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下背痛的手法治疗
背痛是人类常见及最能忍受的问题。大约90%的人在生活中都会有背痛问题,且全球都将此问题列为失能等级。
只要我们有背部疼痛,就会伴着下背痛(LBP) ,人们在很久之前就在探讨背痛的解决方式。有文字的记载是3500 年前古埃及的艾德温·史密斯纸草文稿的手术介入。
在近代的医学史上,发现背痛产生的主因会源于许多不同的机制,包括骶髂关节的转移痛、神经发炎;肌肉风湿(纤维肌痛症)、精神性问题;腰方肌(QL)痉挛;椎间盘问题;腹横肌肌力;多裂肌大小;近十年则强调核心稳定 。
每一种理论都是证实背痛问题的重要一环,但约85%的背痛患者始终不知道原因, 并继续找原因及有效的治疗。近期,有少数学者找出一些不明原因的相关因子:很有可能为胸腰筋膜。
胸腰筋膜(TLF) 或称腰背筋膜,包覆并且区分了脊椎后侧的肌群,在解剖学上认定为下背部重要的结缔组织之一,将背阔肌与臀筋膜相连 。另一方面观察,可发现此区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其包覆了多种下背的肌肉,并从颈部(与深颈筋膜相连)连接至骶骨及骨盆的髂嵴。
其与沿着背后中线附着的腰椎体及脊韧带不同,其主要是附着在肋骨外围。TLF包覆许多结构被列为下背痛的元凶之一,其包含脊韧带、腰方肌(QL) 、横向脊肌(包括竖脊肌和多裂肌)。此外腹横肌、腹斜肌、横膈肌等也为其中。
近期研究筋膜的感觉及疼痛,发现在背部的TLF 存在许多传递疼痛的游离神经末梢以及机械性受器,而且下背痛(LBP) 的TLF比一般人还要来的厚实。
由于TLF是一条连接躯干斜向至对侧下肢之枢纽,所以是行走、跑步、投掷等含对侧动作的当下,本体觉及机械性控制之重要结构。其如同全身连接者,可直接影响患者状况,包括:
中、下背痛。
再发性的胸椎或下背紧绷。
脊椎僵硬且旋转或弯曲受限制。
对侧的手、脚动作受到限制。
肋骨以及背部的动作受限,进而影响呼吸。TLF也会间接影响其他情况,例如髋部或是骶髂疼痛、枕骨下疼痛、足底筋膜炎等区域之筋膜,都会间接连接起来。
髂嵴手法
下背筋膜的理解对于开始髂嵴手法非常重要, TLF的下外层筋膜会连接到髂嵴上;因为髂嵴是脊椎最大及最外侧,髂嵴的上下两端是许多组织的起止端,所以当我们对此处做处理时,我们也处理了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及髂肋肌群。在准备下背痛的处理时,就要先锁定哪些结构与髂嵴有所连接。
轻握拳头并以指关节处感受髂嵴缘。用两指关节去包覆髂嵴缘 。在某些长期下背痛或拉伤的患者,你会摸到厚实的筋膜纠缠在此。从外侧开始处理, 慢慢的按压下去,感受组织的软化。
此时会因刺激高尔基腱受器反射促使筋膜回到正常张力。所以等待对于我们的治疗是很有效益的,我们影响的区域远比软拳接触的小范围来得大;此技巧也作为准备处理腰部TLF的前置作业。
其中你会感受到组织会变软,然后从一开始的接触点慢慢滑动至下一点。一样继续等待;组织会软化让你能滑动至下一个点。越往髂嵴内侧滑动,可以摸到许多肌肉的附着点,如腰方肌(QL)及髂肋肌群。
第一次处理时速度尽可能放慢,可采取偏向处理浅层组织的方法。在其他部位一样保持此处理方式,直到摸到了髂后上棘(PSIS) 。可重复此手法并稍微加重力道或是换下一个手法。
髂嵴手法
适应症:
中、下背痛。
再发性的胸椎或下背紧绷。
脊椎僵硬、旋转或弯曲受限制。
对侧的手、脚动作受到限制。
肋骨及背部的动作受限进而影响呼吸。
目的:
增加TLF 各层间的分化以及弹性。
将附着在髂嵴上肌肉之不正常张力减缓。
作为处理深层筋膜的前置作业。
说明:
患者需侧躺:
用指关节轻握拳并触诊感受髂嵴上浅层的TLF。并用轻柔的静态按压将组织放松。
从外侧轻柔的按压并慢慢的往内侧滑动至髂后上棘。
可以渐进式的增强力道来重复此手法直到感受到TLF的附着点。
胸腰筋膜手法
处理位在髂嵴上TLF的下端附着处可以让下背得到很大的舒缓。TLF 的组成虽然致密,但也是分别有许多松散且细薄的纤维组织组成;这些薄层可以让整个TLF在躯干和肢体做动作时能有正常的滑动。如同上述;滑动不足与下背痛是有关联的 ,所以恢复各层的滑动是我们该做的事情。
浅层及后层
下背至皮肤有分好多外层,有深层、有浅层。包含后层(最外层)包覆竖脊肌、多裂肌群及背阔肌 。
轻握拳然后慢慢压在髂嵴与第12肋之间,用最小可滑动的力量慢慢的从外侧移动至内侧,耐心的等待摩擦力下降。切记不要使用润滑剂。
摩擦手法会让各层之间达到分化的疗效,并确保施予给患者的力量是舒服的;TLF的中间层分布较多筋膜,并且有时比深层筋膜还要敏感。去感觉被处理过之筋膜能轻易与其它层滑动。重复此手法直到你能摸到骨盆与肋骨之间的软组织。
在此过程可以请患者慢慢的主动参与动作,例如将膝盖慢慢地往胸口弯起来,或是往头的方向弯起来。这会加强高尔基腱受器等神经系统的刺激而增加放松的效果。
竖脊肌和多裂肌层
这两群肌肉位于TLF后层至中层之间。许多人在练习的时候都习惯请患者在趴姿下做竖脊肌,但后层是又厚又大块的组织。如果请患者侧躺,运用地心引力的作用介入,可以有不一样的结果 。
整个肌肉群是好几英寸厚的,也构成腰椎的肌肉群。记得要处理筋膜而不是在表面滑动,在竖脊肌厚实的外侧面深压切入,把床放低或是高跪在床上让你能在患者上方使用身体重力帮忙来使力。
如果患者的骨盆至肋骨间距够的话,可以用手肘代替指关节过程中确保使用整个前臂而不是手肘单点;可以选用较平的尺侧面。过程中不要产生疼痛,处理时的速度可以放慢,用前臂去感受组织状态比执意徒手处理来得重要。
慢慢等待厚实的筋膜软化。记得静态深压,不用去滑动TLF 其肌肉以及包覆的筋膜张力会慢慢地变化。
如同之前的变化方式,可以请患者在按压过程中配合主动移动, 此手法可带动筋膜动作,帮助患者重新找回动作的起始,可帮助神经肌肉再教育。
当按压到较深层时,会比较敏感,移动患者的速度记得放慢,并请患者慢慢移动髋部弯曲或伸直、手臂往前伸、躯干弯曲或是摇动。如果时间够你可以处理深部一点,并请患者移动肢体去带动有连接到脊椎的筋膜。
腰方肌层
位在竖脊肌前方,且位于深部,可以在中层至前层的胸腰筋膜(TLF) 看到腰方肌(QL) 。QL为稳定躯干及骨盆的关键点之一;是一个姿势性肌肉,身体侧弯、维持平衡、走路及呼吸时皆会参与。
徒手练习者必须要知道此结构与背痛的关联性, QL及其筋膜(平均来看,筋膜本身的末梢神经比肌肉多六倍之多)可以是背痛的主要因素之一。
只要沿着髂嵴由外往内即可找到QL及其筋膜的附着点。此时可以用两个大拇指去分离QL 层,切记不要过度伸直你的大拇指或是施过大的力量于此。
处理技巧如之前所述,可请患者主动参与,一样静态按压,力量慢慢加深,一路处理至QL 终端其附着于第12 肋骨。患者主动呼吸以及髋部的动作可以考虑加入。
腰胸筋膜手法
适应症:
中、下背痛。
再发性的胸椎或下背紧绷。
脊椎僵硬且旋转或弯曲受限制。
对侧的手、脚动作受到限制。
肋骨及背部的动作受限进而影响呼吸。
目的:
增加TLF各层间的分化以及滑动。
增加脊椎与躯干的活动方式。
找回肢体的起始动作,及增加与躯干与肢体之间的本体觉。
说明:
患者需侧躺:
用指关节轻握拳并按压髂嵴至第12 肋间之区域。
静态按压(不滑动) ,等待肌肉组织张力改变,并加入主动动作。
代替方式可用前臂做深层按压。
动作:
动作依照个别状态渐进式给予:
髋部弯曲(膝盖碰胸口),髋部外展、内收。
肩膀屈曲、外展。
骨盆倾斜。
配合呼吸。
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避免按压横突以及浮肋。
渐进式给予并且注意是否有椎间盘疾病以及避免不稳定。
如果有突发性的强烈下背痛则转介给专家做特别评估。
正确地应用已被证实其安全以及有效性。过去20 年来,在继续教育训练教授此手法。然而,以下有几点注意事项:
在侧躺姿势下处理,要注意浮肋以及横突此两敏感且易受伤之结构。不要直接压在横突,很容易在此区域造成压伤的瘀青。维持舒服地按压;不要摩擦于你触诊到的结节或是突起处,其可能为骨头。
此手法对于轻度至中度慢性下背痛的患者很有效。近期的背部受伤或是手术的相对禁忌症。
有突发性的强烈下背痛需转介给专家做特别评估,如物理治疗师、整脊医师、医师等。由于下背痛可能为某一个严重的情况,所以治疗者要更加小心此情况产生。
椎间盘疾病:直至目前,椎间盘问题(突出、破裂、退化等等)与许多类型的下背痛有关 。
然而1980 年后,椎间盘造成的下背痛就比较少见了,近期研究发现椎间盘的问题其实不太会出现疼痛。大部分的症状是非对称的,且40岁以上有超过60%的人在医学上有发现退化问题,少数人会伴随疼痛。
对于有椎间盘相关问题的患者最怕太快放松为了维持稳定所代偿变紧的肌肉及筋膜,可能加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