一位姓吕的县令,此人没读过几天书,之所以能当上县令,完全是靠家里有钱,然后托关系买来的。自从上任以来,吕县令就没做过一件好事,经常与乡绅恶霸一起欺压百姓,可谓是坏事做绝,却没有人敢把他怎么样。
    吕县令有个女儿,长得还算漂亮,由于从小缺少管教,性格比较张扬。另外,吕小姐的名声也不太好,交往过很多男朋友,换对象的速度比换衣服还快。即便如此,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原因很简单,就是看重她的家庭背景,根本不在乎她的品行。

    古代讲究门当户对,吕县令经过层层筛选,决定把女儿嫁给姓徐的一位公子哥。徐公子的父亲是县里的首富,他从小不学无术,结交了一群狐朋狗友,恋爱经历也非常丰富。成亲当天,吕县令为了让场面更热闹,专门找来一个小有名气的秀才,让他写几副对联。
    殊不知,秀才以前被徐公子欺负过,现在还憋着一股气,决定趁此机会出口气。于是,他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吕府姑娘,下口大过上口。”猛一看没什么问题,“吕”字由两个“口”组成,且下面的“口”比上面的“口”大,其实暗藏玄机,暗指吕小姐品行不端正,早已不是大家闺秀。

    再看下联:“徐家公子,斜人多过正人。”在“徐”字中,有一个双立人,是两个斜着的人,而右边的“余”,则是一个正着的人,“斜”是“邪”的谐音,暗讽徐公子是个混球。胸无点墨的吕县令,根本看不懂秀才的这幅对联,以为是喜联,简直开心到飞起,还赏给秀才五十两银子。
    秀才拿了银子就火速离开了,等到吕县令反应过来,秀才早就消失。吕县令气得七窍生烟,这件事也成为笑柄,城中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几乎笑出眼泪。在你看来,秀才的上联“吕府姑娘,下口大过上口”,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吗?

贪官上联“一不要钱,二不要命”,

才子看后各加几个字,成为经典

对联文化历史悠久,而且历史上有关对联的小故事也有很多。比如明代的才子解缙、唐伯虎、杨慎、徐渭等人,都很擅长吟诗答对,清代的纪晓岚、郑板桥等人,不但是段子手,也是对联的高手。

对联之所以被人喜爱,是因为对联雅俗共赏,而且十分的有趣味。古人说话善于说三分,而剩下的意思需要对方自己猜想,而对联文化有着只说三分话的特点,委婉而又有内涵,因此成为大众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对联最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对联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从一开始简单的对偶开始,到如今的回文、重字、重音、顶针、谐音等等,发展成了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着不同的难度。

清朝末年,在开封府有一位新到任的知县,这名知县是花钱捐的官,自然想上任后大捞一笔,他为了掩盖自己的昏庸和贪婪,上任没多久就派人在县衙门前贴上一副对联,上联是“一不要钱,二不要命”,下联是“三不要官,四不要名”。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自己做官是为了老百姓着想,不求钱财,舍得性命为百姓谋福利,不在乎名利。这样看来,这位知县的确是一名好官,老百姓也就奔走相告,整个县里就像过年了一样。

可是没过多久,老百姓就看出了这位知县也是一位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官员,他胡乱判案,谁的拳头大、谁的势力大谁就能打赢官司,而且私下屈打成招,大肆敛财,把县里搞得乌烟瘴气。'’

县里有一位才子,看到知县老爷这副嘴脸,气就不打一处来,他提起了笔在那副对联上加了几个字,上联是“一不要钱嫌少,二不要命嫌老”,下联也加了几个字,写着“三不要官嫌小,四不要名嫌臭”。

这副对联是有名的讥讽联,暗讽县官欺世盗名,为自己的名利做尽了坏事,才子各添的这几个字,成为经典,被后人广为流传。

讽喻联是对联的一大特色,历史上的讽喻联有很多,其主题大多数是讽刺地主和官员欺压百姓,也有的说为了攀炎附势,丢掉了自己的良知与权贵同流合污之人。

明代成化年间,风气很不好,皇帝朱见深最宠信的太监汪直专权,在朝中呼风唤雨,培植了很多的势力。很多外地官员入京第一个就要去拜见汪直,然后再去见皇帝,而想要获得一官半职,也都要投靠汪直的党羽,于是朝野上下纷纷阿谀逢迎。

有一天汪直要外出巡视,所到的地方,各处的都宪和将军,都穿着铠甲戎装,到离城二三百里的地方去迎接,汪直的派头之大,在当时无人能及。

很多官员见到汪直,磕头如捣蒜,就像奴仆对待主人一样,超越常规,让正人君子所不耻,当时有人就写了一副上联“都宪叩头如捣蒜”,上联写好后另一位有才能的人续写了下联,只见他大笔一挥写到“侍郎屈膝似抽葱”,对联写好后两人相视大笑。

这副对联的奥妙在于,把都宪和侍郎卑躬屈膝的嘴脸写得淋漓尽致,而上联的“捣蒜”和下联的“抽葱”相对,都是食材,属于词性相当,而且对仗工整,嘲讽又很浓烈,堪称是讽喻联的经典佳作。

昨日黄花闺女

今夕妇道人家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康熙第一)、年寿最高的皇帝,在许多影视剧中,都有乾隆皇帝的身影,他曾多次下江南游玩,顺道去看看民间百姓的状况,在历史上,康熙皇帝也曾多次下江南,乾隆把祖父康熙作为自己的榜样,下江南的目的其实比较复杂,但在许多影视剧中大多是在惩治贪官污吏,游山玩水。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基本上是不能出宫的,他们犹如井底之蛙,了解世界全凭他人所说,这也是封建王朝非常大的问题。

乾隆是一个非常爱玩的皇帝,他喜欢写诗,对对子,比如千古绝对“烟锁池塘柳”,曾被乾隆拿来做殿试的题目,虽有些任性,但也足以看出他有多喜欢对联。在影视剧可以清楚知道,乾隆每次出游几乎都会带上纪晓岚,有时候和珅也会一起,他们“扮猪吃老虎”,在他们身上曾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

纪晓岚才华横溢,并且很会讨乾隆皇帝的喜欢,在江南地区时,纪晓岚曾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对答如流,乾隆皇帝自然不能示弱,也经常对对子,讲一讲诗词歌赋。

有一回,乾隆在民间看上了一名女子,她与平常女子有很大差别,气质由内而外的散发,举止之间透露出涵养,这让乾隆皇帝一见倾心,于是与她表明身边,将其纳入宫中。在与女子共度春宵后,乾隆皇帝非常的高兴,于是脱口而出:“昨日黄花闺女”,不由自主的说起了对联,本以为是一个人独唱独喝,没想到民间女子的回答让他刮目相看。

谁知这女子立马就对出下联:“今夕妇道人家”,这让乾隆惊讶不已,没想到这民间女子竟然是一个才女。在古代,女子是很难有机会受教育的,天下才子居多,才女稀缺,没想到这看似普通的女子除了有美丽的外表,还有如此文墨在肚,这更加受到乾隆皇帝的疼爱了。

此下联一出,堪称千古绝对,这并不是说下联有多么华丽,而是根据当时的情景而定,面对一国之君,她丝毫没有畏惧,并且从容不迫对出下联,实属不一般。这位民间才女用自己的真才实学赢得了乾隆的珍惜,相比之下,当今社会中有太多的人空有一副好皮囊,华而不实。有才华、涵养的人到哪都会受到人们的喜欢,受人尊重,大家对此怎么看。

文 | 国学大观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