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与识人之难——《论语》漫言②
《学而》篇起手讲学问的总纲、境界,然后用有子的话马上转入“道之本”——孝悌,从而使学问之道不空泛。道之用也,在于日常。第三章则进入了一个很奇怪的话题。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从某种方面讲,这是第二章的反面。“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那么反过来,“巧言令色”,这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巧,美也。巧言即美言。老子曰:“美言不信”。老子不相信那些整天说好话的人,孔子也不信。但一般人都喜欢,所以能当圣人的人,只能是那些具有大智慧的人,当然也是能看透你的人。
令,伶也,灵也。也就是伶俐、机灵。
言语、容色,是一个人的内心显露在外的两个重要途径,也是观察别人的主要途径。
所谓“巧言”,不仅仅是“好话”,而且是那种巧妙地说到你心坎里的那种话。他知道你想听什么,怎么说能让你高兴。有时候看似批评你,却能让你那么地舒服。比如:“领导,我要批评你啊,你实在太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了,你知道你这么劳累我们老百姓有多么心疼吗……”这种“巧言”,等于变着法地拍马屁,一般来说,这种人,要么不是好人,要么不安好心,严重点的比如赵高,没那么严重的就是“作假”,讨领导欢心。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真有这么好的领导,自然也会有出自真诚的劝谏。
识人之难,就在于不能不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哪一句是“巧言”,哪一句是真诚。
还有一种“巧言”,婉转地用“话术”进行劝说,这种方法,属于“曲则全”的“话术”、“游说”,目的可能是好的,比如“触龙说赵太后”;目的是搞破坏的,比如张仪游说六国。这些不属于本章的范围。
令色,不是“和颜悦色”,是那种“精头精脑”、“满脸机灵”的那种,语言不好描述。这种人,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我对这种人,常常内心就有种排斥的感觉。所以下文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在汉代,古代人常常被称为“忠厚长者”,在汉代选举“贤良方正”,“忠厚长者”常常是被推选的目标。
考察一个人是很难的。因为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每个领导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所以,对于自己的决策,常常就喜欢听同意的意见,而不是多听听反对的声音是不是也有道理。老子说“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但是,往往领导提出一个目标,有些人马上就去附和,而不是多讨论一下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否有足够的人力、财力达成目标。现实中,吹捧“领导圣明”的人迅速升迁,提出异议的往往靠边站。
现代企业中,很多领导常常有这么句话——“(提出一个目标)我想听的是你怎么能完成,而不是听你说困难。”这样的话,好处是培养公司的执行力,坏处是增加公司决策风险。如果是在执行过程中,是基本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在决策过程中,如果没有反对意见,就谈不上讨论,谈不上集体决策,领导人的智商也就是公司的智商。这样的公司,往往会迅速崛起,也会迅速衰落。这就是决策成本。
不过,这样的领导常常也是被那些“巧言令色”的部下惯出来的,一旦这样的领导被“养成”,公司上下弥漫着这样一种氛围,那么离崩溃也就不远了。
作为上级,作为人格修养,要有知人之明。所以,后文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对付“巧言令色”,要有不仅要看他言行的动机,还要观察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还要考察他“心之所安”,只有这样,“巧言令色”之徒,才无法躲藏。
作为在下之一方,面对喜欢“巧言令色”的领导,该如何自处呢?后文有言:“君子不重,则不威。”“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与,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限于篇幅,本篇不再讨论。
要之,读《论语》,不能按照宋儒圈断的读,人家好好的一篇文章,如果割裂成一条一条的片段,那么必然会读成“盲人摸象”,只见部分,不见全体,只见秋毫,不见舆薪。
2019年1月23日星期三
附:近期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