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德‖我对楹联创作中意象的理解
我对楹联创作中意象的理解
徐文德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要表达一种思想感情。楹联创作也是如此。那么就要谈到意象,周钧老师的一句话我很赞同,“意在笔先,象生情外”。
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借助外在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一种情思,是人们根据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加以描绘,加以虚构,加以艺术夸张,所表达出来的,负载着一定思想感情内容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生动的画面。所以,意象就是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的营造,是各种文学作品创作中,一条不可或缺的生命主线,缺少意象的文学作品,因不具有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无法让读者从感性认识上领略到美感,无法与其产生共鸣。这样的作品,枯燥无味,苍白无力。更有甚者,口号罗列,靓词堆砌,空洞说教,或直白直叙。这样的作品是不会被读者所接受的。
梁祝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知道,在中国流传了千百年,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甚而被剧作家编成剧本,搬上舞台。其实故事再简单不过,一对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双双殉情。但是,通过作者采用了意象的刻画,绘景绘情,勾勒出一副鲜活的生活画图,令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我每看见有两只蝴蝶在一起交相萦绕,上下翻飞,我仍相信,这就是那对殉情的青年男女,梁祝所化。
前段时间,联斋征集庚子年春天的楹联,我写了这样一副联:
红杏墙头温旧梦;
绿杨径畔访新欢。
受到了孙福奎老师的好评,这副联我借用了南宋,叶绍翁的诗句,诗人的这首诗无疑就是采用了意象的手法。
春天来了,诗人来到友人家,想到友人家的庭院去赏花,敲了很长时间的门,也不见有人来给他开门,诗人很失望,觉得是不是因为我脚上穿了这样木底的鞋,怕我踩坏了园中的青苔,故意不给我开门。就在诗人转身欲归时,突然眼前一亮,墙头上一支杏树枝探出墙外。枝头上几朵神态各异的艳丽花朵,衬着几片绿叶,夺人眼球,诗人顿时由失望转为欣喜。墙院虽高,但已然关不住园中诧紫嫣红。芳菲满目的盎然春意,春色已探出墙外。
这就是意象的具体体现,区区二十八字,把春天描绘的如此丰满,令人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历历在目。
后来有人把“红杏出墙”喻为家中女人有外遇,虽有些滑稽可笑。但细想起来,这个比喻真的很形象,恰到好处,虽有些戏谑且略含贬义,但不失为意象的表现形式。
我写这副联,也是用了意象的表达方式,红杏想出墙,但毕竟出不去,也只能伏在墙头,回忆昨天的故事罢了。
绿杨则不同,大路口,小路旁,村边田头。山坡野径,到处都有生长,微风拂过。枝摇叶摆,仿佛在向过往行人频频招手寻访新欢。
如果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意象”二字,既:意为情,象为物,以物言情,以情托物。
所以,我们在楹联创作中,真的能做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巧譬善喻,作品就会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看起来赏心悦目,想起来回味无穷,一副好作品由此诞生。
徐文德,1968年初中毕业(老三届),上山下乡,在黑龙江,广阔天地奋斗八年,后在工厂做工人。现为黑龙江省楹联学会会员,省楹联学会楹联创作基地,省图书馆文友诗社副秘书长。西峡楹联杂志编委,公众号联斋群群管员。作品曾发表于黑龙江联坛、苏城萃、西峡楹联等刊物。诗词作品收录于《百年诗词》五卷。
顾问:常 江
主编:杨 旭
编辑:徐文德 徐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