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内伤发热 2006年第2卷第2期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为基本病机所导致的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有的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42岁,干部。2005年10月20日就诊。患者于1个月前出现咽痛、咳嗽、咳痰,在当地诊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经静脉点滴先锋霉素Ⅴ,5g/d,1周后,咽痛、咳嗽咳痰消失,但仍有咽部发紧不适,继续静滴先锋霉素Ⅴ,剂量不变,1周后,不见好转,后改为给予阿奇霉素0.25g,日1次口服。至来诊前病人仍在口服阿奇霉素,病人表现为每日下午低热,测体温37.2℃~37.5℃,自汗,体倦乏力,咽部发紧不适,夜间手足心热,舌质光红无苔,脉细。笔者考虑为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后出现气阴两虚型内伤发热,遂嘱其停服抗生素,予清骨散加减治疗,处方:人参10g,银柴胡15g,地骨皮15g,胡黄连15g,知母20g,生地20g,玄参15g,青蒿10g,秦艽10g,鳖甲15g,五味子10g,甘草5g,先予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病人症状明显好转,继服7剂,再诊诸症消失,痊愈。
2 按
早在《黄帝内经》即有内伤发热的记载。《素问·调经论篇》说:“阴虚则内热”,并谓其病机是:“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在治疗上,《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提出了“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原则。以后各代名家有关内伤发热方面各有论述。中医理论发展至今认为,本病主要由情志、饮食、劳倦等内因所引起,少数是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发。具体病因病机为气郁、血瘀、气虚、血虚、阴虚。笔者在临床上遇到内伤发热患者属阴虚、气阴两虚的较多,然而追寻其发病原因则有一共性,病人由于患细菌、病毒感染类疾病长时间、大量使用或误用抗生素后出现内伤发热之阴虚症状,或气阴两虚症状。表现为低热,或仅自觉发热,发热时作时止,或发无定时,多感手足心热,乏力,自汗、盗汗,舌质光红无苔,脉细弱等。见此,笔者首先嘱其怎样正确使用抗生素,然后按中医辨证予中药治疗。常用清骨散加减治疗,方药:银柴胡、地骨皮、胡黄连、知母、生地、青蒿、秦艽、鳖甲、甘草。兼有气虚而见头晕气短、体倦乏力者,可加沙参、麦冬、五味子、人参益气养阴;阴虚甚者,加玄参、制首乌滋养阴精;少寐多梦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自汗、盗汗较甚者,可去青蒿加煅牡蛎、浮小麦固表止汗。经治疗症状很快缓解,并逐渐消除,痊愈。
作者单位: 163453 黑龙江大庆,大庆市中医院
(编辑:悦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