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第2章 老子之道干大事,干了大事不说话【我读老子】

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提纲

第一段引出概念间的相因而生;

第二段列举六对对立统一的概念;

第一二段为老子的相对论。

第三段告诉应该怎么做。

第二三段间省略了过渡,即“怎么做”的理论依据:“道”不同于处于相对关系中的概念;

本章中取“道”的三个特征(见正文),第一二段为第三段做铺垫,第三段是老子的真正意图和落脚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知道“美”的时候,“丑”观念已经产生了,

没有“丑”,无所谓“美”,

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了。

同理,“善”与“不善”相因而生。

说明道理后引出六对概念: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古文中“盈声”字与“呈声”字多为通假,

“形”与“呈”:显现的意思。

音,乐器的音响;声,人的声音。

“长短”“高下”都是相比较而存在。

某条河流“长”,一定有某条河流“短”;

某个职位高的,一定有某个职位低;

……

不一而足。

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理解:

首先,这八对概念与“大无”和“大有”的相同与区别。

相同:都包含对立统一思想。

区别:一个永恒,绝对,一个变动,相对。

八对概念属于万有现象界,相对的,变动的,只在一定范围内是这样。因为这些概念都是人为界定。

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提到,离开人的观点,自然本无所谓美丑,美丑都是观赏者凭自己的性分和情趣见出来的。

西施之所以美,只不过是西施的长相符合大多数人的标准。

唐朝以肥为美,但现在却拼命减肥,不正是说明美丑标准的变动不居么?

其次,这八对概念中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已;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已;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是否为之学之,是难易相互转化的条件。

我们常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我们常说“衣不长寸,鞋不长分”。

第三,这些概念对我们的启发。

河上公:“见有而为无,见难而为易,见短而为长,见高而为下”。

“见有而为无,”《论语》中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素:纯白。绚:多彩。

画中的留白可视作“无”;

亲子关系中如何做到“无”。

“见难而为易”,将难事分解成很多“易”。

“见短而为长”,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高而为下”,《论语》: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不耻下问。

“音声相和”,“和”是春秋时的重要术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为什么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呢?

与人联系的万有世界中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

说话带有主观色彩,言语有了偏见,听者无法断定孰是孰非,说了等于没说。

庄子关于两人辩论的故事:

我与你辩论,认可你的人评判,我不服;

相反,你不服;

都不认可的人评判,我们都不服;

都认可的人评判,辩论根本没有意义。

“常有欲,以观其徼”,万物有边界,有生有灭,

相应的是非也变化不定。

要怎么做?

是非争辩没有意义,干脆放下,安守自然的本分。

什么叫自然的本分呢?遵循道。

万物皆一,“道”是万物的总根源,

“道”对万物一视同仁,万物没有贵贱美丑是非善与不善之分。

《红楼梦》中一条重要的线索:到头万境归空。

除此,“道”在本章还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  道是有功劳的。

“生”“为”“功成”说明“道”的功劳,且功劳还不小。

所以我们要工作,要创建成就一番有意义的事业。

第二,  “道”又是无为的:不妄为,不多为,不乱为,不强为。

第三,   “道”有功不居,功成身退。

孔子曾说,四时行言,天何言哉!

天不说话,“道”也不说话。

万物兴起后不造作事端,产生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且并不因为产生了万物而以此恃功而骄。

“不有”“不恃”“弗居”,老子阐扬“有而不居”,  消解一己的占有冲动,进而消除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

还可以看看:

第3讲 第1章(2)我是道,但我的名字不叫“道”【我读老子】

第2讲:第1章(1)老子的创世纪【我读老子】

第1讲 序:老子西行为何骑牛不骑马【我读老子】

老子的秘笈【我读《老子》】

人们为什么喜欢游戏不喜欢工作【读书人】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 | 第二章:真善美的价值定论何在?道德经 | 第二章(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 ...

  • 善恶美丑人心自知

    作者/怡情而已 --<道德经>第二章解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 《老子》译注|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②.故有无相生③,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④,高下之相倾⑤,音声相和⑥,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⑧,生而不 ...

  • 认真学习,因为:偏见比无知距离真理更远

    梁言相劝(LYXQ20200428)--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

  • 第二章 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 ...

  •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道德经> 第二章 [原文]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 ...

  • 道德经-第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

    第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

  • 第5讲 第3章 可是,我不想舒服地当动物【我读老子】

    第3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民心不乱.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提纲 第1段 ...

  • 第21讲 第20章 世像百态,装个傻不容易【我读老子】

    第20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 ...

  • 第2讲:第1章(1)老子的创世纪【我读老子】

    目录 一.本体论意义的道 二.道如何产生万物 三.万物皆一的两个维度 四.<老子>中其它意义的道 五.为什么用"道"这个字 六.小结 01 老子的创世纪 一.<老 ...

  • 第3讲 第1章(2)我是道,但我的名字不叫“道”【我读老子】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提    纲 结构: 第一句,抛 ...

  • 第6讲 第4章 抽刀断水水更流【我读老子】

    第4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导读 三个字: 冲,侧重广度和状态 渊,侧重深度 湛,侧重状态 十二个字:道的表现特 ...

  • 第7讲 第5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我读老子】

    第5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音陀月)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导读 继第4章论道之后,本章用"兴"手法,从天地 ...

  • 第8讲 第6章 生养之神啊,你永恒【我读老子】

    第6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导读 谷:道生养万物的性质和道的"虚无"状态: 神:道的重要性: 玄牝之门.天地根:道的初始性: 绵绵若存用 ...

  • 第9讲 第7章 愿我们的情天长地久【我读老子】

    第7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导读 通过人所熟知的天地这个形象说明圣人要治理天下,就得效法天地,效法道即 ...

  • 第10讲 第8章 君子可下流【我读老子】

    第8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导读 老子多是对事物现象的观察.归纳.比拟,老子哲学缺乏演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