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低热经验
导读:宋鹭冰(1905—1985),四川省三台县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先生熟谙中医经典,通晓各家学说,尤对温病学有精深研究和造诣。在中医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是我国知名的中医学家和温病学家。(照片是小编用手机拍的,嘿嘿)
一、阴虚血滞低热
李某,男,31岁,汽车驾驶员。
初诊:1974年6月1日
3年多来,夜间常发热(37.5℃—37.8℃),当地医院以低热待查,用中西药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夜间发热无汗,面色暗黑,头晕目眩,头发脱落,肌肤干燥,腰膝酸软,舌体干瘦、舌质红,舌边有齿痕及紫色瘀点,舌苔少,脉虚数无力,辨证为阴虚血滞。滋阴补肾为主,活血行瘀为辅,六味地黄丸加味。
桑葚子18g,川红花10g,牡丹皮10g
当归尾10g,黑大豆24g,紫丹参10g
山茱萸12g,大枣10g,百合24g
熟地黄15g,泽泻10g,茯苓12g
黄芪15g
1978年3月,病员说:服上方7剂后,诸症消除,已重返工作岗位。
按:低热一症原因复杂,但临床上常见者有阴虚、暑湿、食滞、风热、胆热和气虚等类型,不可不辨,并须分辨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疾病。
夜间发热多属阴虚,患者面色暗黑、头晕目眩、头发脱落、腰膝酸软、舌体干瘦而红、脉虚数等,均为肾阴亏损,阴虚发热之象,以六味地黄丸滋肾养阴,重加桑葚、黑豆增强补肾之功,加百合润肺金以生肾水,大枣助脾胃后天之源,一味黄芪引导诸药效力充达表血,落发自生。舌边瘀、肌肤干燥,为瘀血滞络,故加红花、归尾、丹参活血行瘀。全方补中有攻,阴中有阳,共奏滋阴补肾、活血化瘀之功,阴血足,瘀血消,3年低热自退。
治低热需具耐心,治法、方药切勿更易过勤,只有长时间疗效不好或出现新的症状时才重新辨证用药。并须处处顾护胃气,苦寒败胃药不宜重用、久用,不得已用时,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过量,否则苦寒化燥伤阴,欲速则不达。
二、气阴两虚低热
曾某,女,36岁,本院医生。
患者于1978年10月26日以支气管扩张咯血伴感染、低热住院,经西医对症处理,咯血历4日后止,但午后低热一直不退(37.5℃左右)。用多种抗生素治疗2月无效,体质进行性下降,经多种检查未见异常。经某医院内科多次会诊,最后诊断为功能性低热,确定停用抗生素,以中医治疗为主,请宋教授临证指导。
追问病史,1960年曾患浸润型肺结核,经抗痨治疗半年而愈。1978年底X线摄片示钙化点。现症为低热、自汗、盗汗、纳呆、失眠、乏力、体弱易感冒、脉细舌淡。
诊为内伤低热,然有阳虚与阴虚之辨。脾胃阳虚不能内敛,外越而呈低热,午后发热,乏力、自汗亦为阳虚见症;而患者盗汗、失眠等,又见阴分不足,如何兼顾?前医曾用青蒿鳖甲汤加减,养阴透热,服后呕吐、自汗转多;后改用黄芪建中汤合甘麦大枣加牡蛎2剂,甘温除热,自汗有减,但又口干。
宋教授考虑到久虚不愈,诸药不应,尚有益胃、补胃两途,用甘淡养胃法,以期中气内敛则肌表之热自消,常用《证治准绳》类方之凝神散加减,常获良效。
凝神散原方:人参钱半,白术钱半,茯苓钱半,山药钱半,生地黄钱半,白扁豆五分,知母五分,淡竹叶五分,地骨皮五分,麦门冬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钟,食远服。
本例低热69天,历14诊,守此方加减计服56剂而愈。其间逢患者月经量多、汗出如雨,出现虚脱之势时,即以桂枝龙牡汤合生脉散及甘麦大枣汤化裁急以敛神固脱,得以化险为夷。另,此症如出现类归脾汤证时,可以归脾汤法善后。
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