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卷1学而第一诗解1孝悌自省忠信改过慎终追远

论语》卷1学而第一诗解1孝悌自省忠信改过慎终追远

题文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有朋友也,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学日增,为道日损,

人不知我,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情真.

有子:为人孝悌,好犯上,其则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道生.孝弟也者,欤?:

巧言令色,仁矣.虚情假义.曾子:

日三省身,吾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道千乘国,

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曰:

弟子也者,入则,出则悌,谨而信,

汎爱,而亲仁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贤贤易色;事父母也,能竭其力;

主,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学.人伦不废,学会做人.

子曰君子,不重不威,学则不固;忠信主.

不如己者,以为;过勿惮改.曾子;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报本返始,不忘所由.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0)

相关推荐

  • 金文《论语》,见过么?

    论语通译之  论"过" <论语>一书,大概编成于战国初期,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个别弟子思想.言论和行事的书,是孔子死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他的学生和他学生的学生陆续整理 ...

  • 《论语》通译 (八)

    <论语>  子张(一至六) (一)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     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泥:阻滞,不通,妨碍 ...

  • 《学而》草稿

    <论语>--学而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本篇共16章,主讲修德.为学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正如朱子的理解: ...

  • 《论语他说》02

    为什么论语把学而排在首篇呢? 要想真正弄明白古人的意图是不可能的,毕竟他们已经去世两千多年了,所以我们只能靠猜测. 正如前边说的,孔子处在一个混乱的社会,他想在社会中有所作为,而且他跟春秋战国时期的那 ...

  • 纪念孔子诞辰 | 今天如何读《论语》

    最初读<论语>,我们都免不了把它当作格言集,随便翻一下,抄几条当座右铭,贴在书桌上或墙上,时时作鞭策. 这固然是一种方法,却容易断章取义,把论语教条化抽象化.比如宋代时,司马光过世,刚结束 ...

  • 《论语》卷1学而第一诗解2温良恭俭义礼贵和

    <论语>卷1学而第一诗解2温良恭俭义礼贵和 题文诗: 子禽也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国也, 必闻其政,其求之欤,抑与之欤?子贡答曰: 夫子也者,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 其诸异乎 ...

  •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8孝悌信诚道简易行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8孝悌信诚道简易行 题文诗: 入孝于亲,出忠于君,皆知其义,使陈忠孝, 鲜知所出.凡人思虑,先以为可,而后行之, 其是或非,愚智以异.人性贵仁,莫急于智. 仁以为 ...

  • 《论语》卷2为政第二诗解1为政以德求己心孝

    <论语>卷2为政第二诗解1为政以德求己心孝 题文诗: 孔子有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拱之.诗经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情真意深.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耻; 道之以德 ...

  • 《论语》卷2为政第二诗解2周而不比执两用中

    <论语>卷2为政第二诗解2周而不比执两用中 题文诗: 孔子又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者也; 退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曾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

  • 《论语》卷2为政第二诗解3举直措枉己正政人

    <论语>卷2为政第二诗解3举直措枉己正政人 题文诗: 哀公问曰:何为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枉, 则众民服;举枉措直,则民不服.真情至正, 上行下效,心悦诚服.季康子问:使民敬上, 忠以劝勉 ...

  • 《论语》卷10乡党第十诗解1公私有分乡朝礼别

    <论语>卷10乡党第十诗解1公私有分乡朝礼别 题文诗: 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孔子其在, 宗庙朝廷,辩辩而言,其唯谨尔.上朝而与, 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訚訚如也. 君在临 ...

  • 《论语》卷10乡党第十诗解2君子之服不食之戒

    <论语>卷10乡党第十诗解2君子之服不食之戒 题文诗: 君子不以,绀緅饰也,红紫不以,为亵服也. 暑袗絺绤,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 黄衣狐裘.亵裘些长,短其右袂.必有寝衣, 长有身 ...

  • 《论语》卷10乡党第十诗解3住行坐卧待人必礼

    <论语>卷10乡党第十诗解3住行坐卧待人必礼 题文诗: 席子不正,不坐下也.乡人饮酒,杖者出也, 斯乃出矣.乡人傩也,孔子朝服,立于阼阶. 问人他邦,再拜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 曰丘未 ...

  • 《论语》卷11先进诗解1先进法古恸哭颜渊

    <论语>卷11先进诗解1先进法古恸哭颜渊 题文诗: 子曰先进,于礼乐者,其野人也;后进礼乐, 君子也者.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法古, 后进法今,文质彬彬.子曰从我,于陈蔡者, 皆不及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