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探源】“三亚”名称由来
三亚鹿回头雕塑
一个地方的名字,能够见证这个地方的发展沿革;三亚市,即由古崖州发展而来,一脉相承。
早在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崖州所在的珠崖郡就已纳入中国的版图。后来的建置沿革,分别有:临振县、临振郡、振州、崖州(宋)、珠崖军、吉阳军、崖州(明)等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廷升崖州为直隶州,领万安、陵水、昌化、感恩四县。民国元年(1912年),废崖州直隶州,在原州府设置崖县。1984年5月撤销崖县,以崖县行政区设立三亚市(县级)。1987年11月,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三亚”名称最早出现在何时何种文献中,如今不得而知。宋人编撰的《琼管志》《琼管图经》《吉阳军图经》,明儒钟芳编撰的《崖州志略》等等书籍如今皆已失传。这些书上是否曾经记载有“三亚”一名的由来,如今也无从考证。
现存的文献中,最早记载“三亚”的是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刊行的《琼台志》。作者唐冑在《琼台志》卷十二“乡都”章中记载:“崖州当时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为四厢、二乡、一都、十四里。‘三亚里’名列十四里之首。”
由海南省档案局编写、1991年3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南省况大全》记载:“三亚之名据清朝石碑记载,当时已传称三亚港。三亚地处南海之滨,是三支河流汇集的大海口。”《三亚史》序章“三亚概览”也有记载:“‘三亚’名字的由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并行穿越市区的三亚河和临春河在近海处汇合成港(即今三亚港),形状如三股枝桠,这一带便约定俗成被称为‘三桠’,久而文字记称‘三亚’。”
“三亚”是由“三桠”演化而来。这是民间流传已久的说法,与《三亚史》和清朝石碑记载相吻合。
这一说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槐光一篇文章《“三亚”名字的两种解读》中提到:“三支河流有‘三桠’和‘三桠水’称谓,‘三桠’字音字形的转化便成了‘三亚’。《崖州志》‘川’条目记载:‘三亚水,源出……长岭。”南至三亚市(注:此处所称实属为墟),与大陂水会。又东至刘家尾,南至金鸡岭麓出临川里,与临川水会,注三亚港入海。约行百里。’这段记载表明三亚河最后会大陂河、临川河(临春河)注三亚港入海。三亚名称这一说法所指的三支河流‘三桠水’,应是这三条河流。这段记载所用的‘三亚水’‘三亚市’‘三亚港’的地名,应凭‘三桠水’命了“‘三亚’之名后才形成的地名。”
三亚天涯海角游览区的天涯石刻
第二种说法是,“三亚者、三丫也”。
这个说法,在三亚市地方志办编写、1985年香港出版社出版的《三亚通览》也有记载。其缘由不是凭三条河的上游形态命名,而是凭下游二河汇拢入海的形态命名。河流入海河段由“三亚河”与“临春河”二河合成一流注入海,形成一个“丫”字。依丫字字形及谐音,从而称为三亚。
凤凰岛(三亚旅文局提供)
第三种说法是,“三亚”名称来自黎语地名的汉语方言音译。
海南岛最早的原始居民当属黎族,今三亚市区一带古代也是黎族同胞的聚居地。黎族同胞开垦出一畦一畦的田园,他们把这叫做“水边田”“河边田”。田园时有鹭鸟、乌鸦之类不速之客光临觅食,他们便称之为“乌鸦田”。据黎族出身的当代学者、语言学博士张雷说,不论“水边田”“河边田”,还是“乌鸦田”,本地黎族方言的发音大致都是“da a”;当时用海南话标注黎话地名,就写成了“三亚”。张雷说,他们把田地叫做da或na,音译成海南话,可以写作汉字为“三、大、扎、什、那”。在黎族地区有许多地名是用“三”的语音,却并不是用以表示数目。如陵水县的“三才”、保亭县的“三道”、乐东县的“三平”等;三亚市海棠区的三合村,吉阳区的三恶村、三朗村、三作村、三平村、三汤村、三罗村等;天涯区的三用村、三孟村、三吉村、三母洞村、三清村等;育才生态区的三道村、三内村、三办村、三更村、三陵村等等,大量存在用海南话读音的“三”标注黎话地名的情况。
亚龙湾
还有第四种说法,是根据三亚市文史资深专家周德光先生的一篇文章《“三亚”乃“三巴”谐音》。
据考,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临川里首人陈明甫、陈公发兄弟聚众造反。陈明甫自号“三巴大王”,模仿帝王建制,建有年号并发榜封赠百官,驾用双龙头船。“三巴大王”聚众举义8年,统领50余村,都是今三亚港周围一带的村峒,其领地最大的村子称“三巴村”,流经领地较长的河流称“三巴河”,出海的港口称“三巴港”。由于海南方言“三巴”和“三亚”谐音,经过日久演化,渐渐转译为“三亚”。
诸种说法尚难定论,但以“三桠”演化而来的说法比较客观可信。因为《三亚史》一书也持这种说法,是各位文史专家据几种说法考究而得出来的结论。
(资料及图片提供:三亚市史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