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圆运动理论对湿邪论治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气候环境等都发生了诸多变化,致使湿邪为病愈益普遍。对于湿证的辨治,医家多从外湿、内湿而论一般以芳香化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阳化湿、祛风胜湿等为常用治法。然而民国医家彭子益对于湿邪的形成和湿证的治疗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临床诊疗有所启发。
彭氏的圆运动理论认为:生物的生命,是由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所产生。今夏太阳射到地面的火热即是来年生物生命之根。此热经秋时金气的收敛而降于土下的水中,又经冬时水气的封藏,阳热与水化合,来年春时升出地面而成木气,生发万物继而成火气,再同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相合,同浮于地面之上。如此升极而降,降极而升,升降不已,而成圆运动。 五行中木火金水谓之四象,四象运动乃成中土之气,中土则在四象之中也。此乃自然界圆运动之理。人与天地之气相应,人身禀造化阴阳圆运动之大气而生,脾胃中气如轴,木火金水四维如轮,中气左旋,则木火左升,中气右转,则金水右降,轴轮协同作用,若是运动圆则五行融合,分析不开,只见中和不见五行;若是运动不圆,则“轴不旋转,轮不升降”五行偏见,失其中和,六气偏见,便为六淫。湿邪乃六淫之一,对于其产生机制,彭氏依据圆运动的理论,认为此乃五行运动不圆而致。并从相火的降沉升浮立论,提出“火在水下则生气,火在水上则生湿”。人体相火运行,重在下降。相火降入中土之下,才能“中土之下,阳气充足,湿气已收,大宇光明”。若火郁则相火不降入中土之下,因此而生湿。
彭氏圆运动理论认为轴轮并用乃是祛湿大法,人体的生理是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旋转于内轮升降于外,轴运则轮行,轮运则轴灵,相互为用。人体的病理就是“轴不旋转,轮不升降而已”。治疗之医理或是通过运动轴的旋转,以促进轮的升降,或是通过运动轮的升降;来促进轴的旋转。
湿证的治疗自然同理,彭氏因此提出“善治湿者,养金气之收敛调木气之疏泄,扶土气之运化,湿乃自去”。即以敛肺、达木、健脾为治则,轴轮并用,以恢复整体气机的圆运动。
因此,对于湿证的治疗,彭氏着重强调敛肺。认为相火不降,火在水上而生湿,故治疗湿证应注意敛肺降肺,只要肺金能收,浮出水外之相火,自然归回于水内。茯苓杏仁甘草汤是降肺祛湿的重要方剂,体现了润肺金以降气除湿之法。方中茯苓泄湿,杏仁润肺降气,生甘草补中。如此轴轮并运,湿病自愈。
彭氏曾言,五行各有自己的能力,金气有收敛的能力,木气有疏泄的能力。肝木“能行疏泄之令,将水气疏泄出来,则土不病湿”,对于祛除湿邪有重要作用。疏达肝木以祛湿邪,彭氏常用桂枝,认为桂枝善达木气之阳。
例如在五苓散中,以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泄太阴水湿,桂枝则温肝阳助疏泄以行水;茯苓泽泻汤治疗水湿阻格、胃气不降之胃反呕吐方中以桂枝达木气以行小便;柴胡桂枝干姜汤亦是用桂枝泄小便以祛土湿。
另外,在圆运动的理论中,彭氏亦特别重视中气。在自然界,夏秋之间为圆运动的中气。中气属土,居升浮降沉之中,为大气升降的交合。在人体,脾胃禀土气而生,为人体的中气,关系阴阳互根、五行运化、六气调和,乃人体整个圆运动的中心之气,凡百病皆与中气有关系。
故在湿证的发病与治疗中,彭氏尤为重视中气。土气偏见。则病湿。土气为病。中土湿寒而不运化。脾经不升。水液不运则肿。对于漫溢肿胀的水肿病,彭氏认为“乃中土湿滋,不能运化,肝木下郁,不能疏泄,肺金上郁,不能收敛”,土败于中,金木皆郁,是以水不就道,遂漫溢成肿。治当燥土疏木以降金气,可以实脾饮加减,用苍术、干姜、炮附子以除湿寒而扶土气,木瓜舒木气之郁,大腹皮、草果仁调中理滞,重在实脾,使中土旋转,以升木降金来行水。
以上所述润肺敛降、疏达木气、温阳健脾诸法的应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人身五行的运动本是圆融一气的,故脏腑失调、五行偏见皆可相互影响,临证时需细心辨别,根据偏颇程度的不同,诸法结合运用,用药有所侧重,以复其升降,使运动圆融而湿邪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