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首推大银行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银保监的药方能否医治中小银行金融科技恐惧病

原创文章
背景
2021年1月26日,银保监视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推动大型银行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官方使用的关键词是“推动”而非“倡导”,表明监管当局对此事的明确态度,政策导向意味浓厚。然而,银保监开出的这剂药方能否治好中小银行金融科技水土不服的病,还真是一件值得认真观察和研究的事情。

一、金融科技服务中小银行风控的现状
当前中小银行应用金融科技构建风控体系的现状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风控应用方面,一直受到很多问题的困扰。比方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匹配难问题,数据挖掘与建模能力普遍较弱问题,风控和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匮乏等系列问题。加之中小银行普遍存在金融科技概念不清和战略定位不准,投入不足等主客观因素影响,金融科技应用于风控的效果始终是差强人意。许多中小银行干脆奉行拿来主义,直接把风控平台开发甚至运营管理工作全部承包给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其结果就是花了大笔冤枉钱,做出来的东西中看不中用,大多成了摆设。
对于我国中小银行的风控手段来说,长期存在效率低、精度差、成本高等系列问题,传统手段实在是难以满足银行风控业务之要求,于是智能风控工具和技术,作为金融科技在风控领域的主要应用形式,普遍受到银行的重视和青睐,并藉此对银行风控的迭代升级寄于厚望。
经济下行周期背景下,中小银行负债端吸储难度加大、资产端整体质量下降。中小银行得以在政策支持下与大型银行进行错位竞争,并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在客户体验、产品创新、服务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抢占中小银行零售市场的份额。金融科技对中小银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银行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传统的风控手段已无法帮助他们识别和管控风险,利用金融科技建设数据平台、逐步打造全流程风控体系,实现快速发展已是银行风控的大势所趋。

二、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应用方面的挑战
中小银行应用金融科技打造全流程风控体系谈何容易。借助金融科技公司搭建中小银行的风控技术平台,似乎成为中小银行提高风控效率的捷径。但是,目前金融科技公司服务银行方面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挑战一,信息科技系统的兼容性
银行与科技公司硬件之间、软件之间的协调性问题是关键。银行IT系统包括核心业务系统、信贷操作系统、中间业务系统、支付清算系统、监管报送系统、渠道管理系统等,涉及上百个小系统,数量非常多。这些系统如何与金融科技公司的系统兼容,而且要保证银行系统的封闭性和安全性,这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
挑战二,服务成本高昂
银行作为受到严格监管的实体,有义务保护客户信息。并确保一个稳定而安全的金融系统,这些职责同时也导致了其僵化的采购流程、繁琐而复杂的准入手续、严苛的尽职调查。银行在供应商选择、产品研发、测试维护等方面都要相应付出较大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这些高昂成本对有些中小银行而言,便是不可承受之重。
挑战三,监管的不确定性
随着金融科技发展,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合作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传统监管手段已不能满足金融科技带给金融市场的变化。银保监会在2021年工作会议中重申,今年仍将进一步加大金融科技的监管,而监管路径也越来越明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也作出操作性更强的具体监管要求,2019年北京银保监局就印发《关于规范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类业务》的通知,通知要求规范银行开发与业务匹配的风控模型和系统,配备专业人员,自主开展客户准入、风险评估、贷款审批、贷后管理等工作。不得将贷款“三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环节外包给合作机构,不得仅根据合作机构提供的数据或信用评分直接作出授信决策。
挑战四,金融科技公司自身缺陷可能导致银行系统性风险
202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金融数字化业务模式可能加重银行的操作风险。其中包括网络事故风险,如数据泄露、欺诈、业务中断和网络攻击等。如很多新型数字金融服务商缺乏数据收集、存储和处理的标准化流程,导致数据被滥用。还有关键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依赖风险,如第三方公司服务器出现漏洞致银行客户资料被泄露事件等,这些风险在国内外商业银行当中都有发生。

三、金融科技服务银行的抓手及实施要点

抓手一∶重视金融科技的创新引领作用。中小银行对金融科技应当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金融科技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来解决用户的痛点难点问题,在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金融科技与信息科技相比更加强调与业务的融合,且在长期对业务具有创新推动作用。
中小银行要基于客户数据做好个性化客户体验,并且不断推陈出新、定期更新产品和改善平台,与客户变化的需求保持同步,在行业内外都与客户保持超级相关性,以适应不同客户特别是本地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

抓手二∶在“专”和“精”上下功夫,不做大而全。根据所属区域的地方特色及产业特征,推出与客户超级相关的特色金融服务及核心产品。做专做精,不做大而全,方能建立差异化优势。

抓手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客户互动模式。数字化时代,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客户需求,中小银行应当立足本地和社区,构建支持快速完成原型设计、交付并大规模实现创新体验的互动渠道。

抓手四∶将客户旅程分析融入到渠道建设中。从客户视角完善线上线下渠道建设,在渠道设计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数字化互动设计理念,与本地客户建立紧密互动的亲密关系。打造轻型网点、社区网点、科技型网点以及专业化网点等。培育生态系统,打造开放银行,获得更多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多服务,最大限度挖掘合作伙伴的价值。

抓手五∶实现自有生态与外部生态的融合。中小银行应嵌入外部平台生态,在他人的生态体系中建立自己的生态触点,依靠价格和体验保持自身竞争力,积累起客户资源后,再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在技术上通过开放 API接口和 SDK,实现银行与第三方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从而针对新平台和数据重塑业务,实现二者紧密合作。

抓手六 政企合作共同搭建本地特色生态圈。立足个人衣食住行服务,联合企业提供金融衍生服务,建设本地供应链生态圈。线下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合作伙伴机制,即合作伙伴选择机制,业务和数据协同机制,利益分享等战略合作机制等。加强数据资产管理能力,夯实数据资产对业务的支撑作用,基于各渠道对用户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及挖掘,快速高效地实现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产品创新等客户体验提升。

抓手七∶完善数据治理打好风控基础。完善信贷风控等方面的数据收集,为提升信贷审批速度、提升客户体验做好数据准备。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从业务快速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数据管控体系。

抓手八∶打造金融科技专业团队。在总行层面建立专门负责金融科技的部门或团队,作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在金融科技团队带领下,实现项目主导的组织结构,实行敏捷模式,能够匹配时间、人力和资金来完成"金融科技创新"所需措施。

抓手九∶混合使用适当规模的核心技术人才、互联网从业者、机器人和智能投顾,改善人力和流程,能够快速、持续地重塑业务模式和客户主张。

抓手十∶鼓励风控模式创新。从机制和工具上提供保障,给予其数字化工具帮助,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创造差异性客户服务。

四、大银行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能否成为灵丹妙药

毋庸置疑,大银行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领域有先天优势。大银行应用金融科技手段在防控风险、拓展客户、改进服务、增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大数据智能风控平台以大数据为基础资源,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技术依托,应用于授信审批、反欺诈等风控场景,提升风控效率和精度,降低风控成本,构建数据模型、规则为一体的风控中枢。大银行在探索智能风控平台,开发智能风控模型、提供决策分析和场景落地支持、推动智能风控方面率先作出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积累了较多经验。大银行向中小银行传授这些经验和成果,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可以避免中小银行走弯路,大大减少中小银行金融科技融合成本,同时也有利于丰富并改善大银行的利润模式,建立大小银行的共赢模式。
然而,大银行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能否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应用效率提速的灵丹妙药。笔者以为,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取决于银行有没有解决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是大银行输出的工具及技术是否与中小银行的现实状况相匹配。大银行的经验未必适应中小银行的实际。众所周知,大银行与中小银行的战略定位、资源占有、客户群体、产品类型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具体到风控领域,包括风险阈、风险形式、风险内容、风险策略等各方面均存在着巨大差别。事实上,风险管理难就难在根本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方法。而风险管理的本质恰恰是管理不确定性,任何场景的变化都可能导致风险阈的变化,而风险阈的变化会风险特征和属性的变化,而应对这些变化输出的技术和方法也一定具有很大差异性。正所谓风险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应。大银行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与技术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其输出的工具及技术能否与中小银行的现实情况相匹配。中小银行如果不能选择匹配度高的风控技术和工具,都可能与引进初衷背道而驰。而这,与从什么渠道引进无关。关于这一点已有鲜活案例,早在几年前,某股份制银行就向某城商行输出系统风控工具和技术,并成功搭建了风控平台,但最终那家城商行进入了破产程序。
二是推动大银行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不能破坏已有的金融科技服务银行的生态环境。大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大多是通过其旗下金融科技子公司形式实现。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与一般市场化金融科技公司是支撑金融科技服务银行市场的两个主要力量。现实情况来看,一般市场化金融科技公司起步较早,尤其是头部公司,在人才层面,互联网技术层面,市场经验等方面都优于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但由于监管等方面的限制,市场化金融科技公司业务受到极大限制,而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却占有明显的政策优势。如果处理不好这层关系,政策导向有可能催生新的行业垄断。如此,对本来就已十分脆弱的金融科技服务银行的生态造成破坏,这肯定不是政策制订者的初衷,而且对于监管者来说,也一定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结果。

作者:卜范涛

引自《大数据综合风险预警平台》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