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清代哲学之四:王夫之
中国清代哲学之四:王夫之
明末清初三位大思想家中,唯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最有贡献。但他同样不是一位只管静坐书斋钻故纸,"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的书呆子。他的人生经历和政治态度,与黄宗羲、顾炎武均无明显差别。他同样仇视农民起义,张献忠邀请他入僚,他宁可自残其体,绝不同意。清军入关,他马上投身复明抗清活动当中,而且四处奔走,无息无止。直到各种武装斗争均已失败,他依然以明代遗民自居,坚决不肯" 薙发" ,在那等时候,不薙发就有" 薙头" 的危险。但他肯宁改冠易服,自称徭人,野居徭洞,也不屈服。
但王夫之的家庭背景,与黄、顾二位其实有别。他的出身既非江南巨富,也非官宦世家。他的家庭堪称文人一族。他父亲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宿儒,但没有进入仕途,也没有其他本领增加收入,一家人只是读书为业,清贫度日。
王夫之早慧,是个神童。他4 岁时就和长兄一起读书,7 岁时已经读完《十三经》,14岁便考中秀才,16岁开始攻读四声音韵之学。他自称" 阅古今人所作诗不下十万"。可知其读书之富,涉猎之广,才智之高,气度之奇。
他早年攻学求仕,中年救亡、避难,但救亡亦不忘治学,避难更精于治学。晚年定居石船山下,潜心著述,完成了他一生的治学业绩。
王夫之一生著述极为宏富。哲学书类有《张子正蒙注》、《尚书引义》、《周易外传》、《思问录》、《老子衍》、《庄子通》、《读四书大全说》、《四书训义》、《相宗络索》、《愚鼓词》等;文学书类有《楚辞通释》、《姜斋诗话》、《唐诗选评》、《明诗选评》等;史学书类有《读通鉴论》、《宋论》、《永历实录》等;政治书类有《黄书》、《噩梦》等。后人刻《船山遗书》,共收各类著作57种,共计288 卷。
王夫之的本体论,认为" 气" 是万物之本。他说:"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 又说:" 阴阳之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他的元气为万物之本,上有所承,并非创见。他的高妙之处在于,他注意将元气说与阴阳五行说结合起来,从而把世界看成一个变体。因而,他的元气说,内涵丰富,论辩有致,讲静讲动,讲有讲无,讲体讲用,讲形而上,亦讲形而下。既主张" 天下唯器而已矣" ,又认为" 治器者则谓之道。" 器属于物质——形而下者,道属于规律——形而上者。他说:" 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尔。一甑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若盦盖严密,则郁而不散。汞见火则飞,不知何往,而究归于地。有形者且然,况其絪缊不可象者乎!" 他的气说,不但俨然哲学风范,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隐隐含有" 物质不灭" 的意思。
王夫之的认识论,很重视感官的作用。他说:" 由月辨色,色以五显;由耳审声,声以五殊;由口知味,味以五别。" 且间接反映了先有物质存在而后有感官体验的含义。
王夫之强调物质的客观存在性,但不轻视理性。他说:"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显著于天下,循而得之。" 他又注意将感觉和思维区分开来,不使二者混为一谈。虽在思辨方面不如英国经验主义深刻系统,但在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哲学注重常理,不为妄言的文化特色。
王夫之的历史观属于历史进化论一派。他不但反对倒退论,也反对历史循环论。他认为:" 唐虞之前,无得而详考也,然衣裳未正,……婚姻未别,……人之异于禽兽无几也。" 立论脚踏实地,有先秦法家之体绪。他既不同意邹衍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历史循环说,更不同意邵雍、朱熹的复古论。否定循环,指斥复古,而主张因" 势" 得" 理" ,势理合一。所谓势,即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大趋向;所谓理,即隐寓在这大趋向后面的必然性规则。他说:" 顺必然之势者,理也;理之自然者,天也。君子顺乎理而善因乎天,人固不可与天争,久矣。"自然,他对" 势" 的理解还是粗放的,其议论也不免有逻辑混乱甚至自相矛盾处。但他的历史进化观,无疑在明末清初这样一个特定时代,达到历史时空线上的最高境界。
王夫之是清代初期的哲学大家,所欠缺者,科技、民主二观而已,"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山人氏,世称船山先生。他生于1619年,逝于1692年,终年73岁。王夫之曾有《自题观生居》一联,恰是他一生写照,联曰:
" 六经责我开生面,
七尺从天乞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