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有寒热
最近这些天,很多女士会感觉皮肤又糙又干,敷多少面膜都不好使;同时还咽干,鼻干直冒血,甚至连呼气都是热的,喝了好多菊花水也不顶用。这其实都是秋燥在作怪!
秋在“五行”对应中属金,在人体五脏六腑对应中为肺。此时自然界阳气日衰,阴气日生,雨水渐少,故时令主气为“燥”。燥热之邪容易损伤人的肺气,导致人体内的阴液津气耗散,继而出现一系列病变,燥病的特征就是出现各种干燥的症状表现。例如人体皮肤干燥皲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舌干少津,大便干结,严重者伤及肺脏就会出现咽喉不适,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等。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液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痰少、皮肤干燥等。然秋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无论是温燥还是寒燥,都往往会导致人体阴津耗伤,进而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同时燥可伤肺,因而使人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口、鼻以及皮肤等部位有干燥感。有些人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烂嘴角、鼻出血、咳嗽等一系列症状。
秋季,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痰少等各种秋燥病症,临床上分为“寒燥”、“温燥”二种类型。那温燥,寒燥又是什么意思,该如何通俗理解?说白了:温燥多见于初秋,此时天气尚热,犹有下火之余气,或因久晴无雨,骄阳久晒所致,也就是说秋天的燥气夹杂了夏日热的气息,所以偏热偏燥;而凉燥多见于深秋,此时天气凉寒,近于冬寒之凉气,也就是秋天的燥气夹杂了冬季丝丝的寒意,所以偏凉偏燥。
现已深秋,燥邪当令,气候干燥,人体容易缺失水分,出现皮肤干裂、皱纹增多、毛发干燥易脱落、咽喉燥痛等症状或不适。另外寒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上所说的“寒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所以,寒露时节最主要的是预防“寒燥”,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
想要改善这样的干燥,外在是皮肤再不能用清洁力度太强的沐浴露,需要换用滋润度更高的洗浴品,比如含牛奶,蜂蜜比较多的洗浴品等。内在同样,不能吃太多容易上火的食物,如羊肉、辣椒等。那么,在秋天丰收的季节里,应如何调整饮食,多吃些什么食物,能让身体更舒服,不为干燥所苦恼呢?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秋季的饮食要“减辛增酸”。由于秋季肺气盛而肝气虚,在五行上“金能克木”。因此,为防止肺气过盛而肝气过虚,要从饮食上进行调节,辛入肺,酸入肝。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因此,秋季应多喝水,补充足够的水分,饮食以“酸、甘、润”为主,少食辛温发散之物。中医学认为,五味中的酸、甘可化阴生津。秋季气候干燥,因此适宜多食酸、甘、润之品,如雪梨、蜂蜜、甘蔗、牛奶、银耳、百合、莲子、核桃、花生、黑芝麻等食品,以养阴、生津、润燥,缓解人体干燥症状。
☞ 以下我给大家分享几个简单实用的方法来去燥!1.按揉鱼际穴 50-100下:鱼际是肺经的荥穴,清肺热,缓解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咽痛、痰多等。按摩时,可以用右手大拇指在左手鱼际穴上按揉。2.平时可以常喝:小米汤,清淡素净又温暖。酸梅汤,不要凉,生津滋润,助消化,去虚火。3.少吃辛味食物(韭菜、葱、姜、蒜、花椒、胡椒、八角、茴香、咖喱等热性调料)辛味过多,助燥伤阴。少吃肉,容易生痰。不要吃凉,容易咳嗽。4.早睡觉。熬夜会增加虚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