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第2章 老子之道干大事,干了大事不说话【我读老子】
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提纲
第一段引出概念间的相因而生;
第二段列举六对对立统一的概念;
第一二段为老子的相对论。
第三段告诉应该怎么做。
第二三段间省略了过渡,即“怎么做”的理论依据:“道”不同于处于相对关系中的概念;
本章中取“道”的三个特征(见正文),第一二段为第三段做铺垫,第三段是老子的真正意图和落脚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知道“美”的时候,“丑”观念已经产生了,
没有“丑”,无所谓“美”,
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了。
同理,“善”与“不善”相因而生。
说明道理后引出六对概念: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古文中“盈声”字与“呈声”字多为通假,
“形”与“呈”:显现的意思。
音,乐器的音响;声,人的声音。
“长短”“高下”都是相比较而存在。
某条河流“长”,一定有某条河流“短”;
某个职位高的,一定有某个职位低;
……
不一而足。
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理解:
首先,这八对概念与“大无”和“大有”的相同与区别。
相同:都包含对立统一思想。
区别:一个永恒,绝对,一个变动,相对。
八对概念属于万有现象界,相对的,变动的,只在一定范围内是这样。因为这些概念都是人为界定。
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提到,离开人的观点,自然本无所谓美丑,美丑都是观赏者凭自己的性分和情趣见出来的。
西施之所以美,只不过是西施的长相符合大多数人的标准。
唐朝以肥为美,但现在却拼命减肥,不正是说明美丑标准的变动不居么?
其次,这八对概念中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已;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已;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是否为之学之,是难易相互转化的条件。
我们常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我们常说“衣不长寸,鞋不长分”。
第三,这些概念对我们的启发。
河上公:“见有而为无,见难而为易,见短而为长,见高而为下”。
“见有而为无,”《论语》中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素:纯白。绚:多彩。
画中的留白可视作“无”;
亲子关系中如何做到“无”。
“见难而为易”,将难事分解成很多“易”。
“见短而为长”,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高而为下”,《论语》: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不耻下问。
“音声相和”,“和”是春秋时的重要术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为什么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呢?
与人联系的万有世界中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
说话带有主观色彩,言语有了偏见,听者无法断定孰是孰非,说了等于没说。
庄子关于两人辩论的故事:
我与你辩论,认可你的人评判,我不服;
相反,你不服;
都不认可的人评判,我们都不服;
都认可的人评判,辩论根本没有意义。
“常有欲,以观其徼”,万物有边界,有生有灭,
相应的是非也变化不定。
要怎么做?
是非争辩没有意义,干脆放下,安守自然的本分。
什么叫自然的本分呢?遵循道。
万物皆一,“道”是万物的总根源,
“道”对万物一视同仁,万物没有贵贱美丑是非善与不善之分。
《红楼梦》中一条重要的线索:到头万境归空。
除此,“道”在本章还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 道是有功劳的。
“生”“为”“功成”说明“道”的功劳,且功劳还不小。
所以我们要工作,要创建成就一番有意义的事业。
第二, “道”又是无为的:不妄为,不多为,不乱为,不强为。
第三, “道”有功不居,功成身退。
孔子曾说,四时行言,天何言哉!
天不说话,“道”也不说话。
万物兴起后不造作事端,产生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且并不因为产生了万物而以此恃功而骄。
“不有”“不恃”“弗居”,老子阐扬“有而不居”, 消解一己的占有冲动,进而消除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
还可以看看:
第3讲 第1章(2)我是道,但我的名字不叫“道”【我读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