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丘脑对腺垂体功能的调节
郑大解剖学 腾康学院
下丘脑是间脑中的古老部分,为自主神经系统皮质下的高级中枢。
一般认为它的(前嘴侧部)控制副交感神经活动,为副交感神经中枢;后部(尾侧部)控制交感神经的活动感神经中枢。
此外,它还有作用更广泛的整合中枢,将自主神经的活动与其他生理活起来,以实现机体的某些生理过程,保持内环境的稳定。
下丘脑的功能受到大脑皮质,与皮质边缘叶及脑干网状结构有密切关系,并通过垂体门脉及下丘脑-垂体束以调节内分泌活动。
下丘脑是皮质下自主神经的高级中枢,是脑内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稳定的最重要部之一,是控制内分泌功能活动的重要部位。
它直接或间接通过丘脑背内侧核或前核与皮质之间进行往返联系,接受脑内与学习、记忆等相关功能中枢部位的信息,接受来部环境(如体温、血糖浓度、激素浓度等)的变化与来自外部环境(通过感觉系统)变化,并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然后做出适宜的反应,使机体内环境保持平衡制与内脏相关的各种活动。
临床和实验证明,下丘脑的损伤可产生严重的内脏乱,如水平衡、内分泌、糖及脂肪代谢、情绪、体温调节以及睡眠机制等都可引起严重失调。
下丘脑对腺垂体功能的调节
下丘脑通过其所泌的激素对垂体结构的完整性及其分泌激素的功能不断地进行调节。下丘脑的激素通过垂体门脉血管系统输送抵达腺垂体,起神经体液调节作用。
这些部位称为下丘脑促腺垂体区,推测腺垂体的细胞和下丘脑分泌的释放因子建立了联系。
对大鼠下丘脑促腺垂体区的研究,该区自弓状核向前伸至视交叉,向上伸至室旁核,向后伸至乳头体前区,包括正中隆起、弓状核、视交叉上核、下丘脑腹内侧核、室周核及乳头体前核等。
在整体动物刺激 HTA时可促进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及生长激素的分泌,而抑制催乳激素的分泌。
下丘脑“促垂体区”的肤能神经元产生和分泌神经,主要作用是调节腺垂体的活动,也称调节性多肤,已知的调节肽中有9种研究较多: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是三肽激素,刺激促甲状腺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素(TSH),也有刺激催乳素(PRL)分泌作用。TRH在正中隆起外层内侧浓度最高,它还存在于端脑、脊髓等下丘脑以外的突触小体中。
促性腺素释放激素(GnRH):为十肽激素,可促使黄体生成素(LH)及卵泡刺激素(FSH)分泌增多,而LH增多更为明显。人和猴的GnRH主要集中在弓状核、视前区与室旁核;除下丘脑外,GnRH及其受体也存在于垂体、卵巢、睾丸、胎盘和边缘系等组织中。下丘脑的GnRH通过垂体释放LH,可促进孕酮生成,激发排卵:也可刺激睾酮生成和精子生成。但GnRH直接作用于性腺则起抑制作用,发生孕酮生成障碍,排卵停止、闭经,男性发生精子生成障碍。
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GHRIH):简称生长抑素(GI),是环十四肽,它是作用广泛的一种神经激素,对生长激素(GH)细胞的分泌有抑制作用,还对LH、SH、TSH、PRL、ACTH细胞的分泌有抑制作用。GHRIH还广泛分布于脑、脊髓、胃肠道和交感神经末梢,对胃肠道运动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抑制胰腺、肾素、甲状旁腺及降钙素等的分泌作用。
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为41肽。主要分布在室旁核与杏仁核,细胞的轴突多投射到正中隆起;其他地方如海马、中脑、松果体、胃、肠、肾上腺、睾丸及胎盘等处也均有CRH。它的分泌有“生物钟”活动的表现,觉醒时达高峰,午夜最低。
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或GRH):这种激素的神经元分布在下丘脑的弓状核及腹内侧核,轴突投射到正中隆起,终于门脉血管旁。GHRH选择性地作用于垂体GH细胞,对其他垂体内细胞不发生影响,也无垂体外作用。
以上5种促释放或抑制释放的下丘脑的神经肽都已被成功分离,并确定了化学结构和能人工合成。
此外,还有几种促释放或抑制释放成分虽尚未弄清化学结构,却对腺垂体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只能暂称因子:
催乳素释放因子(PRF):可刺激催乳素细胞分泌PRL;
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有抑制PRL的分泌作用,PIF可能存在,但证据不足,结构不明;
促黑细胞激素释因子(MSHRF或MRF):认为能刺激促黑素细胞激素细胞分泌促黑(素细胞)激素(MSH),可能为五肽;
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SHRIF或MIF):抑制促黑素细胞激素细胞分泌MSH,可能是二肽,尚不清楚。
下丘脑的调节性多肽是经下丘脑-垂体门脉系运送至腺垂体的。其结构如下:下丘脑-垂体门脉系: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虽然没有神经性的联系,但存在一种特殊血管系的联系,此系统称为垂体门脉。借此传递来自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物质至腺垂体,影响腺垂体内分泌细胞的功能。
垂体的血液供给,有垂体下动脉及垂体上动脉两组小血管。
垂体下动脉是颈内动脉经海绵窦后部时发出的分支,向内侧行,达垂体的下外侧面,主要分布于神经部,并有小支至远部。
垂体上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可分为前支及后支,主要分布于正中隆起及漏斗干。在正中隆起的表面形成初级毛细血管丛。自该丛伸展出许多短和长的毛细血管袢,进入正中隆起实质。
此初级丛的毛细血管壁与下丘脑-垂体束(主要为结节-垂体束)的神经纤维末梢接触,由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内分泌物质渗透入血管内。
自初级毛细血管丛汇集成12~15条较粗大血管,称为垂体门脉系,沿垂体柄降达远部,开放于血窦(次级毛细血管丛)。
渗透入初级毛细血管丛内的神经分泌物质,转载有下丘脑调节远部激素的释放激素和抑制激素(或因子)。
各种动物垂体的形态有所不同,而垂体的血管构筑虽基本相似,但也有大的不同。人的垂体柄长,血管分布也较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