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汉字文化的最好承载形式,重视书法在国民教育中的潜在力量

熊秉明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我认为熊先生并没夸大书法的文化地位,中国书法,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书法有巨大的文化包容性,它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媒介。如果以书写工具来说,古代是毛笔时代,近代则是钢笔时代,现在就是键盘时代。每个时代的工具自然是与该时代的文化密切相连,使用毛笔书写过去的繁体字,可以成为以书法为媒介与古代文化相沟通的有效途径。而且书法不仅可以成为汉字文化的最好承载形式,书法教育也是促进全民传统文化普及和发挥汉字文化软实力作用的最好形式。

1、通过书法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利于知识的综合。

书法在平常人眼中,或许是和“写字”等同的,这是一种误解。书法并非是简单的写字,它是人文学科中联系甚多,涉及面极广的一门学问。钱钟书在《诗可以怨》中写道:“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渗透,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穿着不同的学科。” 正如钱先生所说,书法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对象,与其它学科诸如文学、艺术、宗教、历史、哲学等密切相联,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基于书法“贯穿着不同的学科”的特点,在国民教育中,我们可以根据各年龄段的不同能力特点,有层次有步骤地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其它学科的知识。例如,低年级小学生,在起步的书法“练字”过程中,与语文学科的识字同时进行,互相促进,有助于理解记忆。在教授语文识字时,点染地介绍汉字中象形、会意等造字法,在书法训练中则可以更形象生动地消化这些知识,这样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像“马”、“羊”这类象形很强的字,可以用从大篆到楷书不同年代的字形演变来强化和理解记忆;而类似“本”、“末”会意的字,通过对原始字形的分析来理解本义,这对以后合体形声字的理解记忆也会有很大帮助。“练字”与“识字”同时进行,相辅相成,一举两得。对于具备一定理解能力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可以在“技进乎于道”的更高层面上来介绍。如儒家与书道共有的雅与俗;儒家强调自身品格完善,在书法中则体现为“书如其人”;儒家中庸含蓄之美,书道亦表现为委婉而不外露之意蕴。道家老子有“知其白,守其黑”,书法亦有计白当黑;道家尚无为而无不为,书法到一定境界则无法而无不以为法。佛家讲“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如同书家从守法到无法的境界。书法与儒释道联系,儒释道又渲染着中国文化的一切。可见书法既是传统文化综合的载体,又是使学生了解和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媒介。因此,在国民教育中开展书法教育,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积累和综合知识的角度上讲,是非常必要的。

2、书法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虚心踏实、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古以来,历代名家无不是经过一番勤学苦练而后才名垂青史的。在书法史上,书家勤奋的练功与孜孜以求的探索,多成为后人佳话。王献之书墨十八缸,临池尽墨;怀素的笔冢;欧阳询夜里卧床后以指代笔以被当纸练字,天长日久以至于划穿被子;米芾见金石刻字无不是如见至宝,即坐、即卧钻研不舍,以至于守碑观摹数日不去;唐太宗李世民以“二王”法书为至爱,不惜代价搜尽“二王”法书,得到《兰亭》,以此奉为珍宝日日把玩,挂在床头反复品味。这些典故佳话,虽然是在说书法的学习,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这种勤奋和执着,都需要脚踏实地去钻研。书法是容不得虚浮的,功力是与所用的工夫和时间成正比的。书法艺术“以力为美,力由功来”的传统文化因素,对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练成功力,追求学无止境的精神是十分有帮助的。(我想这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性格和精神)

书法通过基本功的训练,培养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论语》有云:“其为人者孝悌,而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书法之规矩法度,如同儒家孝悌之礼,通过书法的学习致立于修身之道。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可见书法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个人的处事谨慎,细心专一的好习惯。而且在坚持不懈的练习中,不断提高书写水平的同时,还可以平静心态,追求无止境的艺术,探寻无穷的知识,实现更高的人生理想。

网络照片《兰亭序》局部

3、通过书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全民的艺术修养,这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

书法审美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是国民教育中“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审美表征。它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华夏审美人格心灵世界,并以其特立独行、源远流长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 ”透过书法可以认识中国文化的魅力,而书法点画的线条美,字体的结构美,通篇的章法美,无不可以成为学生感受美的开始。颜字的拙美,苏字的肥美,赵字的秀美。《兰亭序》意韵生动,对生命的慨叹;《祭侄文稿》中,书家情绪气质无意识表露出来的自然美;苏轼身谪边邑,生活困苦造就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岳飞“还我河山”的气魄豪壮;毛泽东“江山如此多娇”尽显伟人兴怀;身临泰山感受“五岳至尊”的气势,又是何等境界。如此之类,无不可成为学生认识美、感知美的起步。中国进入21世纪建立和谐社会,顺应时代发展,在不断提高全民物质要求的同时,决不能放松精神文明的建设。艺术是精神文明的结晶 。书法是艺术的结晶。在国民教育中开展书法教育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

网络照片《祭侄文稿》局部

4、通过书法学习更清楚地认识东西文化差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特色文化。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字,而能够使其成为一门艺术的只有中国,这是值得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骄傲的事情。我们的文字不仅是保存最完整,使用时间最长,而且是最具有艺术活力的的文字。埃及虽有文字留存,但已经无法识读和使用。拉丁文字虽也有各种书写方法,但缺少艺术魅力。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承载着炎黄子孙的血脉。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艺术。“要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是从最富于民族特色的现象入手,尤其是从那些持续了千百年的现象入手”。 所以通过书法的学习,能真正认清自己,更好地有选择地借鉴别人。把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展现给世界。教育是立国之本,书法教育则是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世界观未形成,易动摇的中小学生来说,书法在了解和认识东西文化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上,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选择识别能力上,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书法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传统文化又是体现汉文化“软实力”的重点,所以在国民中开展书法教育其实就是潜移默化的积蓄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蓄势亟待,必有一日彰显非凡力量。

本文作者李少禺,编辑肖文,如有引用请说明。谢谢!

参考文献

《中国书法文化大观》,金开诚、王岳川主编,北京大学,1995年。

《宋元以来俗字谱》,刘复、李家瑞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

《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曾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

《古代汉语字典》,周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汉字学概要》,王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