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忆之《黄河碛口》

(这里可以鸟瞰碛口古渡   摄影:晋中王海鹰先生)

*

“藏头诗”

《黄河碛口

张湘晋

黄涛天使来

河乳哺神州

碛聚滩阻

口囊水陆酬

*

(以下照片均系笔者2008年7月用手机拍摄)

写生学生与说唱艺人(上下图)

(王海鹰先生已是三到碛口  旅游导览驾轻就熟  以上七张图片均有海鹰先生身影)

*

村童汲水有滴泉(上下图)

(碛口卧虎山黑龙庙远看)

*

(过了半月洞门前面右手就是我们入住的“鑫源客栈”)

*

*

《碛口古镇》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碛口(山西碛口古镇)一般指碛口镇。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黄河之滨,临县之南端。面积108.45 km²,政府驻地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西头村。电话区号0358;邮政区码033200。车牌代码晋J。碛口镇是临县下辖镇,位于县城南端50公里处,东依吕梁山,西襟黄河水,隔河与陕西省吴堡县相望;平均海拔657米,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1.3℃,无霜期185天,空气质量良好。现有40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人口共有28540人,耕地面积66045亩,植被覆盖以红枣为主。

明清至民国年间,碛口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碛口镇和壶口的位置都是在黄河边上,只是碛口镇在壶口以北220多公里的吕梁地区的黄河边。古镇的形成很有些渊源,一是地理环境造就,二是有创造了商业和金融奇迹的晋商作为其发展背景,使得小镇最繁华时发展到三千多个店铺商号,名噪一时。

镇口以北的黄河河道有四、五百米宽,到了镇口以南,河道急速收缩至不足百米,河水流成了S型。河道的其余部分都成了乱石滩,南北落差十余米,古时船行至此,为了不走险滩,纷纷上岸改走旱路。于是,西北出产的粮油、皮毛、药材从此处上岸,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晋中、京津等商业发达地区,回程时,驮回了棉花、绸缎、茶叶、火柴等日用品,再经水路运送西北。碛口镇的繁荣是接受晋商经济辐射的结果。

1999年9月,碛口被公布为山西省风景名胜区,为山西省地质公园、山西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2001年9月,被确定为山西省旅游扶贫试验区。2003年1月,被命名为首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该镇西湾村被公布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2005年9月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著名景点有古渡口、二碛、黑龙庙、西湾老村等。

历史沿革

从临县,离石、柳林一带出土的大量陶片、石刀、石斧、陶环等多种文物考证、远在新石器时期,碛口这方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生息、繁衍。道光七年《永宁州志》记载:“靠林县和州之间,有古城遗址。南北朝时期临南置定胡郡、定胡县,故治在今柳林县孟门镇。碛口之名,最早见于《隋书》,是山西面对匈奴的防御要塞。道光七年《永宁州志》记载:“州西少一百二十里,曰孟门镇”。北周大象元年于此设定和县,隋置孟门关,其地势显固,碛口距孟门只有13公里,且兼在黄河岸边,均应为重要的军事重镇。

碛口座落在黄河和楸水河的三角冲积区域。明末清初,临县天灾人祸,人口不到2万。当时碛口非常萧条。距集镇2公里有侯台镇。传言“先有侯台,后有碛口。”清朝乾隆秋水河冲毁侯台镇,碛口镇开始兴盛。

清朝乾隆年间,得益于晋商辉煌崛起,碛口成为“晋商西大门,黄河大码头”。时有州县之分,就是说碛口一半属于永宁州,一半属于临县。民国初年,临县行政区划为五区36所,碛口一带属于香炉所,管辖112个村庄,其中包括今柳林一些镇。民国十四年临县设四个区,三区为碛口:离石县分为五个区,四区为碛口,区所都住扎在碛口黑龙庙。民国35年,临县、临南县合并为临县;离石和离东县合并为离石。将碛口划归临县,成为碛口镇,一直到今。

旅游景观

黑龙庙

创建于明代的黑龙庙位于临县南端湫水河处的碛口镇卧虎山,主要由山门、正殿和乐楼组成。庙宇依山傍水,创建三百余年来,几经修缮,整体建筑严谨合理,左右对称,雄伟壮观。仰观庙宇叠于险峻的石崖之上,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倚庙廊居高俯视,秋水河与黄河的交汇尽收眼底。庙中乐楼的音响效果极为奇特,不用扩音设备,万人看戏,声音清脆,乃至响彻数里。所以每逢古会隆节,秦晋两省四乡群众观光游览都络绎不绝。

大同碛

位于碛口古街西南500米的湫水河入黄河处,是秦晋峡谷间最大的一个碛。黄河进入大同碛,河面急剧收缩为百米左右,河水涌向落差约10长3000米的倾斜河道,顿时水流湍急、浊浪排空、咆哮如雷、声震十里,观者无不惊叹。

西湾村陈家大院

是清代陈姓富商民宅大院,坐落在碛口镇东约一公里的湫水河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整体如一座阶梯式城堡,院内5条巷道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排列,寓意家庭世代旺盛,其建筑、石雕、砖雕、木雕都很有考究,整个君臣人有典型的吕梁地区风格。最令人稀奇的是,这座3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竟然保留至今且基本无损。

风土人情

每年的农历正月和七月初一的黑龙庙会,碛口镇会有古风白韵的“社戏”活动,千古一绝的《狮子啃绣球》等地方小戏、碛口腰鼓,以及陕北皮影、剪纸、八音会、民间说唱等,都是极具黄土文化特色的风俗风情。

特色面食

臊子碗坨

将碗置锅内蒸热,再擦去碗内蒸气凝结成的水珠,将荞面糊舀入碗内,上锅,以大火猛蒸,二十分钟左右便趁热取碗出锅,把未凝的糊糊均摊到碗内边沿,置阴凉处自然冷却,即成碗坨。出锅后辅之以辣油、芝麻酱、老陈醋为佐料,另加一勺臊子(方言,由海带、粉条、黑豆等调制而成的小菜),吃起来黏而不绵、厚香适口。

面鱼

把发好的面揪一块下来,如小拇指头大小,用大拇指在有花纹的木板上用力一搓,变成了一个半圆型的“小贝壳”,放入水中煮熟,捞起来加入鸡蛋青菜炒食,吃的时候再咬几口生大蒜味道更纯正。

碛口红

当地特色品牌,山西十大特产之一,碛口枣树种植源远流长,据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碛口黄河沿岸就有大片枣园。唐宋后,因为枣树耐旱,被誉为“铁杆庄稼”,被人们移植到湫水河东岸而使全县大部分地方都有了成片的枣林。红枣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沿黄河的红枣林面积不断增加,红枣产量大幅增长,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