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这样治感冒了!
THINKING DAY
一则医案
引发的思考
THINKING DAY
今天翻到一个医案很有意思,分享给大家:
宋某某,女,36岁,体质素弱,常患感冒,1977年5月,患外感咳嗽,服清热止咳中药数剂后,表证解。但越数日,忽发现颈部左侧有一包块,约2*3cm,触之稍硬,随吞咽活动,无痛感。
以上是这个医案的开头,也是疾病的病因,后来患者经过治疗痊愈了。我们抛开治疗本身先不说,这则医案的开头实际上给予了我们很多信息。
一开始就是一个普通的外感咳嗽病,可能会有一些发热怕冷,嗓子疼的症状,经过治疗看起来好了,为什么突然又在颈部长了一个包块呢?实际上问题就出在治疗上,出在清热止咳的治疗上。
我们知道,外感的疾病就是天地之间的不正之气侵犯人体的肌表所引起的,肌表受到了侵犯,人体的正气就会奋起抗邪,御敌于城外,所以会出现发热、恶寒等症状,实际上是正邪交争的表现。
当肌肤这一层失守的时候,邪气就会深入,一般都会到咽喉,这个时候扁桃体就会接班来抵御入侵,所以才出现扁桃体的红肿。如果很不幸,咽喉要道也失守了,那邪气就会到气管,到支气管,最后到肺,西医检查就会诊断气管炎、支气管炎,甚至肺炎了,这个时候咱们胸中的浩然正气也是会抗邪的,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咳嗽来排痰。
当然,如果肺也没有守住,邪气就会再入侵,继续深入,到肠胃,到肝脏肾脏,女性还会影响到子宫卵巢,种种坏病,不胜枚举。
所以我们看,疾病的传变是有次第的,人体的正气会尽可能的把邪气抵御在外面,让它远离身体的核心部位,也就是五脏六腑。那么这个病人,使用了清热化痰的药,看起来好像是对症的治疗,没有错误,实则大不然,清热的药不仅没有化了痰,反倒伤及了正气,使本来被阻隔在体表的邪气得以深入体内,最终形成颈部的包块,这个包块就是邪聚在此的明兆。
所以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反反复复地强调外感疾病不可以用下法,下法就是苦寒的药,苦寒的药就是会伤阳气,伤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存,邪气自然就进来了。
那么为什么化痰的药也不能化痰呢?这里可以引用郑钦安先生讲中风病时的一句话,大家就会明白了,“若专主祛风化痰,每每酿成脱绝危候,何也?正虚而邪始生,舍其虚而逐其末,况一切祛风化痰之品,皆是耗散元气之物,未有不立增其病者。”就是这个原因,一切化痰之品,皆是耗散元气之物,本来正气就很虚了,现在又再用耗散之品,不啻雪上加霜?
因此咱们看医圣张仲景是如何治疗外感病的呢?不是桂枝就是麻黄,都是辛温的药物,而且还要加上炙甘草、生姜、大枣培补中气,生怕正气不足,邪气内侵,与清热化痰之品分作殊途,高下立判。
可是现在很多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一派的清热寒凉,像金花清感颗粒,双黄连口服液,蓝芩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不胜枚举,这些药很可能就会导致上面这个案例的局面,正气一伤,邪气内攻,感冒的症状不明显了,给人一种好了的错觉,实际上恰恰相反,是病情加重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感冒好了却转为了慢性咳嗽、哮喘,甚至影响脾胃功能的原因。
如果感冒治疗的好,一定是胃口逐渐恢复的。更可怕的是很多小儿的感冒药也是在清热解毒,孩子是稚阳,如春天的幼苗一般,帮扶他的生机尚恐不够,又怎么能用清热之品杀伐正气呢?
所以,对于一个普通感冒的治疗,我觉得大的方向首先是不要乱吃药,更不要急于去用抗生素,抗生素都是寒凉的。
厨房即药房,我们可以煮点白粥,里面放上生姜和葱白,就是一付很好的感冒药了,哪怕就只是煮点生姜葱白水,也是很好的。这里也给大家推荐卢崇汉老师创立的小儿太平汤,非常管用。
当然,对于感冒的治疗,最核心的还是在平时养护自己的正气,如果正气不足,可能你也没有用抗生素,但依然得了肺炎,这就是正气太虚了,邪气直接就进去了,治疗起来自然会比较困难,就像咱们这则病案,是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收功的,这是少阴病(中医六经辨证体系中的一经,属三阴病,涉及心肾,病位很深)的方子,其病根之深可想而知。
那么,如何培补自己的正气呢?咱们下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