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淮上女杰多(淮河钩沉)
我们知道,水是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之源,而我们人类更是离不开山川大地,尤其是上古先民们,他们都是依山傍水而居。当大禹治水多年离家未归,涂氏女思夫心切,携子登上淮河岸边的涂山头(位于今天安徽省怀远县),望着山下奔流不息的淮河水,霎时心潮彭湃,绵绵不绝的思亲之情恰如一川淮水天际流,她忍不住对着淮天淮水一声长吟:“候人猗兮——!”于是,淮上儿女因为有了这位伟大的母性,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首诗歌,从此诞生了!
(姜姗摄影)
当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道路上,陪伴人们的并不仅仅只有诗词乐舞,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艰难历程单单靠诗词乐舞是很难反映出全部风貌的。在人类整个文明地进程中,人们不仅要与“天斗”;与“地斗”;还要与社会上那些形形色色的反动、腐朽没落的邪恶势力斗。尤其是面对那些非正义战争以及统治阶级对广大劳苦大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时,人们不得不奋桴振铎,被迫自卫反抗,以正义战争消灭非正义战争;以武力反抗的手段来求得翻身解放。战争,对人类来说,无疑是地地道道的人间炼狱,而挣扎在人间炼狱的女性,相较于男性来说,她们所遭受的苦难会更加深重!更加悲惨!古今皆然。
即便这样,历史上并不乏伟大的女性们为了正义;为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为了争取自由,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克服比男性多十倍、百倍的困难,与男性一道驰骋沙场,谱写出一首首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不乏闪耀着众多淮河女性们的飒爽英姿。
卒于东晋咸和元年的“监淮北军中郎将、徐州刺史”刘遐的妻子邵氏,骁勇果敢有其父风(其父邵续,曾任冀州刺史。)有次刘遐被石季龙围困,邵氏夸马率领数名骑兵突进围中救出刘遐。刘遐病死,数名部将欲据临淮关(今安徽省凤阳县)及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一带叛乱,邵氏深明大义,劝止无效,乃秘密放火烧尽叛军甲杖库,带着婆婆和儿子渡过淮河回到了东晋首都建康城。(见《晋书》卷八十一)
“肥水之战”中的关键人物朱序,暗放东晋刘牢之所率八千北府兵偷袭前秦军营,顺利完成“斩首行动”,使东晋取得了此战胜利。此前,朱序守襄阳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前秦苻坚派苻丕等来攻之际,朱序母亲韩氏登城巡察,估计西北角可能守不住,遂率领百余名妯娌及城中女丁(应该是女兵),在西北角又斜筑了一座二十余丈城,结果,西北角果然被前秦军攻破,“众便固(守)新筑城,(苻)丕遂引退。襄阳人谓此城为'夫人城’ 。”(见《晋书》卷八十一)
又据宣统二年,粤港出版发行的《與论时事报图画》报道:在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有女匪首啸聚骑山集,“打家劫舍”,地方官军莫敢婴其锋云云。
凡是被 官府骂为“匪”的,其实未必真的是匪。在孔店乡和三和镇一带的农村里,老人们对骑山集这股“匪”,口碑一致很好:“有困难找郑方;有办不了的事找郑方。”我们通过走访得知,民间老人从没听说她(他)们干过土匪的事。
(报文大意:皖北盗风素炽,自水患频仍,青红各帮匪,滋蔓尤多。怀远南境与寿凤交界处,有地曰骑山集,巨匪之巢穴也。有著名巨匪郑大龙之女,以一妇人振臂一呼,数百人一时麇集。且各携有“快炮子”,常入临近庄村,卷其衣物,驱其牛驴,负其妇女,呼啸而去,无敢谁何。盗风猖獗至此,亦地方有司之责也。 大清宣统二年七月十六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在千里淮河大平原上,湧現出来的新时代型的巾帼英雄们更是数不胜数,她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先民们的光荣传统,为建设美好新家园,砥砺奋进、开拓进取的精神亦然“巾帼不让须眉”!
GSJK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