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一侃专家的“专”与“博”

现在对于科技人员的一般性褒扬称呼就叫“专家”,如果觉得名不副实,背地里叫“砖家”,但是今天我并不打算讽刺谁,而是要谈一谈普通人应该如何看待专家的另一个角度问题。
谈这个道道之前,我先说一下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
云南石林旭日丰华公司的老总姚远给我电话,打听有没有大型的“有机香菇”基地,但他同时顺口说了一句还要“有机银耳”。
“有机”这种东西,和其他行业一样,都有不少是掺水量过高的。事实上,香菇作为室外栽培的菇种,很难保证达到有机的严格要求。即使是周边其他农作物喷洒农药,也足够令香菇失去“有机”的资格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国内的食用菌产品,凡是室外模式的,各种不可控因素太多,能够达到国内“绿A”标准的就不错了。
之外,有机的要求也有点矫情,作为非主食,只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就无需紧张了。
所以,我告诉姚总,香菇有没有“有机基地”我不敢说,但要是严格检验,局部少量产品或许有,长期大量供应就别想了。
但我却有缘认识古田益禾的美女老板雷霞,依稀记得她说过,他们的银耳是有通过有机认证的,并且是室内工厂化周年生产。所以我直接给了雷美女一个电话,果然宝刀不老,记忆没错。于是又回电话给姚总告知,一桩牵线搭桥好姻缘就这么搞定了。
姚总当然很高兴,说平常没怎么听我谈银耳,以为我只了解香菇多些。我居功自傲,就自吹起来,说我是本行业的“包打听”,不光是有点专业知识,也有很广的行业人脉。
其实人脉也是一类信息,并且在生产流通领域甚至不比技术信息的作用小。
然后我忽然想起,类似的情况很多,我经常性遇到超范畴的问题,有时候也可以替人家解决,这个倒真的不是自吹,在解决疑难问题方面,估计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我这样基本上不设限。
我算不算专家?因为没有官方的头衔,姑且不算,但我还是要告诉大家,对于专家的“专”必须有一个清醒的概念。
专家,专门领域里的大家,这是基本的,所以专家必须有独到的精深领域的领先水平。但光有这一点,作为专家身份,只是个必要条件,真的做起事来,就不太够用了。
那么,专家还需要什么东西才算有充分资格呢,这个就不是一点点了,包括一些基本技能的完备,如阅读理解、沟通能力、外语、知识面、计算机操作、人脉等许多。比如李玉院士,就是个沟通非常好的人,言简意赅,同时院士的知识面也非常宽、他的字也写得非常好,还会旧体诗,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望其项背的。
但不能要求所有专家都如院士那么高,所以在整个专家大层面之下,适当的“专”和够用的“博”就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东西,专和博的程度代表了水平的高低。
我曾经吹牛说过一句话,没有什么菇种的服务我不敢承接,这当然不是说我自己啥都厉害,而是我广泛的人脉和较为扎实的功底,可以在承担任务的时候给我极大的支持。差不多所有菇种我都有些高手朋友,必要时都能够调用,我想尤其是那些向我提出过咨询的朋友,一定会明白,如果不是我不太愿意,没有什么问题可以问倒我,因为我今天不知道,明天就会找人解决。当然,不是什么样的问题我都会这样做,毕竟那也是我要花人情脸面的。
所以,大家知道,我曾经有帮助过人家做一些我本来没有涉猎的工作。比如,支持云南热带作物科研所的“黑牛肝菌”研究,解决一些用液体菌种生产时遇到的问题,甚至指导过设备设施安装运行的问题解决。
在生产的最底层,“博”比“专”甚至更为重要,因为在科研领域及大项目里,是会配备不同类型人才协作的,但在生产机构,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用人,成本就很难消化。因此有些能够了解生产全程的水平并不高的人,都可以比某个单一领域的高手牛B。
当然,“博”也不是啥都浅尝辄止,如果所有东西都仅仅是略知皮毛,那也于事无补,真正的专家之“博”,至少要达到中等程度的深入,这样才具备条件结合外部支持,如果人家讲的术语你都根本弄不懂,那外援也只能白搭。
所以好(好用)的专家和高(高明)的专家,可能就是在“专”与“博”方面的偏颇不同,好的专家偏“博”一些,高的专家偏“专”一些,专博皆重的,那就是大师了。“专”和“博”的程度达到某个并不很高的程度,就可以进入“专家”的范畴了,并不在于政府是否承认,程度越高越好。
既不专也不博,或者只专不博,或博而不专,就别把自己当专家吹了。
说了这么多,弄得我自己都好像专家似的,权当吹吹牛吧,不要砸砖,我至少不是“砖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