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六百一十四首《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六】

 再游玄都观

【中唐·刘禹锡·七言绝句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拼音版

bǎi mǔ tíng zhōng bàn shì tái,táo huā jìng jìn cài huā kāi。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zhǒng táo dào shì guī hé chǔ,qián dù liú láng jīn yòu lái。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作品介绍]

《再游玄都观》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重提旧事,向打击作者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前两句写出玄都观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景色,后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诗人自己之升沉进退。全诗用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注释]

1、屯田员外郎:官名。掌管国家屯田及官员职田配给等事。

2、出牧连州:出任连州刺史。汉代称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为牧,唐代称为刺史。

3、寻:不久。

4、前篇:指《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5、旋:立刻,很快。

6、有:通“又”。有、又放在两位数字之间,表示整数之外又零多少,是古代人的习惯用法。

7、主客郎中:官名。负责接待宾客等事务。

8、荡然:空空荡荡的样子。

9、兔葵: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林中或林边草地阴凉处。

10、俟:等待。后游:后游者,后来的游人。

11、大和二年:公元828年。

12、百亩:表示面积大,并非实指。中庭:一作“庭中”。庭,指玄都观。

13、净尽:净,空无所有。 尽,完。菜花:野菜花。

14、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15、刘郎:指作者自己。

  [译文]

贞元二十一年我作屯田员外郎,当时这个观里没有花。那年贬我出去作连州刺史,不久又贬为朗州司马。过了十年,召我回京,人人都说有道士亲手栽植了仙桃,满观如红霞,于是才有前首诗以记一时之事。接着又派出作刺史,现在十四年了,我又回来作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空空荡荡的连一株树也没有了,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摆动。因此再题二十八个字以等待后来的游人指教。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庭院中大半长的是青苔,桃花开完之后菜花接着又开。
当年种桃树的道士身归何处?曾在此赏花的刘郎今日又来。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十一年,又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运动。贞元二十一年一月,唐德宗薨,顺宗即位,八月改元永贞,即起用王叔文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为革新的核心人物。半年之后,改革失败,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州府的司马,史称“八司马”。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中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而后先后在连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自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又先后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故世称“刘宾客”。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检校礼部尚书,次年病逝于洛阳。
刘禹锡一生宦迹漂泊,所到之处,关心民瘼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作。他的诗歌创作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白居易对其推崇备至,称之为“诗豪”。所著诗文见收于《刘梦得文集》中。
赏析

壹/

《再游玄都观》作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此诗可以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十四年前,刘禹锡因赋玄都观诗开罪于权相武元衡,被远窜岭南。十四年后,刘禹锡“复为主客郎中”,再次回到了长安。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这时,武元衡已死了十四年了。作者写这首诗,再咏玄都,对武元衡等显然是一种嘲笑和鞭挞。

文学赏析

这首诗重提旧事,向打击作者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样,此诗仍用比体。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玄都观里桃千树”,“无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强烈的对照,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玄都观的盛衰变化。
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沉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用反诘的句式把玄都观的今昔写足。玄都观里连“种桃道士”都不知哪儿去了,其荒凉破败到何等程度自然是可以相见的了。因为第三句是无疑而问,所以第四句不作正面回答,没说种桃道士到底归何处了,而说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这一切,是不能预料的。这两句虽然作了转折,但转折得一点也不突然,衔接得十分紧密,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作诗人的政敌武元衡等达官显宦们,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相同。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派。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让位于另外一些人,而“桃花净尽”四个字力透纸背,对武元衡等人进行了无情地鞭挞。桃花之所以净尽,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
诗人想的是: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诗中流露着诗人满怀胜利的喜悦,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刘禹锡玄都观两诗,都是用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除了寄托的意思之外,仍然体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这种艺术手法是高妙的。

名家点评

明·谢榛:夫平仄以成句,抑扬以合调。扬多抑少,则调匀;抑多扬少,则调促……刘禹锡《再过玄都观》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上句四去声相接,扬之又扬,歌则太硬;下句平稳。此一绝二十六字皆扬,惟“百亩”二字是抑。又观《竹枝词》所序,以知音自负,何独忽于此邪?(《四溟诗话》)
明·敖英、凌云:风刺时事全用此体。(《唐诗绝句类选》)
明·唐汝询:文宗之朝,互为朋党,一相去位,朝士尽易,正犹道十去而桃不复存。是以执政者复恶其轻薄。(《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清·王尧衢:诗至中唐,渐失风人温厚之旨。(《古唐诗合解》)
近代·王文濡:前因看花诗,连遭贬黜,今得重来,而新进者随旧日之执政以俱去矣,因复借此以讽之。(《历代诗评注读本》)
近代·刘永济:按禹锡因王叔文事被贬朗州,十年之后,朝中另换一番人物,故有“尽是刘郎去后栽”之句,以见朝政翻覆尤常,语含讥讽,是以又为权贵所不喜,再贬播州,易连州,徙夔州,十四年始入为主客郎中,又因再游诗为“权近闻者,益薄其行”,遂被分司东都闲散之地。考此两诗所关,前后二十馀年,禹锡虽被贬斥而终不屈服,其蔑视权贵而轻禄位如此。白居易序其诗,以“诗豪”称之,谓“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语虽论诗,实人格之品题也。(《唐人绝句精华》)
佚名

赏析

贰/

刘禹锡与他的桃花诗

天气一天天暖和起来,位于荥阳市豫龙镇的禹锡园里,一株株桃树上的花蕾在悄悄地膨胀鼓满。关于桃花,古今文人写了多少佳作难以计数,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被广为传诵的理由恐怕是缘于诗人幽默、乐观的性格魅力。

贞元九年(793年),21岁的刘禹锡考取进士,做监察御史。当时的中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地方上藩镇割据,朝廷中宦官专权,苛捐杂税压榨百姓。永贞元年(805年)正月,顺宗皇帝登基,他重用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对社会弊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革新的矛头直指反动势力的利益,他们纠结起来进行反扑,又一鼓作气拥立顺宗的儿子宪宗即位,不到半年,改革失败。包括刘禹锡在内的八名朝廷官员被贬到偏远地区当司马。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十年后被召还京。脍炙人口的《玄都观桃花》就是作者回京时所作。诗的原题名为《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公元815年仲春,长安大街车水马龙,笑语欢声,没有一个不是看花归来的人。玄都观这么多盛开的桃树,全是刘郎离京后所栽。诗人借桃花讽刺朝中那些得宠的新贵人,表现了对他们的轻蔑和自己的不屈精神。

观花赋诗招来了再次被贬外放,诗人历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太和元年(827年)文宗时代才又被召回京城,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十几年后故地重游,豪爽的刘郎又挥笔写下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今日的玄都观已是今非昔比了,百亩大的庭院里有一半长满了青苔,桃花尽谢菜花却在尽情地争开。种桃树的道士到哪里去了?前次赏花的刘郎今又重来。诗人历经危难劲节不移,借写玄都观桃花的盛衰兴亡,表达了他对腐朽势力的嘲笑、蔑视。
  刘禹锡晚年在洛阳与白居易友谊殊深,诗歌唱酬,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中称:“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正邪忠奸从来水火不容,默默无语的历史总是淘尽黄沙留下金。当年红极一时的政客们无一例外地成了过眼烟云,唯刘郎与他的诗篇历经千年,依然灿烂。

佚名

赏析

叁/

唐朝有个超有个性的诗人——刘禹锡。

他和苏轼一样屡遭贬谪,却一直豪放不羁,乐观向上。

他出生于小官僚世家,从小便攻读四书五经,既聪明又勤奋,很早便在文坛获得很高的声誉。

当时诗僧灵澈和皎然都对他赞不绝口。

他在22岁的时候便高中进士,比起大多一生不第的读书人来说,真的是幸运多了。

他曾怀着满腔热血,参与了当时以王叔文引导的“永贞革新”。

可惜在保守势力的打压下,改革很快便胎死腹中,而刘禹锡等人也很快被贬出了京城。

当时的他正是而立之年,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却遭此打击,一般人也许就一蹶不振了,但刘禹锡并没有。

他到了偏僻的朗州,却高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他在那儿一呆就是10年,后来815年,终于得蒙恩赦,奉诏回京。

本是个东山再起的好时机,却因一首诗,被贬到更远的地方去了。

这首诗名为《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全文如下: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是长安南门外的一处道观,这首诗表面是写长安的百姓去玄都观看花,但是从诗题的“戏”不难看出这其实是一首讽刺诗。

他以玄都观里那些新栽的桃树比喻当时的权贵,表面说桃树是在他出京后所栽种,实际是说那些官员都是他走后才提拔起来的。

言外之意就是说要不是他不在,轮得到这些权贵嚣张吗?

这么以讽刺就捅了马蜂窝,那些权贵纷纷在皇帝面前进谗言,于是一纸诏书,又将刘禹锡贬到更远的地方了。

而这一去又是10多年,一直到了828年,才再次回到长安。

回到长安后的他又一次来到了玄都观,距离上一次已整整14年,这次他又写下了一首诗。

此诗名为《再游玄都观》,全文如下: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短短28字,却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写到了极致,读后令人大呼:解气。

诗歌开头两句写的是玄都观的情景。

在那百亩庭院中,大半长的都是青苔,桃花早已凋落,如今菜花开得正茂盛。

当年玄都观的桃花盛开时是何等的繁盛,人人争相观赏,可如今园中布满青苔,这样强烈的对比,让人清醒地看到了玄都观的变化。

接着的两句是进一步写出了世事的无常。

时隔多年,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可是不仅是桃花,就连当年种下这十里桃林的道士都不知道哪儿去了。

其实这首诗表面看写的是桃花,其实还是写人。

当年因为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他被贬出京城,可如今他回到京城了,可是陷害他的武元衡早已化作一抔黄土。

而刘禹锡写这首诗主要就是为了嘲笑当年那些新贵:你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如今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其中的得意不言而喻。

无论是十四年前的那首诗,还是如今的这首《再游玄都观》,其实都表现了刘禹锡勇于和恶势力斗争的坚贞又达观的精神。

他即使处处被打压,依然狂放不羁,无怪乎白居易会称赞他:“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佚名
赏析

肆/

文学史在分析刘禹锡性格时,往往会以游玄都观诗为例。刘禹锡从贬所征还,游玄都观,作诗一首。据说此诗被人解读后,告诉当政,刘又遭外贬。“紫陌红尘拂面来”以及“百亩中庭半是苔”两首诗到底反映了刘禹锡怎样的性格?是否如通行文学史所说的“倔强”呢?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关于刘禹锡两题玄都观诗事的说法流传甚广,中间尚有疑惑不解处,以记载时间先后将材料罗列如下:

——刘禹锡自说。《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独来。”诗《引》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烁晨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本事诗》说。“刘尚书自屯田员外左迁朗州司马,凡十年始征还。方春,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其诗一出,传于都下,有素嫉其名者,白于执政,又诬其有怨愤。他日见时宰,与坐,慰问甚厚,既辞,即曰:'近者新诗,未免为累,奈何?’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其自叙云:'贞元二十一年春,余为屯田员外,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十年,诏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盛如红霞,遂有前篇,以记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四年,始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再游。时太和二年三月也。’诗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独来。’”文中“太和”乃“大和”之误。

——《旧唐书》说。“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大和二年,自和州刺史征还,拜主客郎中。禹锡衔前事未已,复作游玄都观诗序曰:'予贞元二十一年为尚书屯田员外郎,时此观中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还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红桃满观,如烁晨霞,遂有诗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得为主客郎中。重游兹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其前篇有'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之句,后篇有'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之句,人嘉其才而薄其行。禹锡甚怒武元衡、李逢吉,而裴度稍知之。大和中,度在中书,欲令知制诰,执政又闻诗序,滋不悦,累转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

刘禹锡自说未涉及他人与自己的仕途。如依刘《引》所述写作本事,则二诗仍触景生情,寄托感慨。诗《引》交待作诗缘由,以记时记事为主。《本事诗》说,除刘自序内容外,添加了“紫陌红尘拂面来”诗传播及其严重的政治后果。《旧唐书》说大致承《本事诗》,但稍有不同,不仅保留《本事诗》有关第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的效果记载,又增添了第二首诗“百亩中庭半是苔”引起的后果,以及“人嘉其才而薄其行”的直接评价。

为准确分析刘禹锡的性格,这里对三则材料做了比较。材料一以自序交待作诗原因;材料二添加了第一首诗在传播中产生的影响;材料三在《本事诗》的基础上,保留了第一首诗传播影响的记载,又添加了第二首诗在传播中的影响,而且两次提到“执政不悦”。《旧唐书》的最大改动是增加了社会舆论以表示修史者对此事的评价,所谓“人嘉其才而薄其行”,这其实是很重的一句话。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常处在一种不断递补的过程中,有时会让人们更加明白事情的始末和真相,有时也会因添加不妥做了错误的引导,而让人们陷于迷惑之中。

就材料探讨刘禹锡性格有两条线索,结论是有差异的。一是如刘自述,他就事论事,只关注诗歌写作,先后两次都是即景叙事抒情,有寄托。至于二诗所产生的影响,他并不知情。这样可以归纳刘之性格:自信中稍有自负。二是综合《本事诗》和《旧唐书》记载,二诗均被人过度阐释,产生不良后果。这样即可归纳刘之性格:自信而且固执,甚至不明智。但这里有一问题:刘是想入朝做官的人,他如果明知第一首诗已惹下麻烦,为何又写第二首诗再去找麻烦。这样岂不是自寻烦恼,有意做事与愿违的事,此于情于理难通。

两题玄都观诗确实给我们解读古代作家性格带来了许多启发。三则材料其实有两种传播路径:一是刘之自述,《本事诗》和《旧唐书》也是尊重这一材料的,都如实引用,个别地方文字稍异;二是《本事诗》和《旧唐书》新增内容,虽是传闻,也一定有真实的成分。这样,对写作者而言,他并不一定知道诗歌写作引起的后果,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将诗与自己被贬联系起来,故“紫陌红尘拂面来”诗记一时之事,后因再题“百亩中庭半是苔”诗,以俟后游再有题作,如此而已。至于《本事诗》和《旧唐书》所记则反映了另一事实,有人利用刘禹锡诗做文章,有意把诗中的描写和情绪上纲上线,对刘陷害并得手。记录者则将传闻尽量和刘两度作诗两度被贬做了因果联系。这样推理情理上容易被人接受,将刘两次被贬归结为两次题诗的影响。如果说如《本事诗》所载,第一首诗已产生严重后果,那么,刘禹锡写作第二首诗就是明知故犯了,这样是否低估了刘禹锡的政治智慧?毕竟,他跟随杜佑多年,又经历了“永贞革新”的浮沉。

一般情况下,文学史著作都会引这两首诗来说明刘禹锡的性格,但如何解释,还可以讨论。如果刘禹锡是在不知道第一首诗的传播影响的情况下,事隔十多年又写下第二首诗,那只能就诗歌内容和刘之自述来推论其性格,这样可以说刘诗表现出感伤(第一首)、自信(第二首)。如说二诗表现出倔强的性格,似为不妥。

佚名

赏析

伍/

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我踏进玄都观,却发现,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来上千树的桃花同时盛开的壮观景象已经荡然无存,只有寻常的菜花在开放。现在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哪里去了。多年前因为游玄都观写下了一首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今天又回来了!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时再游玄都观的刘禹锡,怎么也没有想到看见的会是此番景象。昔日去看桃花的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如今百亩庭院,人迹罕至,只剩下青苔斑斑,百姓们种的菜花在开放……

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样,这首诗中同样以桃花比新贵。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们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

岁月沧桑,世事难料。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而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那些人哪能预料到呢?

已经五十七岁的刘禹锡依然故我,写下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再次揭开他对手的痛处,向他们挑战。诗人在这里还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从此,中国的文化里又多了一个成语——前度刘郎!

佚名
赏析

陆/

《再游玄都观》

诗歌篇名。唐刘禹锡作。

刘禹锡诗“序”说:“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今人李长路《全唐绝句选释》:“十四年中,帝王三易,人事多变,而斗争未息。作者此诗旧事重提,有不畏强权,继续斗争的思想。”今人顾伟列说:“用借喻手法说,借庙宇依旧,景物全非的自然景象,比喻新贵的红极一时而相继失势,较之上首,此诗讽刺更辛辣,态度也更倔强。”(《古典文学三百题》)今人卞孝萱、吴汝煜《刘禹锡》:“主要不是在讽刺,而是抒写自己不屈的意志和表述一种独特的感受。读这首诗,我们仿佛听到了爽朗的笑声。这笑声,不禁使人联想到,昔日靠镇压永贞革新上台的权阉贵幸,曾经是那样不可一世,现在终于一个一个地被时间的流水和政治斗争的漩涡无情地卷没了。讳疾忌医的唐帝国病入膏肓,无可救药。永贞革新虽然没有获得成功,但历史证明了它的正确。作为当事人,能亲眼看到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胜利。因此,也可以说,刘禹锡不愧为笑在最后的一个胜利者。”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刘禹锡写有《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因讥讽执政,被贬远郡。唐文帝大和二年(828),刘再回长安,旧地重游,面对桃尽苔生、荒芜冷落的玄都观,有意旧事重提,写下此诗。诗的前两句写景,百亩之庭,半是青苔,当年盛极一时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有菜花满院,借此比喻朝廷人事的变动。后两句抒慨,从“桃花净尽”联想到“种桃道士”不知归向何处,而自己历经十四年忧患因厄,今日重又归来。对扼杀永贞革新的政敌,投以轻蔑的嘲讽。运用比拟手法,语涉讥刺,通过今昔对比,借花事以喻人事,自然贴切,寄意遥深。因诗带讥讽,尖锐犀利,“执政又闻诗、序,滋不悦”(《旧唐书·刘禹锡传》),于是刘禹锡又被发往洛阳去任太子宾客的闲散官职去了。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