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春秋霸主们,为何只争霸不吞并,更不取周天子而代之?

我们都知道,春秋时的战争,以争霸为主,很少大规模的兼并(是很少,不是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要从周朝建立时为什么要分封诸侯、不直接统治全国说起。

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简单地说,就是当时的生产力、科技水平,没有达到直接统治全国的程度。

生产力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要涉及太多因素。咱们不说那么多,只举一个虚拟的例子吧:山东发生灾荒,急需要国家赈济。于是快马加鞭,一个月跑到了首都(位于陕西省)。天子十分重视民生,马上筹备粮食,昼夜兼程,用了三个月的时间送到山东。到了山东一看,灾民只有报告的百分之十——其他的已经成为饿死的干尸了。

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科技落后,交通运输的速度慢等等因素,中央很难对遥远的地方实施有效控制。于是天子只好采用分封制,让各个封国的国君就近处理政务。不是天子高风亮节不贪权,而是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同样的道理,从西周到东周的前半段,也就是春秋时期,生产力与科技都不发达,任何一位霸主也不可能对全国进行有效管理。既然不能有效管理,吞并别的国家也只是给自己找麻烦,那取代周天子干什么?不是找更大的麻烦吗?所以他们只“称霸”,打服了为止;而不搞大规模的兼并——反正兼并了别国,也管不过来。

周天子自从进入东周之后,势力已经小得不像话了,但毕竟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诸侯们找机会欺负他一下,僭越天子仪仗啦,不给天子交税啦,抢天子一点粮食啦,这些都是有的。

但是要“动”周天子,要取消周天子的称号、开创自己的王朝,那是会引起天下诸国的反对、成为众矢之的的。而各位诸侯王,只靠着自己一小块土地上出产的财富,不足以对付全天下的敌人。

连别国的人口土地都不吞并,还“动”周天子干什么?

媒体来源:大数码黑板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