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认识“哀伤辅导”
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不可回避地会接触到死亡。死亡所带来的哀伤感,充斥着医院的每个角落:病人和家属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往往手足无措,面对无法挽回的生离死别又往往绝望、恐惧或惶惶不安。这时,需要心理咨询师来到病床边,由临床医生作为桥梁,为有需求的患者开展“哀伤辅导”,包括疾病的心理应激支持、临终关怀等。
除了患者需要情感支持,患者家属也同样体验着各种情绪的累加,面临各种心理的困境。此时,心理咨询师的介入可以起到支持、协调、疏导作用。
那么,心理咨询师可以做些什么?
第一,倾听患者对疾病的焦虑、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的渴求,引导患者表达情感,宣泄压抑情绪。
第二,释义患者的内心世界。一些患者一方面对自己的病情感到愤怒和悲伤,对治疗已经没有信心,另一方面却存在未了的心愿,渴望延长生命。通过不断地交流,心理咨询师可以让患者和家属进一步宣泄,同时理解、确认、接纳患者复杂的情感。
第二,释义患者的内心世界。一些患者一方面对自己的病情感到愤怒和悲伤,对治疗已经没有信心,另一方面却存在未了的心愿,渴望延长生命。通过不断地交流,心理咨询师可以让患者和家属进一步宣泄,同时理解、确认、接纳患者复杂的情感。
由于患者的无助和家庭的无法抉择,心理医生的评估对患者和家庭的应对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在“哀伤辅导”的过程中,
心理咨询师的语言具有怎样的功能?
当患者不断哀叹:“没有用,我撑不了多久了!”心理咨询师的转换性语言,可以为患者提供了“生”的力量,让他在通往死亡的单向通道中,发现“生”的希望,用勇气替代否定情绪。
心理咨询师的共情表达,往往能让患者和其家属有机会表达和宣泄被死亡阴冷的氛围所压抑的情感。
心理咨询师帮助家庭表达陪伴者的艰难,包括身体的憔悴、疲累,心理的内疚、担心,对未知的焦虑、恐慌等。
患者非常敏感,有时一句话一个举动以及一个表情,对他们而言都是“信号”,会引起情绪的变化乃至病情的变化,甚至决定着他们的求生意志。此时,情感表达话语非常重要,可以修复破碎感,保持士气。这里所谓的“保持士气”就是使用现有、实用、恰当的应对技巧,尽可能维持患者生理、心理的良好表现。
心理咨询师应该与家属探讨共同的目标,提醒他们,以尊重患者的意愿为原则,家庭多一点陪伴,少一点内疚。良好的沟通能让患者提前安排一些事,从而感到安心和满意。无论将要面临什么,发生什么,患者都会少一分遗憾,多一分坦然。
心理咨询师建议,家属该告知的应早点告知。由于国人的文化限制,死亡话题对家属来说是一个无法言说的“秘密”。子女的想法是“想说又不敢说,等到最后我一定会说”,这恰恰让患者的情感连接被封闭,遗憾的事得不到释怀,担心的事又无法解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邹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