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网贷风雨路,8000亿出借资金何处还?
作为曾经红极一时的“理财产品”代表,P2P从引进我国到如今的消亡,细细数来不过13年时间。
11月27日,中国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在“《财经》年会2021:预测与战略”上宣布,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幅压降,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由高峰时期的约5000家,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归零。他表示,接下来,银保监会将坚决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意味着P2P行业最终仍逃不过“一刀切”的命运,正式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
我国的金融史上,还没有哪一个行业像网贷一样,历经无数风光,最后却被杀的片甲不留,只留下一片骂名。而今来回顾这十三年的发展消亡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2011年萌芽期,四年时间也只诞生9家平台。彼时,国内的P2P多是效仿国外P2P做信息中介,平台只是发布资金供需信息,起撮合资金提供者和需求者达成借贷交易的作用。
第二阶段是2012-2015年的爆发生长期,仅2012年平台数量就增长至约200家,随后3年,P2P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至2015年底大幅度增至3433家。这个阶段,由于参与者数暴涨和资本的进入,P2P的定位和策略也发生了转变,不仅由信息中介向信用中介转变,还频繁通过高息揽客,无形之中给平台增加了很多压力,也为之后的暴雷埋下风险伏笔。
e租宝的暴雷给监管敲响了警钟,2016-2018年网贷行业开始经历一边配合监管一边暴雷的过程。2016年《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给P2P合规备案指明了方向。在资本的助力下,2017-2018年前后十多家国内P2P公司海外IPO的密集行动,成为行业最后的一段亮眼时光。但在问题平台占比超过一半的情况,行业盛极而衰,2018年再次经历了一波雷潮。
第二波雷潮彻底触怒了监管的神经,2019年初的175号文的出台,“能退则退 应关尽关”的要求让剩下仍在争取备案的平台彻底没了希望。即使有平台严格按照监管要求进行整改的,最终也逃不过一个被清退的结局。
其实,P2P网贷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本身,是没有好坏一说。而且,作为传统金融的补充和民间借贷的一种形式,网贷对于服务长尾客户确实是有裨益的。虽然模式本身没有错,但这种模式也不适合国内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的征信体系不健全,正如监管要求的,网贷模式应该仅仅是作为信息中介存在,但是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网贷平台要做大做强则必须向信用中介异化。这种背离普惠本质和初心的行为,也导致网贷走向一条不归路。
如今中国没有了P2P,网贷留下的“烂摊子”却还没收拾完。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1初,因P2P爆雷损失的人就超过了3.2亿人,基本上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受网贷牵连。另一个数字则更令人哗然,今年8月,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公开表示:截至今年6月,网贷平台“还有出借人的8000多亿元没有回收”。
下一阶段的任务,更为艰巨。正如专业人士指出的,网贷风险整治虽取得决定性进展,但要充分认识到后续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再加上疫情影响,剩余运营机构“三降工作”进展缓慢,存量风险依然严峻,退而不清、退而难清的问题存在。如何平稳解决出借人的资金问题,保护出借人的合法利益,将是网贷清退后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监管和其他部门的重要工作。
最后,引用一位尚未完成P2P业务出清的P2P平台创始人感慨——“坦白说,我现在挺后悔创建P2P平台。”尽管P2P在诞生伊始承载着发展普惠金融的使命,但整个行业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生存条件——金融作为特许经营行业,是需要持牌经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