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壁禅堂——憨山大师传【连载(49)】
3垒壁禅堂
万历二十六年夏天,憨山开始料理佛法事务。
以前,他入狱时,紫柏大师在庐山曾发下誓愿,要念诵一百遍《法华经》,祈祷憨山平安。但紫柏大师自己的法务较忙,一百遍还没有诵完,憨山就已经出狱了,欠下的愿心,便由憨山自己来完成。所以这年夏天,憨山决定和弟子们一起念诵《法华经》。
在官员们的帮助下,憨山在军营中暂借了一处房屋,修改成禅堂,安顿北方来的弟子们,一起诵经。另外,广州法性寺也有一批僧人,如通岸、超逸、通炯等几十个人,愿意归依在憨山门下,参与诵经。
本来,按照佛门的规矩,号称“白衣”的在家佛教徒,是没有资格升堂说法的。憨山此时是俗人身份,也没有讲经说法的资格。但是,南宋的高僧大慧宗杲禅师,被权奸秦桧陷害,还俗发配岭南,当时曾经以俗人的身份“冠巾说法”,创下了一个先例。憨山的处境与大慧相似,所以也学先贤的榜样,在军营中“冠巾说法”,念诵之余,给弟子们讲开了《法华经》。
《法华经》中有一个《现宝塔品》,说的是释迦牟尼讲《法华经》时,地上忽然涌出一座七宝塔,庄严无比,塔中有声音赞叹释迦牟尼讲得正确。
憨山讲到这里,恍然领悟到,娑婆世界中人人眼前就是现成的华藏世界。但释迦牟尼佛先后讲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教法,实际上是因为众生根器太差,无法理解现成的华藏世界,所以因材施教,前后三变。另外,古代大德多数认为,《法华经》的后六品是流通品,不是经书的正文,憨山觉得,也没有正确理解佛的意思。所以,憨山将自己的见解,撰写成一篇《法华击节》,让弟子们学习。
4教居士们念佛
憨山讲经期间,许多俗家弟子每天也来听讲,很热心,也很虔诚。其中有十几个人,初入佛门,还没有受过居士五戒,在他们的请求下,憨山主持仪式,给他们受了戒,成为正式的“优婆塞”。(憨山此时是俗人,不知有没有资格主持受戒仪式,但他座下出家的弟子很多,主持仪式也很方便。)
但是,憨山发现,这些岭南的居士们,虽然虔诚,但一向少闻佛法,基础很差,不了解修行的法门。憨山便给他们讲授了“念佛三昧”,鼓励他们好好用功。建议他们结成一个“念佛社”,定下规章制度,每月定期聚会念佛。
在《示优婆塞结念佛社》一文中,憨山援引六祖惠能“人有南北,佛性岂有二耶?”的豪言壮语,鼓励岭南的弟子们刻苦用功。关于念佛,憨山开示说:
“佛,就是觉悟的意思。众生都有佛性,迷惑的时候,佛是众生;觉悟的时候,众生是佛。大家现在念的佛,是自性弥陀;追求的净土,是唯心极乐。大家如果能坚持念下去,念念不忘,那么,‘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乡’,就能知道,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就在眼前,就在心中,并不是说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另有一个极乐世界。心灵清净了,你的世界就清净;心灵污秽了,你的世界就污秽。你心中起一念恶心,地狱里的刀林剑树就出现了;起一念善心,天堂里的宝地华池就出现了。天堂地狱,都在你的心中,并不在外边。”
憨山这种“自性弥陀”和“唯心极乐”的说法,很对一般儒家知识分子的脾气,念佛修行又简便易行,所以,居士们的“念佛社”渐渐成了气候,吸引了很多人。
5募建电白县苦藤岭化城庵
高州电白县苦藤岭的施茶庵,举办到万历二十六年,已经期满。易真潭居士委托两位行者到广州找憨山,想募资在施茶庵的原址修建佛教道场。另外,这两位行者要出家受戒,憨山帮他们完成了,打发他们回电白去。
随后,憨山找到高州的“司理”官万大人,谈起易真谭等人的善举,万大人欣然同意募捐。由憨山撰写了一篇募捐的疏文,万大人率先捐款。经过易真谭等人的努力,一年后,苦藤岭施茶庵扩建完成,憨山为它命名为“化城庵”。“化城”是佛教术语,相对应的词是“宝所”,意思是在前往“宝所”的中途,佛祖慈悲,设个“化城”让人休息。这个名字,很符合苦藤岭上的情况。
憨山和易真潭居士一直相处得很好,曾给他说过一段法语,收在《梦游集》中。许多年后,易真潭儿婚女嫁的家务事处理完毕,已经是七十高龄,跑到曹溪,投憨山出家,憨山给他取法名“福城”,命他专修净土宗,念佛求生极乐,回到化城庵去修行。
《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已正式出版,该书为马长勋先生口述、其弟子王子鹏整理的吴式太极专著。
该书以口语化的形式,系统讲述了吴式太极一门的掌故、拳法、拳理等。
其中拳理部分,既是王子英、张继之、李文杰、刘晚苍等前辈的口授心传,也是马老60年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