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史观切入高考历史备考
“三十而立”之后,我就没有动摇过,就是要把书教好。然后,一心沉浸其中,幸福感随之而来。“大千世界,只取一瓢”,需要判断与选择。希望你也能找到你的人生方向。以下是发表于省级期刊《高中生之友》2017年11月上半月刊的文章,感谢编辑郑小宁先生。
周小泉,江西省余江县人,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为江西省景德镇一中历史学科教员,并担任历史组教研副组长。以文明史观切入高考历史备考周小泉高考前的历史二轮复习,以通史的方式,以时间为线索,呈现人类古今中外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事件,注重阶段特征与前后史实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求大家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在课堂上,大家既要把每个知识点弄懂弄透,又要建立知识点与总体结构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练习、测试过程中,要做到“做一题,通一类”,节约备考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在训练过程中,要把每道题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对于题目中涉及的基础知识、解题技巧、命题意图,都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分析完成后,大家还要对单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进行认真考察,使“死”的知识,变成“活”的智慧,融会贯通。下面我以东西方文明进程相互影响为例,来说明在备考过程中要兼顾宏观架构与微观细节的道理。文明史观基本内涵: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各文明之间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人类由低级走向高级。表1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历史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政治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与性质、对外政策发生巨变;引发太平天国起义和洋务运动经济近代工业产生(洋务、民族企业);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文化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清政府为挽救统治,顺应时代潮流,推行“新政”经济列强资本输出扩张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文化维新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兴起;社会生活进一步变化从全球史观与文明史观来考察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和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工业文明在改变世界方面的强大力量。难怪孙中山先生在考察了西方社会,将中国现实与西方社会对比之后发出感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学历史,学到这里,只能算学到一半。我们还必须逆向思维,找到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的积极影响。表2 课本中提到的中国古代科技对西方世界走向近代的积极影响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造纸术取代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头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推动了火药武器的发展,加快了封建阶层的衰落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古代中国科技的领先地位得益于中国较早地实现了铁犁牛耕,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力革命性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领先的基础。其实,在西方走向近代的过程中,也有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历史上称之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只是这种和平的交往经常会被忽略。新航路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带来了西方近代学说;西方传教士回国后,又把大量的中国文化传入西方。历史上把这个过程称为“东学西渐”。表3 16-18世纪的“东学西渐”政治方面英国参照中国的科举制发展出近代的文官制度思想方面儒家思想流传至西方。传教士翻译儒家经典并将儒家思想介绍到西方。儒家思想对18世纪启蒙运动产生巨大影响艺术方面欧洲的艺术家深受陶瓷等中国工艺品的艺术陶冶,在西方室内设计、家具和园林设计等方面形成了中国风格生活方面大约在1610年,荷兰人从中国运去的第一批茶叶到达了欧洲。从此,中国的茶叶文化开始影响欧洲从“东学西渐”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发展的普遍性。对于先进文明的追求,可以说是各国、各民族的共同理想。明朝郑和的既无军事目的又无经济目的的七下西洋完成以后,中国的明清两代在四五百年的时间内,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生的保守势力,严重地抑制了社会的变革,文明基本上停滞不前。西方因在社会变革中吸纳、改造从中国引入的文明和制度因素而更加发达,变成了我们历史记述中的欧洲列强,反过来以武力侵略中国时,中国人被动地意识到自己的衰落,因此,由一部分先进分子倡导变革,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才从停滞中走向新的进步。历史上称之为“西学东渐”。这样一来,又回到表1所示的《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历史就在这样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出火花,东、西方社会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用这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方法进行复习,往前可以追溯东、西方各自发展的进程,往后可以推知东、西方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磨合、不断相互学习和相互影响,形成目前世界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而对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了然于胸。(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一中)