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心情故事】周末:且忙且快乐
忙碌的周末生活
☆ 曹晓东
今天是周六,好不容易休息,本来想睡个懒觉的,可还是被电话吵醒,既有单位同事询问值班安排事宜,也有锦溪的刘老师邀请参加一个活动,躺着也不舒服,干脆起床吃点东西,想着怎么去和刘老师汇合,走路耽误时间,坐车又不方便,先出去再说。
刚出门走到路边,有辆车突然停在我身边,一看是熟人,问我去哪里,正好发愁怎么去和刘老师汇合,真是瞌睡送了个枕头,就这么顺。到了兰花城,给刘老师打电话,告知在地下二层超市口,原来刘老师和社友们在参观一个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举办的烟标展览,一听主办者话音,原来是老乡,在兰花集团上班,喜欢收集烟标,相互加了微信,算是认识了。随后跟着刘老师来到朝阳市场里一个翻新名曰“越晋成”的小院,我不知道晋城的“城”字是写错了,还是专门的,反正看着不顺眼,虽是这样,在喧嚣的地方有一处静谧的地方,实属难得,可谓闹中取静。听了刘老师的介绍,才知他亲自参加小院的改造和挖掘,大门两边的对联就是他创作并是亲自撰写的,对了解这个小院的历史做了独到的解释,可惜我只顾欣赏这座独特的小院,未认真听刘老师的讲解,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我相信刘老师随后的文章里。
不知不觉就到中午了,和刘老师也好长时间未见面了,好不容易聚在一起,计划找一安静的地方吃个饭,谈谈心,也是不错的选择。活动结束,好多人因事离开,只剩下我和刘老师,还有两个路远的朋友,在南大街找了一个饭店,点了几个菜,要了一瓶啤酒,边吃边喝边聊,甚是开心。
酒足饭饱,各回各家。在分别的时候 ,刘老师送我由晋城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出版的,是他撰稿,他哥绘画,锦溪社友樊丽婷讲述,反映她爷爷樊孝玉参加红军经历的红色故事连环画册,虽然只是薄薄的十几页,但装帧精美,内容丰富,浅显易懂,特别是那栩栩如生绘画,看似寥寥数笔,其实能看出画者的功底,为画册增色不少让人叹为观止。
走在回家的路上,还顺道看了两位朋友,给自己戴了多年的手表清洗一下,让心爱的手表焕然一新,看到有新鲜的杏儿,买了几个尝尝鲜,结果一个不小心,袋子破损,杏儿散落一地,好尴尬。还没回到住的地方,妻子打电话过来,说安装灯饰的朋友到了,正在安装灯饰,让过去看看,疲惫不堪的我,又打起精神,继续忙碌着。
小知识:
烟标是香烟制品的商标,俗称烟盒,是世界四大平面印刷收藏品之一。
烟标,现在许多人已经知道,可是在十多年以前,这个名词还没有出现。80年代初期,人们还管它叫烟盒子、烟壳子,或叠成三角形叫“撇撇”、叠成锁状叫“分子”等等,历来没有一个规范的名称。
烟标这一名词的出现,是这一收藏品升温发展的必然。它的意义不仅是将烟盒子、撇撇、分子等通俗叫法规范化,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烟标的收集、欣赏、宣传、研究和更规范地开展藏品交流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烟标虽小但有价值,因为它记载了一个烟的历史。香烟是个舶来品,一百多年前从海外传过来,并逐渐被人们接受。一开始中国人进口香烟,没有自己的工厂,后来有了自己的民族品牌。1880年,奥匈帝国的卷烟商为了扩大商品影响,在卷烟制品上别出心裁地贴上一个标志,即“尼尔牌”——世界上最早的烟标诞生,而后被世界各国卷烟厂商所效仿。1902年,天津北洋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龙球”牌商标,是我国最早的卷烟商标。
香烟虽然品种是外来的,但民族品牌是自己的,而烟标则记载了这个品种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作为商品包装,烟标是一种包装艺术。它的设计,像邮票一样,是工艺美术的一部分。目前,烟标是世界四大平面印刷品收藏之一,全世界都有烟标收集者。一个珍奇烟标的价值往往远高于香烟本身。
烟标百年,在其不断扩展和深化实用价值的同时,也深刻反映出其时代特色。
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烟标多为外商及封建、官僚或民族资本家所生产,图案标新立异,雅俗并承。这类标因年代已久远,存世量少,所以价格也相对较高。
建国初期的烟标(厂名字样)有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之分,品种繁多,纸质欠佳。在这一时期还有一类“抗美援朝”标,因产品多为赠与在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所以流传在国内的极为稀少,因此很难得,拍卖价一般都在百元以上。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烟标是收藏界人士格外看重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由于红色满天,语录至上,八个样板,时代性强,所以非常热门,其价格也颇高。应从稀有度、史料价值、艺术性及知识性4个方面考虑是否收藏此枚烟标。
改革开放之后,烟标更加灿烂也更加泛滥。除国营、集体厂之外,个体厂家也纷纷上马,一时精品与次品同生,鱼目与珠玑共存,“三无”标【没有注册商标、焦油含量、烟型型号(也叫做口味,如:烤烟型、混合型、外香型、雪茄型等等)、“吸烟有害健康”警句及条形码的烟标】更是混迹于世。目前这类烟标的价位较低。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生产的烟标,这类烟标由于环境原因,存世量极为有限,难觅难寻,可遇而不可求,有胆有识的收藏家见到这种烟标一般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曹晓东 长治人,金融部门工作,锦溪社友。长于写作,文章多次获奖。工作之余倾心文学创作,出版有散文集《有“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