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Me周刊】胞外核酸酶DNase助攻植物病原真菌的免疫逃逸

作者:张耀予,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在读,主要研究青枯菌多态性与动态组控。
周刊主要展示LorMe团队成员优秀周报,每周定期为您奉上学术盛宴!本期周刊为您介绍玉米小斑病菌具有类似动物病原菌的DNase免疫逃逸机制。原文2019年发表在mBio上。
导读

动植物免疫细胞不仅能分泌溶菌酶等物质“远程射杀”病原菌,还能自我牺牲编织exDNA和杀菌物质的“天网”捕杀灭病原菌。如何进行免疫逃逸是病原菌成功入侵宿主的关键。动物病原菌巧用胞外核酸酶DNase撕裂“天网”,迅速逃避宿主免疫的猎杀。那么,植物病原菌是否也掌握了类似的“破网之技”呢?康奈尔大学Turgeon教授团队以玉米小斑病菌为模式,破解了植物病原菌利用DNase进行免疫逃逸的过程和机理,同时初步探讨DNase介导免疫逃逸机理在植物病原菌内普适性的可能性。

科学问题:植物病原菌是否具有类似动物病原菌的DNase免疫逃逸机制?

研究思路:为解答这一科学问题,作者以玉米及玉米小斑病菌为模式,首先进行基因组分析,明确玉米小斑病菌基因组中可能编码DNase的基因,并构建相关基因缺失突变株及回补菌株。随后比较分析不同DNase基因对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理生化、DNase活性以及其致病能力的影响。最终证明植物病原菌具有类似动物病原菌的DNase免疫逃逸机制。

主要结论

一、基因组分析发现玉米小斑病菌C4拥有5个编码DNase的基因

基因组分析发现玉米小斑病菌C4拥有5个编码DNase的基因,分别命名为nuc1~nuc5,并构建了每个nuc基因的单突变体NUC1~NUC5。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表1):nuc1nuc1缺失突变株的形态、无性和有性生殖以及色素沉着特征均与野生型(WT)相似(图1)。其中nuc1缺失(1A中)及nuc1nuc2双突变株比WT的生长稍慢。对nuc1失突变株进行回补能够完全恢复至WT的生长水平(1A右)。结果表明: nuc1nuc2基因可能具有DNase活性。

表1 候选exDNase编码蛋白和基因缺失菌株的表型特征

图1 (A)WT、nuc1nuc1[NUC1]菌落形态;(B)WT和nuc1表型

二、NUC1蛋白具有DNase活性

为验证NUC1和NUC2是否具有DNase活性,作者探索了nuc1nuc2基因和胞外基质(ecm)缺失对小斑病菌总DNase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nuc1突变株、nuc2突变株及双突变株发酵液的DNase活性明显降低,同时玉米叶可诱导DNase的表达和分泌(图2)。结果表明:NUC1蛋白具有DNase活性,可能是小斑病菌降解玉米根际NETs的重要手段,与小斑病菌的致病力息息相关。

图2 候选DNase活性

三、NUC1是小斑病菌的毒力因子

为明确NUC1在小斑病菌致病过程中发挥的功能,作者研究了nuc1基因缺失对小斑病菌叶面及根系入侵的影响。结果显示:nuc1及双突变株叶面病斑尺寸减小,根部根部褐色病变有所减轻,而nuc1[NUC1]及添加DNase I所产生的损伤与WT相同(图3)。结果表明:NUC1是小斑病菌的毒力因子。

图3 nuc1基因缺失对小斑病菌叶面及根系入侵的影响

(A)叶面喷施WT C4、nuc1nuc1[NUC1];(B)根部接种WT C4、nuc1nuc1+DNase I

总结

宿主与病原之间的博弈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本文作者发现DNase有助于植物病原菌的宿主入侵,提高自身致病力。认为在植物病原菌中也广泛存在具有类似动物病原菌的DNase免疫逃逸机制,为动植物及其病原菌中常见的防御/反防御毒力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并表明运用该机制可能是防控植物病害的新方向。

论文信息

名:A DNase from a Fungal Phytopathogen Is a Virulence Factor Likely Deployed as Counter Defense against Host-Secreted Extracellular DNA

译名:胞外核酸酶DNase助攻植物病原真菌的免疫逃逸

期刊:mBio

IF:6.956

发表时间:2019.03

通讯作者:B. GillianTurgeon

通讯作者单位:康奈尔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