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钻石冒充天然钻石案例增加,行业需要出台严厉规定
这个世界上总是不缺那些喜欢钻空子、占便宜的人。他们就像一群蛀虫,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满足自己非法获利的龌龊想法。
周一的时候,美国宝石研究院(GIA)表示,目前发现越来越多的将培育钻石混入天然钻石送检的案例。更麻烦的是,虽然GIA方面可以通过仪器检测出这些产品,但单凭肉眼辨别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因为相比从前,现在送检的培育钻石无论从颜色还是净度上看都和证书所标的天然钻石等级“几乎一致”。
GIA副总裁及首席实验研究官汤姆·莫瑟斯(Tom Moses)说,研究院方面对这种现象并不陌生,因为之前早有人用YAG晶体和锆石产品试过,“现在只不过是(仿冒的)材料发生了变化”。
“问题是做假的人似乎越来越小心,把产品做得尽量接近证书上的标示。所以如果你根据证书看产品的颜色、切割比例、腰围厚度等等,你会发现数据基本上是相符的。”
在最近的一个案例里,有人拿来一粒3.075克拉、H色、VVS净度级别的培育钻石要求重新做证书,其尺寸为9.39–9.41 mm x 5.76 mm,切工等级3EX。原证书显示为3.078克拉、G色、IF净度,尺寸9.33–9.38 mm x 5.74 mm,切工3EX的天然钻石。“第一眼看上去,几乎没有任何问题。”
莫瑟斯认为,GIA目前的技术可以分辨出所有的培育钻石。因此虽然不断有人打算戏弄研究院,并妄想拿到一张更新的、更容易卖的钻石证书,但实际上他们很难得逞。
GIA方面表示,如果同一个客户重复送来“混入”的培育钻石,则GIA会认为该客户“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然后“拉黑”这名客户并诉诸法律。
休 息 一 下
休 息 一 下
GIA已经向业内外(包括公众)提供相对廉价的复检服务,并正在致力于开发一款云端系统(届时批发商只需上传钻石的照片就能得到确认),但这依旧是一个很麻烦的现象,因为它有可能会破坏整个钻石行业的信用。
多年来,钻石行业都是凭借信用进行交易和发展的。目前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禁让业内和公众产生了担心。有人会将其归罪于培育钻石,但我个人觉得还是要分开看待产品和人品的问题,而不要盲目地否定某一类新产品的出现。
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错的是人,不是刀。
为了更好地区分两者,除了健全体制、不断开发新科技之外,或许更需要出台一种专项的、严厉的法律法规,以此强力约束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比如,现在如果有人将培育钻石混入天然钻石销售,并且被证实是故意为之的话,他会接受什么惩罚呢?有上限的罚款吗?还是只是退款退货而已?
如果届时他必须面临千倍万倍的赔偿,以及承担刑事责任的话呢?
如果他的供应商也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呢?
这听着有些过激,但谁说一定没用?不要忘记,法律是制裁违法者的,守法者得到的只有保护。我们需要通过类如区块链、高科技检测等手段,让整条供应链变得更具有可追溯性和透明性,如果能加之以严格的法律规范,或许局面会更加健康有序。否则,无论是业内客户还是公众,都有可能因为一两粒老鼠屎而倒掉整锅汤。
诚信,是钻石行业的生存之本。
May the DiamondSpectator®️ be with you.
商务合作微信号:diamond-spect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