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最凶“流氓”,见过的人都挂了,1995年前被认为只存于神话
大家好,又到了“涛哥瞎白活”时间,今天和大家唠唠一种罕见却极度凶险的自然现象——流氓浪,也叫凶波。
1
涛哥我去过61个国家和地区的洋域,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我和海钓俱乐部队员在海钓,赤鸡不?
一般来说,上面这张图里的风浪,是小型船只能够出港的极限了,浪高大约2~3米,海浪等级第5级:大浪。
你们知道,海浪等级最高是多少吗?
最高是第9级:怒涛,浪高超过14米!来看看吧:
值守人员拍下的美国东海岸一座灯塔
上图的这个浪,事后监测设备统计,浪高达到了9.6米,是不是已经非常有压迫感了?
再来看看这个:
上图这个浪,事后统计,浪高超过了10米,达到了惊人的12.7米!除非是巨型远洋作业轮,或者大型军舰,不然几个这种浪一来,基本很难不翻。
那如果我告诉你,有一种浪,能超过30米,你信吗?
这是一艘科考船在大西洋无意间拍摄到的一张照片,好像没什么不对,但照片的中央却有一处突兀的巨浪,这个浪头比周围的海浪高出了很多,甚至从拍照人的角度来看,有些高耸入云的感觉。
由于近大远小的原因,若此时的海浪高度只有几米的话,那么中间这个巨浪则很有可能高达数十米!因此,人在近处,很可能看到的就是这样:
2
大家都使用电脑吧?以前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用久了发烫,用着用着主板或是显卡就烧坏了。
但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因为在设计生产时,就已经把高温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了。
一般来说,厂家只需要检测,自己的主板或显卡是否能在120°的条件下正常工作即可。
而现代船只制造专家,也是这么考虑的。由于海浪和风力正相关,而人类检测到的最大风力为17级,对应能造成的海浪高度就是14米,因此,在设计需要在极端条件行驶的船只时,就设计成能抗住14米海浪就行。
但有一艘船的沉没,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这个问题。
1978,慕尼黑号,沉没于北大西洋。
事后调查取证时,发现事发当时海浪高度仅为7米左右,但诡异的是,慕尼黑号挂在水线以上21米的地方有一艘救生艇,它的固定插销被强大的力量弯成了U字型,这代表当时的海浪高度必须远远高于21米。
科学家从概率学上否定了这一结果,只得将慕尼黑号的沉没简单归结为恶劣天气下的不寻常事件。
上世纪90年代,几乎每个月都有一艘号称“永不沉没”的大型船只,莫名其妙遇上海浪沉没,于是人们不得不怀疑,是否真的存在30米以上的“巨浪”?
毕竟在几百年前,也没有任何人声称见过10米以上的海浪,因为见过的人都挂了。
3
人们等待的答案,很快就有了结果。
1995年,挪威人设计出了一座使用吸力沉箱原理的海上石油平台,对比传统的桩基锚定,这种海上石油平台对抗海浪的能力,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但为了保险起见,挪威人还是在上面安装了大量的先进仪器,以监测其稳定性。
某一天,台风来袭,平均浪高10米左右,但在这些浪头之中,陡然出现一个高26米的巨浪,在仪器的监测结果面前,所有的数学预测模型全部失效!
2001年,欧洲航空局使用两颗卫星对北大西洋进行了为期三个礼拜的监测,发现之前对于海浪的最大高度,还是太保守了。
这三周中,一共发现了10个超过25米的巨浪,有一个甚至接近了30米的高度!科学家起初将其命名为“凶波”。
随着对这批凶波的深入研究,科学家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因为凶波最可怕之处,并非浪高,而是随机性!换言之,人们对其毫无预测能力,即使在浪高只有5米,远远没有达到警戒线,一个超过15米的凶波也会莫名其妙地出现。
想象一下,你开着船,虽然风浪不小略有颠簸,但气象台的预警告诉你,总体而言还是安全的,于是你吃着火锅唱着歌,啪叽,一个凶波出现,把你的船给掀了,然后凶波消失,深藏功与名。
为了表示对这种无赖属性的痛恨,人们随后将其命名为“流氓浪”。
4
对于怪异的流氓浪,现在主流科学界的解释极其有限,甚至动用到的知识,连高中物理都能涵盖——波的叠加。
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美国西海岸有一个小波浪,往太平洋走,中国上海有一个小波浪,往太平洋走,智利也有一个小波浪在往太平洋走,结果三个浪正好精确地走到了一起,在风力的作用下,本来频率和方向都不同的浪的波峰一叠加,流氓浪就出现了。
就这么简单,越是朴素的东西,力量越是大。
想要预测流氓浪的发生,以现在的科学技术,可能性几乎为0,而流氓浪又是的的确确存在于海洋中的,这也对船舶的设计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原先应对14米高海浪明显不够用了。
比如,各国海军除了更发达的气象预测系统之外,对于船身甲板抗浪性能也做了加强。美国海军的设计标准提高到可以应对21.4米的巨浪,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遇到流氓浪之后的存活概率。
我是涛哥,爱钓能聊,喜欢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