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估值7亿,玩车教授到底做对了啥?!

作为创业者,您可曾整天愁着想方法,却越来越累?可曾做了很多工作,却收效甚微?可曾深刻的感觉有什么束缚了自己,却百思不得其解?可曾因为错过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而悔得肠子都青了?...

这里也许有您需要的答案。

今天要解读的账号是“玩车教授”,一个刚开始被轻视,后来被仰视的重度垂直汽车行业的大号。

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是: 谁能更好的完成相应的对应关系,顾客就流向谁那儿,而这股势能一旦形成叠加,将会出现指数级增长。凡是后来能成功的项目,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在这条底层逻辑的判断和完成上踩对了节点。

玩车教授也不例外,而且堪称其中的典型。

这篇文章将会从创始人的特质、市场对应关系的判断以及完成、运营和进化逻辑几个方面深度解读其成功之道。

只要您是创业者,尤其是有着三年以上创业经历的创业老兵,诚荐您看下这篇文章,感受下底层逻辑系统在操盘项目中的威力。

解读玩车教授的成功之道,不得不先提及微信生态,朋友圈的出现可谓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而玩车教授作为微信生态的早期受众之一,从中受益匪浅,尤其是后来的小程序这一步棋,更是获得了质的成长。

先来看一组数据:

1) 2014年5月,公司成立3个月,融资1500万

2) 2014年9月,用户突破两万

3) 2014年11月,获得A轮融资1200万

4) 2年后,粉丝累积300万,图文阅读10万+已是常态

5) 估值达到7亿

6) 玩车教授小程序累积用户达1800万+,日活达200万+

相比传统的汽车媒体,这成长速度着实令人诈舌,以至于后来还能被追着投资...

1
创始人姚俊峰身上的特质

2014年初,玩车教授团队组建的时候,他们既没资源,也没流量,还全是不懂车的小白,在这样的基础上起家,还做到了行业头部,他们凭什么?

无论是啥项目,掌舵者都是根本的主导所在。

甭管是投资还是拆解学习,都一定是先看创始人身上的特质。创业,如果搞不清楚自己身上的真东西就去盲目的入场,往往很难善终...

简单的说,任何一个项目的产生发展和成功,始终都是在围绕着创始人身上的真东西在转。

而且凡是能取得骄人成绩的项目,创始人身上无一例外都有一种特质: 干不累,累不干。

就是人家选择的项目是自己做梦都能兴奋的事情,是非常好玩的,是享受的,怎么干都不累,不是身体不累,是心不累。

反之,凡是心累的,都是不该干的,因为最基本的感觉和动力就跟不上,这样的项目很大的可能性是半途而废。

姚俊峰爱玩车不是后来才有的喜好,而是从小就痴迷玩汽车模型,再加上非常喜欢设计类的绘画,那时候每星期五晚中央电视台的清风车影他都会准时的观看,并且还画了不少的手绘图,经常被同学拿去传看。

甚至,后来他存够钱后是迫不及待的先去买了车,完了再去学的驾照。因为痴迷到家,考驾照的时候简直如有神助,从理论到实践,全部一次性搞定。

一个朋友听他说完这些,不由的感叹: 其实你这种精神不但玩车可以成神,玩什么都可以玩到极致,这是你瞬间能够引爆汽车用户关注的关键吧?

姚俊峰说: 应该是的,精神力量的辐射力是最可怕的。

上学时,姚俊峰经常逃课去网吧,别人都玩游戏,他却对IT网站情有独钟,经常投稿,正是这些积累让他17岁辍学后到深圳闯荡并且顺利的应聘成为IT168网站编辑,后加入IT世界网,用7年干到了总经理。

这段经历中他领悟到了互联网媒体的底层逻辑,所以对于同属性的汽车新媒体创业自然是如虎添翼,无论是内容把握还是运营思路,都非常的清晰,这是玩车教授能够火爆的基础。

2009年辞职后开了手机连锁,干到了12家的规模,这段经历中他领悟到了如何把品牌做大,并且形成持久动力的底层逻辑,是玩车教授能够成功的另一大助力。

再后来,他预感到了手机行业的衰退,2013年的时候他想要尝试其他行业,正好当时一位朋友找到他,说要不要一起合作搞一个汽车领域的新媒体项目,俩人一拍即合,于是有了玩车教授。

2
关于市场对应关系的判断和定义

模仿是学习的本能,对标则是这种本能的强化版本。

操作项目的时候,按照习惯,人们总是会去对标同类项目,却忽略了真正应该对标的是市场的对应关系: 就是在相应的领域中,整条价值链上,自己可以找出哪个部分的漏洞,更好的去优化它?

因为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是: 谁能更好的完成相应的对应关系,顾客就流向谁那儿。

所以,判断一个项目能不能做,以及该怎么做,乃至未来的前景如何,都必须先找出现有市场的漏洞,然后去深度的分析这个漏洞对于整个系统(市场)的影响指数。

如果这点不够清晰,那么对于未来就谈不上预见,就不该盲动。

和朋友深度的沟通后,姚俊峰明确了对玩车教授的定义:一个诚心实意帮助用户更好的买车的平台,告诉用户应该买什么车,去哪里买到更好的车。

这句话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是里边所蕴含的东西是很多的。

别的不说,至少高度契合了垂直类的新媒体内容电商特点中非常重要的第三点:

1) 力量的精准度非常高

2) 内容的专业度高,容易打动消费者

3) 个性化的定制营销是主流

4) 客户偏理智消费,对品质要求较高

总的来说,以更好的完成对应关系为行为导向的底层逻辑,更好的奠定了玩车教授后来成功的基础。

3
关于进化: 将细节系统化运作的逻辑

但,光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操盘项目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有了战略高度,还要有战术精度。

一句话: 既要系统性统筹细节,还要细节性系统执行。

同样是内容运营,很多人都是把同样的内容一键分发到全网,他们不是(这是他和朋友当时看到的市场漏洞)。对于每个平台的属性他们都有详细的分析,偏专业的,偏娱乐的,比如头条号,用户基数大,更喜欢通俗易懂,有趣味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编辑相应的内容发布上去。

再比如玩车TV这个公众号,专门针对不喜欢图文的用户,按照这样的匹配要求每天必须编辑大量的优质原创内容才行,然后是关联的发布时间等一系列细节...

创立初期,姚俊峰为了摸清用户的需求,专门去陪聊,当时一天最多要和2000多个用户聊天,辛苦是肯定的,但也因此获益颇丰:

1) 团队从小白聊成了专家

2) 聊出了接地气的好选题

3) 实现用户的精细化运营

所以,后来陪聊这个不起眼的工作成了玩车教授的运营重点,也正是这点让他们源源不断的获得高含金量的用户痛点,以及越来越多的信众,这种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服务逻辑,奠定了玩车教授的口碑和在用户心中的权威性,同时也明确了自身的优化方向。

所以,很多创业者需要的并不是更多更好的方法,而是彻悟自身知道却严重忽略其重要性的细节。

甚至,一定程度上讲: 彻悟一条常识,远比去学习更多重要的多,更好的消化自身已有的知识才是第一位的。

当时玩车教授用笨办法写原创积累用户的时候,被很多同行笑话,一键分发不就行了吗?

结果呢?

后来谁也笑不出来了,因为直接被玩车教授的成长给吓到了。

4
市场对应关系的完成

有了清晰的定义,紧跟着就是流量的载体,他们选中的是公众号,一个当时被很多人不当回事儿,甚至轻视的新平台,作为自己的主战场。

经过发展,旗下已经有玩车教授,车买买,玩车TV和车品教授4个公众号:

1) 玩车教授,给用户提供综合资讯内容
2) 车买买,专业的购车指导,深入浅出的教用户选车
3) 玩车TV,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专业内容
4) 车品教授,主要针对汽车用品电商服务号

总之,不同的公众号对应不同的用户,除此之外他们还有玩车教授,车品教授,最新车价和养车问答4个小程序,可谓是将一条底层逻辑玩到了极致。

同时,还实行全网的新媒体矩阵战略,京东,淘宝,知乎,微博等等,凡是能接入的传播器全部介入。

而小程序作为非常重要的一步棋,关于第一时间跟进小程序的操作,玩车教授的相关负责人周敬谈了以下几点:

1) 这是玩车教授这几年来的一个深刻领域,走不进新时代的,只能被时代遗忘。我的意思就是告诉所有在了解小程序的朋友,其实小程序不是说你做了才有人用,而是你不得不用。现在互联网经济往往都是被动的,所以,先下手为强。

2) 我们认为小程序将是一场革命,它不但会改变我们使用APP的习惯,甚至会改变很多行业的格局。一个是微信的日活用户量,一个是小程序本身的占存小,即点即用,没有心理负担。

3) 就像当年朋友圈革微博的命,我们觉得小程序就能革APP的命,只有改变了行业的格局,新的公司才有机会。我们从来不幻想去改变已经成为定局的行业局面,互联网时代,无论你做的多大,只要你停止革新,明天可能就被取代了。

基于以上这些,后来的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广点通的广告投放也顺理成章,都是第一时间跟进,并且获得了非常好的效益: 仅朋友圈这一把下注,就获得了20万人的点赞留言,还加了十几万用户。

5

 运营深化和选品变现

在姚俊峰的系统考量中,汽车新媒体只是第一步棋,卖广告无疑是收入来源。汽车市场的电商业务,则是他一开始就瞄准的,而且选择O2O模式。

在选品的逻辑上依然是以更好的完成对应关系为导向:

1) 精品

2) 爆品

3) 引流品

关于内容电商的高级形态,姚俊峰如是说:

“ 消费用户信任,简单粗暴的赚钱,不可能长久。电商应该体现出它的独特价值,用户为什么要到你这里买东西?是因为你有成本优势,你能给出专业建议,更符合用户需求,还是你的品控做的特别好,保证真货和质量?你要做出自己的属性,而不是消费用户信任。”

除了车品电商外,姚俊峰还更关注切入到汽车交易的链条中去,玩车教授在线上为有买车需求的用户提供免费的咨询,在线下和4S店达成合作,把线上的意向用户带到线下店消费,从而赚取佣金。

任何一个行业,一旦兴起了,竞争随之而来。

关于竞争,姚俊峰说:

“媒体市场不是你死我活,反而是独臂难支,切入汽车领域的人越多竞争度越激烈,行业越繁荣,然后就是重新洗牌和淘汰,只有真正知道用户核心价值的才能活下来。”

总结: 

创业也好,其它也罢,甭管是什么事情,也无论大小,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而系统性的核心在于--先主后次,不可颠倒。

什么阶段就做好什么功课,一步步的走踏实: 明确自己手里的真东西--市场对应关系的判断和定义--信心--战略--战术--测试反馈--修正完善--功到自然成。

具备了这些先决条件,创业才能拥有更高的胜算。

一句话: 想要成功,首先得具备可能成功的底层逻辑才行,而每条底层逻辑的背后都对应着一个可以致胜的战略。

不然的话,一切术层面的东西,如果有失正心的统御,终将误入歧途。仅仅用心编辑原创内容这一个小动作,玩车教授就甩了同行几条街。

当时的同行不知道这个细节吗?

知道。

那为什么他们不做?

因为自身的意识局限,不当回事儿,没有认真的彻悟其价值。

好了,解读完毕。

最后,回顾下开始的几个问题: 作为创业者,您可曾整天愁着想方法,却越来越累?可曾做了很多工作,却收效甚微?可曾深刻的感觉有什么束缚了自己,却百思不得其解?可曾因为错过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而悔得肠子都青了?...

认真地思考下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无一例外都是违背了先主后次的根本逻辑,说白了第一步就没有走稳,所以才会越来越累,才会收效甚微,因为根本的方向就错了。

在信息差、认知差的背后还有意识差,而意识不到的东西知道的再多充其量也是信息储备,而不是变现条件。

说到底,方向绝不是简单的朝哪儿去的问题,而是底层逻辑的系统问题:

1) 自己究竟有没有信心能更好的完成相应的对应关系?

2) 随着项目推进能不能自然的形成正能量叠加,获得指数级成长?

做网红,上头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