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流响 | 游寿先生为牡丹江一古建筑题诗
1961年,我们到牡丹江发掘了一个月,发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十二个坑位。这些遗存,大约是渤海建国时期留下的城堡。
第二年,我又到嫩江地区考察了西边的几处细石器遗址。这些遗址说明黑龙江文化以嫩江为界,为东、西两面。古代两大区民族不同,土壤给人民带来的生活也不相同。嫩江区多游猎、牡丹江区有农耕。这里有大型磨制石器,还有打制细石器,一部分是用黑曜石,而在黑龙江黄山却有上述两种细石器,既有嫩江区细石器,同时还有牡丹江区黑曜石细石器。
——游寿先生《考古、教学、科研回忆》
题东京城南大庙陈列室
不到南大庙,倏忽竟十年。
丹铅刷新完,杞梓亦参天。
废圃开三径,庭院繁花妍。
古佛再雕塑,灯塔坠复连。
楛矢与石砮,玉琢或骨镌。
剑矛斤斧凿,匕笄蠙珠穿。
取砺如鍜冾,遗物陈于前。
农耕来垦荒,燕齐举族迁。
化兹渔猎者,陶复成市廛。
发掘层土下,乃见先民贤。
飞隼集陈国,记事在韦编。
輶轩通使节,各族九译传。
鸿胪迎宾馆,周汉广沿边。
李唐继旧业,渤海使联翩。
肃慎吾北土,故墟今桑田。
瞩望原野阔,灌渠绕平川。
社员勤地力,新麦将开镰。
苏修有丑类,谰言改史篇。
各国来观览,示兹辨真诠。
中匡学长两正,六八之媪游寿,一九七三年国庆日写。
渤海之墟,今牡丹江宁安东京城镇,四至其地考古。今夏复往,喜其繁荣。南大庙文物陈列室扩建,因题之。寿又志。
游寿先生诗中“南大庙”,即兴隆寺,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渤海上京遗址,俗称南大庙。大雄宝殿前的石灯幢,是唐渤海国遗留下的佛教用物石雕,亦名“石灯塔”或“石浮屠”,是著名文物,亦收录中学历史课本。
游先生诗中所提“中匡学长”,即吴中匡先生。
1986年4月,游寿先生(左二)与吴中匡先生(左一)、
王大安先生(左三)在龙门石窟
吴中匡先生毕业于光华大学,师从钱基博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交往甚密,是《史记》研究专家。吴先生曾作诗赞颂游先生书法“如对钟鼎”。1985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举办首届教师节暨游寿先生八十诞辰、从事教育事业和书法艺术六十周年庆祝活动,吴先生集联:“梅花堪比雪,乔木不知秋。”
——栾继生教授《知己比邻兴不孤 远书重读更沉吟 —— 读游寿先生与苏渊雷先生书信》
“枚乘文章老,冯唐毛发新。”
1981年,游寿先生书吴中匡先生集杜甫诗句
贺唐圭璋先生八十寿辰
为游先生精品之作
游寿先生与苏渊雷先生、吴忠匡先生多有诗词酬唱,
1994年,苏渊雷先生致信吴中匡先生
《甲戌人日寄怀吴溇斋 游介眉教授》
苏渊雷先生在致吴忠匡先生信札中,
赞游寿先生诗“神似杜陵”。
(信札收录于《苏渊雷往来信札》)
(原诗载于 《清风流响》,2006)
哈尔滨师范大学所编
游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
《清风流响》
1957年,游先生到黑龙江,任教于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1959年,转历史系,主讲考古学、古文字学、中国古典文学、书法等多门课程。游先生虽壮游南北,但乡音无改,闽东方言十分难懂,教学中,游先生常得边说边写,辛劳倍于常人。同时,游先生致力于龙江考古,探究黑龙江古人类活动和鲜卑魏文化,并与苏渊雷、周齐等先生共同创建历史系文物室,以为教学科研之助。如今,文物室现已扩建成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博馆,其规模在国内高校中居于前列。
——栾继生教授《游寿先生传》
今天的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博馆
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来,而能发展古人;
后不同于来者,向来者去,而能启迪来者。
——胡小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