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脉识别临床常见的25种病(转)
如何通过脉象诊查疾病
当今是以西医学为主导的时代,而中西医学理论有着巨大的区别。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我们每一个中医都面临着如何用望闻问切的手段来诊查患者的证属于西医学哪些疾病。譬如从脉象上,颈椎增生、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退、糖尿病分别从哪些脉象诊查?
我们如果只用中医的病证分析方法,告知患者属于“气虚”“血虚”“肝胃不和”“肾不纳气”等,患者往往如坠云里雾里,如能分析判断属于西医学哪些疾病,患者会更加满意。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笔者逐步摸索出一些规律,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现总结出来,就正于同道。
首先要明确一下中医脉象的定位,大致取《医宗金鉴》的脉象脏腑分布图。
左手脉象,从手到肘,寸部:心、膻中;关部:肝、胆;尺部:肾、膀胱、小肠。右手脉象,从手到肘,寸部:肺、胸中;关部:脾、胃;尺部:肾、命门、大肠。
1、脑动脉硬化
从左关部肝胆脉象诊查,左关脉肝脉或胆脉涩滞不通,都可能是脑动脉硬化症。当然,也可能是涉及肝胆脉的其他疾病,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进一步确认。
左手关脉瘀滞不通,脑动脉硬化的可能性最大。但是,患者还可能是脂肪肝、肝硬化等,这需要进一步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主观感受判断,假如左关脉瘀滞,询问患者有无头晕、头胀、头痛症状,若有此类情况,几乎可以肯定是脑动脉供血不足。可以建议患者做脑血流图或脑部磁共振,多能印证中医的判断。
某些动脉硬化患者表现为胆脉瘀滞(关脉下部),其实这有区别。表现为肝脉瘀滞的患者多是大脑中动脉硬化或者斑块,表现为胆脉瘀滞的动脉硬化患者多是椎动脉供血不足。
脑血栓的脉诊也在肝胆脉,只不过瘀滞情况比一般动脉硬化严重。而脑出血和脑血栓对比,前者的瘀滞比较轻,但是脉象往往弦数或浮数,这是因为脑出血患者大多属血热阴虚。常有人认为,肾主骨生髓,髓聚为脑,脑动脉硬化应该在尺脉肾部诊查,这是错误的。
2、神经衰弱及失眠症
从左手的寸关诊查,有时还要涉及尺脉。但是以寸关脉为主。心主神智思维,肝主谋虑,胆主决断,左寸关细数,阴分不足,必定神经衰弱,心烦,睡眠不好。如果左寸关脉虚而浮,按之无力,主心肝血虚,也主神经衰弱,因心主血、肝藏血,阴虚血虚常共存。如果是心肾不交型神经衰弱,还要涉及肾,往往是寸脉细数,尺脉虚弱或细数,形成寸、尺皆病。
3、颈椎增生
中医脉学没有此病的相关文献参考。从实践中感觉,左关胆脉涩滞,复加肾脉变化,也就是尺部虚弱、多有颈椎增生。这是因为颈椎为骨骼,内为骨髓,为肾所主,故应从肾脉体查。而胆经、三焦经绕颈部,所以要体察左关下部胆脉变化,再结合肾脉变化,方能判断颈椎增生的病变。但是,有些颈椎增生没有肾虚之象,只有左关下部胆脉涩滞,也可能有颈椎增生。
4、腰椎增生和腰椎间盘突出
从肾脉诊查,也就是两尺脉诊查。但据个人经验,常以右尺脉为主。脉象以涩滞为主,不通则痛也。脉虚者肾虚,虚而迟者阳虚,左尺虚甚为阴虚。腰痛、脉濡、舌苔厚者有湿邪。
5、高血压的脉象
主要从肝脉得出,有时涉及胆脉。也就是左关上下。左关浮弦、浮滑,或弦滑,或沉实有力,多为高血压(但是也有例外)。
6、糖尿病的脉象
以左关下部,也就是胆脉为主,兼看右关下部胃脉和尺部肾脉。血糖高者,左关下部脉多小数,同时右关下部胃脉也小数,尺部脉常虚(也有尺部不虚者)。
7、肝炎的脉象
以右关为主,尤其是早期肝炎,左关肝脉几乎无多大变化。因为肝炎在中医学属于脾胃湿热范围。脉象变化主要是右关脉细数或虚数。
8、肝硬化的脉象
诊在左关上部肝,脉象涩滞,右关也有变化,脉多细数或濡数。
9、肠炎的脉象
诊在右关上脾胃脉。而结肠炎的脉象,除了右关脾脉外,有时还涉及尺脉,与肾有关。
10、哮喘的脉象
主要在肺脉,具体看分型。如果是肺感染型,则右寸关肺脾胃脉数象明显;如果是肾不纳气,则两尺脉虚明显。应该强调,所谓“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咳,非独肺也”。哮也如是,肝脉(肝火刑肺)、心脉(心火旺、火克金)都可以是哮喘的脉象。
11、前列腺病变
诊在右尺部肾脉。多沉涩、数,或虚。
12、 甲状腺病变
诊在左关下胆脉。有时涉及左寸脉。
13、腿痛脉象
诊在两尺部肾脉,以右尺为主。但是,有些痛涉及左关及右关脉。如果四肢疼痛,脉象多涉及寸、关、尺三部脉。
14、股骨头坏死
脉象在两尺肾脉,细数涩为主。但是,要兼看左关胆脉。
15、红斑狼疮
诊在两尺肾脉,细数而涩。整体脉虚或虚数。
16、 精神分裂症
脉象滑,有的是整体脉滑,也有的主要是左关胆脉滑,而其他部脉不滑。
17、 梅尼埃病
诊在左关胆脉,兼看肝脉与肾脉。
18、截瘫
诊在左关胆脉与两尺肾脉。脉细涩不通。
19、三叉神经痛
诊在右关胃脉,参考左尺心脉、肺脉与肝脉。多浮数。
20、白血病
两尺脉,左尺虚数,右尺浮数,或细数。严重者寸关尺皆细数。
21、冠心病
诊在左寸。脉象必涩,瘀血也,兼滑者痰阻,脉迟者寒盛。
22、鼻炎、鼻咽癌
诊在肺脉与胆脉。脉多紧中带数。右寸兼有轻微涩滞。
23、牙病
诊在胃脉与肾脉。
24、脑瘤
诊在左关部,多滑中带涩。
25、肝癌
左关脉弦涩,右关脉细数。
中年夫妻常會遇到一件難以啟齒的尷尬事。中年男人大部分在行房事時力不從心,常會一瞬間失去陽氣、無法勃起。一般情況下,陽氣一時消失是可以自然恢復的,但恢復的時間與程度因人而異。有些人可以在兩三天內恢復,有些人則需要更長的時間,甚至還有些人會無法恢復。但這並不是一件值得苦惱的事,因為有種方法可以很容易地解決這一問題。
銀行職員K就遇到了這種情況。K當時是來我的診所治療扭傷的手腕。治療結束後,K猶猶豫豫地問我:
「醫生,我想問一下,就是......男人精力不足時該怎麼辦?」
看他尷尬的表情,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他曾經說過自已今年38歲,我猜到他遇到了中年男人肯定會碰上的那個坎兒了。還沒等我回答,他又開口問我:
「吃點補藥的話應該能恢復吧?通說蛇對男人的精力有幫助,確實是那樣嗎?去醫院治療是否會好一點兒?怎麼樣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呢?」
像這樣的問題很難回答。到底要站在哪一邊呢?藥還是物理療法,用科學證明過的或是沒經過證明的,只要是長時間流傳的方法都有著自己的道理,很難說哪個是最有效的。況且他說的方法我都沒有一一試過,所以我更無法給出一個不負責任的答案了。
我只能告訴他,我是針灸師,其他的治療辦法我並不太了解,但是針灸可以治好他。
灸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他的苦惱。像K這樣無法勁起的症狀都可以用灸治療。恢復時間大概是二三天,之後如果繼續堅持施灸,陽氣就會非常旺盛。看我推薦灸治,K感到非常驚訝:
「那個病也能用灸治好嗎?」
事實上, 灸是恢復陽氣的最佳方法 ,而且快速、有效、費用低廉,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治療。灸治的方法非常簡單,每天在位於肚臍下的 關元穴 和 氣海穴 上施半顆米粒大小的灸就可以了。
男人一到中年,房事就像是一場賭博。雖然可以帶來期待和趣味,但最終常常會以失敗而告終。在賭博上失去全部財產就會毀掉家庭,在房事上過度失去陽氣就會毀掉身體。
對於房事過多的男人來說,中風幾乎是必然的結局。 因中風來我這裡的男人,十有八九都在中風前幾天有過房事。縱欲過度的男人都會在病床上度過晚年。
有些人會問我:
「什麼程度叫做房事過多呢?」
其實,這是因人而異的,因年齡不同也有差別。但也有一個基準,這個基準就是因房事耗費的能量再充滿的時間。若比這個時間短,即在能量充滿之前行房事的話就屬於房事過多。
傳統醫學中,有一種判斷男人陽氣周期的方法,以年齡的第一個數字的平方來計算陽氣再充滿的天數。20歲需要4天(2x2),30歲需要9天(3x3),40歲需要16天(4x4),50歲需要25天(5x5)才能再充滿。按這個方法來計算的話,20歲時大約一個星期一兩次,30歲時十天一次,40歲時一個月一兩次,50歲時一個月超過一次以上就屬於房事過多了。
男性的勃起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弱,特別是房事過多的話,衰弱得更快。
有的人會有這樣的疑問:
「壯陽藥物不就是為了給男人補陽氣的嗎?」
是的,現在市場上有許多補充陽力的藥物和方法,但是效果卻良莠不齊。因此,我認為最好的方法還是灸。每天施灸的人陽氣再充滿的速度十分快,就連房事後必然而來的疲勞也感覺不到。灸不僅療效快,而且持續的時間也很長。再好的藥也不可能永遠服用,但灸卻可以每天都做,不會有副作用。
55歲左右的L在妻子病逝後娶了個年輕的姑娘,才過了5年,他就基本無法勃起了。為此,他去醫院打過激素針,吃過藥,做過指壓療法,也嘗試過其他偏方治療,但始終沒能見效。正當他為此苦惱時,有個朋友建議他來我這裡看一下。
像L這種情況,只施一次灸也能馬上見效。他做完灸治後的第二天,滿面春風地出現在我的面前。他說清晨時自己開始勃起,感覺又回到了年輕時,高興得都合不攏嘴。
勃起力減弱 時在腰下的 上髎穴 和 中髎穴 上施灸能夠迅速恢復、增強性功能。而且最好是夫妻雙方一起進行灸治。否則雙方無法保持均衡,會激發矛盾。
L是因房事過多,加上為了滿足年輕妻子的需要,產生了心理和精神疲勞,最終壓制了勃起中樞,導致無法勃起。所以我為他進行了能夠調理全身的 無極保養灸 。在 曲池穴 、 足三里穴 和 中脘穴 施灸可使氣血均衡, 氣海穴 和 關元穴 可以助元氣。 肺俞穴 和 膏肓穴 可促進新陳代謝, 百會穴 可助頭部的血液循環,使精神疲勞得到恢復,並最終使症狀得到根治。
進行灸治一個多星期後他對我說:
「身體變得很輕快。不再感到疲勞,身體也感覺變結實了。胃口很好,睡得也很香。其他的且不說,光是小便舒服就已經讓我很爽了。」
為自己的腎喝彩---讓腎不陽虛的兩個天賜之穴
感覺性欲比以前弱多了, 腰部發涼 ,平時老感覺 腰酸腿軟 ,性生活之後更明顯。
腎是先天之本,而腎陽則是本中之本,明代張介賓在《類經圖翼‧大寶論》中特別強調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腎主管生殖,而「腰為腎之府」,所以人腎陽虛時人就會出現上面這些情況,同時還伴有手腳發涼,天氣稍涼就怕冷等現象。
這時候我們只要用兩個天賜大穴,情況就可以很快改善 : 腎俞 、 關元
腎俞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是腎臟的精氣灌注於背部的重要之處,可以說,它是腎臟的氣血精氣在背部的集散地,和腎是直接相連的,所以刺激它就等於直接把腎所需要的「軍用物資」運輸給了腎。
《醫宗金鑒》說它可以治療「下元諸虛,精冷無子」。
腎陽最需要的是溫補,而最好的方法就是 艾灸 ,這樣等於直接給腎加熱;其次還可以拔罐;還有一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簡便的方法,就是兩手速搓熱,然後掌心立刻貼在腎俞上面,感覺不到熱時再重複3~5次。
腎俞就在命門穴旁開 二指的地方<命門穴是督脈的穴位,脊柱上面和肚臍對應的位置>。
還有一點,運用穴位時應該注意不同季節和時間:腎主收藏,對應四季中的 冬 ,所以 溫補腎陽的時候以冬季和晚上的時候最好 。
夏季,應該以按揉穴位為主,就是古代醫書中說的「用熱遠熱」,初春和秋末可以拔罐,晚春和初秋還是以按揉為主。
每天最好在晚上12點左右刺激,因為這個時候是每天陰陽轉化的時間,此時溫補,人體最容易受納。如果睡得早的話,也可在睡前半個小時做,因為陽主動陰主靜,人在睡覺的時候陰在外陽在內,所以要在睡前讓這些補充的陽氣保存在體內。
關元 :它是任脈和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可以說是 提高人體性功能的第一大穴 。古書記載,說一個為老不尊的人因為「日淫數女」被抓,被判以斬刑。有一個獄卒可憐他是老人,對他很照顧。出於感激,這人在臨死之前告訴了獄卒自己的「養性之道」:每日灸關元百壯。<注:一壯也就是一個艾炷>。故事有無誇大的成分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關元的補腎功能由此可見一斑。(請參考→扁鵲心書)
關元就在肚臍直下四指的地方,在一年四季和一天中的任何時候都可以刺激。(精確位置是肚臍到恥骨距離的五分之三,氣海穴為五分之一點五)
操作方法:每天晚上睡覺前,先艾灸關元15分鐘,艾條離皮膚大約2公分,要以感覺到皮膚發熱但不燙為度,然後喝下一杯溫開水。再灸兩側腎俞各15分鐘,或者在兩側腎俞上拔罐10分鐘,拔的時候要感覺稍微有些發緊,但不能感覺到疼。然後在躺下睡覺時快速把手搓熱,掌心墊在腎俞下面,停留默數50個數的時間。
如果能夠堅持我教的方法,很快你就能感覺腰不酸、也不涼了,渾身充滿力量,又可以「開足馬力」追求自己的生活了。
腎陽虛的五味禁忌:不能夠吃寒涼的東西,因為寒涼最傷陽氣,可以吃一些稍甜和稍辣的食物,因為辣味屬辛,「辛甘化陽」還應吃一些溫陽的食物,比如羊肉等。
跌打损伤包括跌仆、殴打、扭挫、擦伤、运动损伤等,伤处多有疼痛、肿胀、出血或脱臼等,也包括一些内脏损伤,但以下组方以治疗软组织损伤为主。先介绍一组治疗跌打损伤的验方:
方一:取山栀子18克(鲜品可用50克),生乳香60克,共捣碎研为细末,加入黄酒250克,调匀,摊于干净敷料上,敷患处。1~2日换药1次。注:本方有消肿止痛之功,对扭挫伤或摔伤致肌肉、关节、肌腱疼痛而未破皮者,有良效。
方二:取山栀子、黄柏各等份,研为细末,加入鸡蛋清及5%的樟脑酒精各适量,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外用塑料膜覆盖。干后滴入适量白酒湿润再敷。每日更换1次。一般3~5天可康复。注:本方适用于膝、踝、肘、腕、指等关节扭伤。关节扭伤后24小时内应冷敷,24小时后要热敷。
方四:若手腕、脚踝或腰部扭伤,可取生姜适量,捣烂如泥,加入食盐一匙,与姜泥拌匀敷扭伤处,然后用绷带固定。每日一换。
方五:组方:大、小茴香各15克,制乳香、制没药、红花、肉桂各6克,降香、乌药、桃仁各10克,泽兰15克,地龙8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上、下午分服。可连服3~5剂。功效: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注:本方主治腰扭伤。
方六:用鲜大葱60克,花椒12克,冰片0.6克,将葱白捣烂如泥,花椒、冰片研为细末,将三药拌匀。患处用水洗净擦干,将上药敷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24小时换药1次。一般3~5天自觉症状消失。注:本方适用于治疗踝关节扭伤。
方七:取早稻秸秆一把(2.0~2.5公斤),于干净地面上烧灰存性,即时加适量童便(取9岁以下健康男童小便,头尾不用,选中间之尿,随用随取)调成灰糊,趁热即时敷于患处,以绷带固定。每日一换,至肿消不痛为止。
胃主纳,脾主运;胃宜降,脾宜升;胃喜润,脾喜燥。脾胃之疾不宜呆补、漫补、壅补,应补中有通,静中有动,使补而不滞,润而不腻,能升能运,以顺其脾胃升降或通降之性。
你吃了吗?这是国人口中较为常用的一句问候语,最初,反映的是人们在历经艰难岁月时相互之间一种实实在在的关切,而进一步讲,则可以看作是人们对身体健康的相互提醒,为什么这么说呢?
全球共有5亿胃病患者,中国就占了1.2亿,是名副其实的“胃病大国”。在中医里,提到胃就不能不说脾,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强,就会引发很多疾病。我觉得养生必须先 养脾 胃,胃强身体才强壮,胃弱身体就虚弱。如果把长寿比喻成盖房子,护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基不牢,吃再多营养品、保健品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那么,身体的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自然就会出现“枯萎",就会百病丛生。 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
查查你的脾胃是否健康
脾胃不好的人,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 我在门诊中常碰到这样的病人:有的面色苍白,口唇没有一点光泽;有的过于消瘦,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了;有的很胖,看似体格庞大,但一点都不结实;还有的说话有气无力,精神不振,年纪轻轻却未老先衰……多是由于他们的脾胃功能受损所造成的。因此,要知道脾胃好不好,我常看以下几个部位:
口唇 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另外,睡觉时会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表现。
鼻子 脾胃的经脉和人的鼻子相连。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虚弱所导致的。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
眼睛 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另外,脾和人体液的吸收关系很大,如果常出现眼睛红肿、脸肿等现象,也可能是脾的问题。
耳朵 脾胃虚弱会导致人的肾气不足,常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
此外,很多人的脾胃不好,是由过度劳累或情绪引起的。尤其是春天,肝火旺盛,人往往易怒。 脾胃失调的人,春天常常觉得身上没劲儿、手脚冰凉、有时还会拉肚子。脾胃受伤五脏都遭殃。
脾胃与五脏的关系
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 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心与脾 就像一对母子,心脏病要从脾胃治。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肝与脾胃 互相影响。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反过来,脾胃也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脾胃虚最先影响肺 。肺像个“宰相”,专门辅佐心脏这个“君主”。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助心脏治理全身。然而,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脾虚往往肾也虚 。人的精力充沛肾气就充足。肾的精气强弱,还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养肾脏有关。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
脾胃生病的起因
脾胃四怕,生、冷、撑、生气
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四怕生气。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 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过劳忧思)。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肝不郁,则脾不虚
肝不郁,则脾不虚,大家都知道“茶饭不思”“气饱了”,其实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生气动怒忧思郁结,都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 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因此说,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现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运动少,工作压力大,心情抑郁多见,容易导致痰湿内滞,直接的结果是体重易超标。 因此说,对于痰浊偏重的人,用补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阳明,泄去浊毒,最利于健康。
不少人有体会,平时喝萝卜汤或者吃点炒香的莱菔子粉,即觉周身舒服。总之, 痰湿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为主,千万别滥吃补药或各种营养品、保健品,以免壅滞气机。
《临证指南医案》说 “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灵枢-决气》说 ,“ 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
可见饮食充足同时机体气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将其转化为精气,化生为血而濡养于神,于是人的神气充沛,生气勃勃。
消食通腑、健脾益气宜山楂山药丸
中医有“ 脾胃虚,百病生,诸病从脾胃论治 ”之说。上至高龄老人,脾胃虚弱,腹胀便秘;下至婴幼孩童积食,食欲不振,大便不通;更有三高患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甘厚味,中焦食滞,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口臭便干,睡眠不安和手脚心发热等症状。 都可以用消食通腑 、 健脾益气之法。助消化消食积的良方莫过于 山楂丸, 健脾益气食治良膳首推 八珍糕。
山楂丸 也叫大山楂丸,是助消化消食积的良方。山楂丸由山楂、 麦芽 、神曲三种药味组成;山楂在方剂中是主药,具有消食、除积、助消化的功能;神曲和麦芽也是消积化食的良药; 山楂善于消导肉食积滞;而麦芽、神曲善于消导淀粉类食物积滞。
八珍糕 原方首见明代著名外科医生陈实功所撰《外科正宗》,是陈氏家传秘方,由人参、莲子、芡实、扁豆、薏米、山楂、麦芽、山药组成,研为细末,和以米粉,制成条糕,每日清晨服食数条,百日后可渐觉体健。
山楂山药丸集“大山楂丸”与“八珍糕”功效,消食之余兼可强健脾胃。方中以山楂山药为君药,佐以陈皮、麦芽、 茯苓 等以行气健脾渗湿,共奏健脾益气,消食化积、疏肝行气之效。
山楂
早在《本草纲目》里有如下记载:
“凡脾弱,食物不化,胸腹胀闷者,饭后食山楂二三枚,绝佳。”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有记载:
“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
药食皆佳的山楂,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山楂性味酸甘,微温,归属胃和肝经,适量食用,可以 促进消化、活血化瘀,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软化血管。 除此之外,山楂还有 平喘化痰、抑菌、治疗腹痛腹泻 的神奇功效。
山药
山药,《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山药的工作——“益肾气、健脾胃、止泄泻、化痰涎、润皮毛”。山药既是滋补食品又是补气中药,为药食两用佳品。祖国医学认为,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 《本草经读》记载:“ 山药能补肾填精,精足则阴强……凡上品俱是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药,故神农另提久服二字。 ”
山楂山药丸和普通的大山楂丸共同点是都有炒麦芽和山楂,区别在于 没有神曲,而是加入了健脾的山药、茯苓、陈皮,在消食的同时,强健脾胃。山楂、陈皮、麦芽兼有行气疏肝健脾之效。 治疗小儿脾胃虚弱、食少腹胀、面黄肌瘦、便溏泄泻等症,有健脾养胃、益气和效。后用于老年人保健,能养脾胃,久服轻身耐老。
平时脾胃消化不好的人,胃旺脾虚,有胃口但消化不良有肚子的人都可以经常食用,孕妇不宜。
胃主纳,脾主运;胃宜降,脾宜升;胃喜润,脾喜燥。脾胃之疾不宜呆补、漫补、壅补,应补中有通,静中有动,使补而不滞,润而不腻,能升能运,以顺其脾胃升降或通降之性。 补脾健胃最宜山楂山药丸。
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
山楂是含糖较高的水果之一,所以糖尿病患者要谨慎食用。
吃完山楂后一定要漱口,否则容易导致蛀牙。
孕妇不宜多食
由于山楂含糖量较高,容易引起孕期高血糖症状。
另外,山楂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若食用过多会刺激血液循环管、加速子宫收缩。
老人、大病初愈的人不宜多食
山楂有收缩和刺激胃黏膜的作用,而老人与大病初愈的患者,脾胃功能较弱,过多食用反倒会耗伤胃气。
这类人更适合温和的使用方法,比如用山楂煮水、煮粥等。
空腹、胃动力障碍的人不宜多食
山楂会加速胃液的分泌,因此空腹,或是患有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症的患者,均不宜大量进食山楂。
养脾的七个要点要记牢
其一,食物喜温燥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因此养脾要食些温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药。 比如,我们厨房里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温性偏燥的,因此亦具养脾之功。如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 白芷 、良姜、干姜等等。
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气的食物 ,如地下长的地瓜、山药等; 脾喜温恶凉, 故需食温; 脾色为黄, 故需食黄色食物,小米色黄,最养脾土; 脾德在缓, 故需食甘味以缓脾之情。
其二,香味入脾,可 醒脾 燥湿
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湿,亦可让脾舒畅。 炒香的食物多具养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再者,米或面食烤成半焦半糊时即有香味,亦可养脾。小时候我最喜欢吃锅边上烤成焦黄色的玉米饼子或馒头,大概小孩子天性知道此物健脾。推之,烤成金黄色的面包又焦又脆,此当属养脾之物。
其三,勿过食生冷
小孩子从小就要注意勿过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饮、凉水等,因为会伤损脾阳。而对小孩子来说最好的零食是麦芽糖和锅巴。有人担心吃烤香的食物会不会上火,我认为不能吃刚烤出来还烫着的,可等凉至室温时再吃即不会上火。 脾虚之人又可坚持晨起喝生姜红糖水,有助于温脾,并能升阳。
其四,养脾的中药及汤方
脾为中土,为阳气左升之枢机。
历代有不少养脾的中药及汤方: 健脾燥湿有苍术,有平胃散;补脾化湿有茯苓,有四君子汤;醒脾助运有草果,有醒脾散;温脾祛寒有干姜,有理中汤;升脾益气有黄芪,有补中益气汤;养脾和中有人参,有桂枝人参汤。 如此等等,皆是宣畅脾阳、调和中气之方药。
(附:补中益气汤 即用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用水煎服, 即可益气升阳、调补脾胃。 )
脾主运化,若脾虚运化无力,常会吃什么拉什么,且面黄肌瘦,此时当重视养脾。脾喜甘淡而恶腥辣重浊,因此,甘淡可以养脾;脾气太虚,千万不可吃香喝辣。
养脾可用此方:茯苓、薏苡仁、芡实、山药各30克,陈皮10克
水煎服,日一剂。或上药烘干,共研细末,每次15克,日两次,冲入温热的米粥中服下。
其五,艾灸有温阳之功,最合于养脾之需。
凡脾虚之人皆可艾灸脾经原穴 太白 。脾经主时为上午9点至11点,因此若能在这个时间内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针灸胃经合穴足三里。 脾应于季夏,小暑大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
其六,脾气通于口,脾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
脾有病则唇色改变,或发黄,或发暗,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又按面部诊断,脾应于鼻头。鼻头色黄,必属脾虚。按手掌诊断,手掌中间及大鱼际对应脾,若发暗亦是脾虚之相。
平时认真调理,自己注意观察这些部位的变化,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脾阳充足的改变。
其七,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
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人愤怒、怨恨或焦虑时,胃和脸一样充血而发红;人悲伤、沮丧或忧郁时,胃就变得苍白,胃液分泌不足,活动也减少。中医也认为,不良情绪会影响肝的调节功能,进而会影响脾胃。可见,学会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